拆解书目: 《思维的精进:高效人生修炼手册》 所属活动: 如何打造高效能的团队与个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如何全情投入,成为高效能人士 学习目标: 如何全情投入,成为高效能人士

开场:

    大家好我是包子,根据帮规,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下我自己:
1、孩子他爸。我家里有两个孩子,与天斗与地,与孩子们斗其乐无穷;
2、拆书新兵。刚刚踏上拆书的道路,希望在今年成为二级拆书家;
3、终身学习践行者。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不被时代所抛弃。

  首先谈谈我对“拆书”的理解,所谓的拆书就是将书中的知识拆解出来运用到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方法。拆书可以拆给自己用,也可以拆出来分享给他人。 

下面谈谈什么是拆书帮,拆书帮是一个以拆书学习方法论为基础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在此,我们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且能认识更多跟我们一样热爱学习的小伙伴。所以,欢迎现场的小伙伴多多参加拆书帮的活动,让我们一起不断迭代升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个段落来源于《思维的精进》,作者是磨铁前首席战略官兼运营总裁、刘杰辉刘Sir,分享内容来源于“修炼篇:自我提升的九个招式”中第二招,如何全情投入,成为高效能人士。

有没有体验过这样一种感觉:当你正在从事一件事情时,时间开始飞逝,杂念迅速消融,你觉得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处于一种巅峰状态。这种感觉和状态,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心流”,也叫涌流。当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在研究画家是怎样工作时,他注意到件奇怪的事。当画作画得好时,画家不在乎劳累、饥饿或不适,时间感被扭曲,他们会忘掉时间,一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于是,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这是一种将个人的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是意识的一种最佳状态,是一种极致的专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感受和表现都处于峰值,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如何打开心流的开关?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的米哈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找到了触发心流最关键的几个因素,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写在了《生命的心流》这本书中。下面,我结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来谈一谈。一、足够的内在动机如果你想把事做好,那你最好有一个内在动机。充足的动机是进入心流状态的前提。动机不仅指纯粹的兴趣,也可以是功利性的目标。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千金难买我愿意。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数学,但你让他钻研微积分,恐怕很难。除非你告诉他,研究好微积分,就能炒好股赚大钱。如果热衷此事,动机又充足,就算万般棘手,你也能轻而易举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所以,如果你找不到动机,我给你支两招。1.给自己设置一个截止日期。毕竟,截止日期オ是第一生产力。2.利益驱动。用利益或者奖励来推动自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效率专家李笑来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学生要去美国读博士,但是又不想背GRE单词。李笑来就给他算了笔账,背完这些单词,就可以通过CRE考试,过了CRE就可以拿奖学金。算下来,每个单词值20元人民币。你看,背单词就是赚钱。这学生一听,果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停不下来了。二、清晰明确的目标米哈里认为,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虽然目标有时会发生改变,但我们行进的方向是不能错的。当我们全心全力投人去实现目标,不为任何其他的诱惑所动摇时,我们才能获得心流体验。三、难度和能力要匹配米哈里认为:“乐趣出现在无聊和焦虑之间的边绿,当挑战和人们的理解力达到平衡,就可以行动。”在他看来,心流的产生依赖于个人能力与挑战难度的匹配。也就是说,要想达到心流状态任务要难易适度。如果难度大于能力,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因为我们会觉得压力大;如果能力大于难度,我们会觉得无聊乏味,因为太没有挑战性。只有当能力与挑战难度差不多时,人既不会感到焦虑也不会感到无聊,オ会产生心流。也就是说,人要产生心流,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应该对你来说不太难,又不太简单,刚刚好有那么一点挑战性,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大家看完之后对心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当一个人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困难,你都能够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不在乎劳累与饥饿,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沉浸在所做的事情当中。

Why:为什么要去打开心流呢?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大家享受各种便利和多样性的同时,也深受其苦,网络诱惑力大?自制力不足?工作场景容易受到干扰?通过心流,我们能够更好的提高效率,专注于自己当下的事情,同时感受到快乐

Where:整天忙碌,没有效率,注意力受到种种干扰的人很难做到专注,体验到心流的状态;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具备强大的动机,明确的能达成的目标,往往我们能够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How: 那如何能触发心流、做到全情投入提升效能呢?1,首先大家做事情前可以去挖掘自己的动机,设置一个截止时间,并赋予意义。2,设定清晰可量化的目标。3,所做事情或者工作的难度与能力要相匹配。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这里我分享一个自己的实例。

故事1:上周三我跟一帮朋友一起打篮球,那天我的投篮手感超好,无论怎么投篮,球都能应声入网,当时感觉自己就是乔丹附体了一样。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而且还不觉得累。

故事2:去年好几个同事看了我的字后建议我去练一下字。我自己也觉得惭愧,所以就在网上买了两本字帖,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中饭后练字半小时,结果练了半个月不到就不了了之了。

反思: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为什么每周打球我能坚持将近20年(除受伤外),而练字却只能坚持半个月?

动机问题:打篮球是我坚持了20年的爱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练字并不是发自内心想做的事,甚至还有些抵触情绪。

目标问题:篮球目标很明确,就是努力将球投进篮筐,尽快达到六分就能胜利,并且打球能即时获得反馈(进球或不进球),而练字目标不明确,也太好衡量。

难度与能力的匹配问题:我们一起打球的球友都较为固定,大家的打球水平差距不大,双方的获胜几率也相仿。反观练字,为了很好看,我买的字帖是行书字帖,后来发现行书看着好看但那些连笔让我无从下手,练了几天就没了兴致。

A2

为了把我的字练得更漂亮,我会做下面的安排:从初级版的楷书练起。

动机: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漂亮的板书是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基础。

设置自己的目标:3个月内练完一本字帖。

难度与能力的匹配:购买庞中华的字帖,每天练习五个字,但需要临摹的跟字帖上的字一样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