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NO.72 拆书帮【紫禁之巅分舵】周六场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学习多维度提问法 学习目标: 解决移动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FT2-1拆书家北一。

【F】今天为大家挑选的拆页来源于《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作者大家都比较熟悉,是我们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书中阐述了成人学习常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了多种方法与模型。

【A】这本书是个人成长类图书中非常畅销的一本。相比于同类书籍,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且真实的案例和可落地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B】如果大家想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亦或培养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那么精读这本书是大家的不二选择,其中重点章节反复精读也毫不为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怎样才算是有洞察力的追问呢?对此无法一概而论,但有洞察力的问题总是需要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假设。如果你实在没有思路,可以从如下8类提问开始: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读完拆页后,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为自己在移动阅读中收获大吗?

-不大。

 

那么今天就介绍给大家一种方法,提高移动阅读中的学习能力。

(what)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提出不同维度的问题,追问反思信息。

 

(how)拆页中提供了一些思路,包括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Ø   前因后果是从信息本身出发,分析信息。

l   前:这件事对我重要吗?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我们之所以觉得移动阅读中没什么收获,就是因为花时间读了一些与自身毫不相关的文字。

l   因:其中隐含了哪些假设?比如一篇文章标题为“程序员,不是你选择加班,而是KPI驯化你”,大家可以想想其中隐含的假设是什么?程序员经常加班;通过制度设计,可以把超时加班合理变成正常工作。

l   后、果:这样做的好处和不这样做的坏处。

Ø   适用边界是从信息对立面出发,扩展、整理信息。

l   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或反例?所有人都是被动加班的吗?不是,有一些人热爱工作,将工作视为事业,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l   用:这样做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在互联网行业、或竞争性较强的行业或岗位。

l   边:其他行业怎么看这个问题?普遍接纳。

l   界:与其他信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加班的原因之一是管理者制定了较高的关键绩效指标,加班才能完成。

 

(why)如果不这样做,多数情况下移动阅读的结果是既花费了时间又鲜有收获,最致命的一点是会轻易被作者观点左右,毫无立场。

 

以上是I部分的讲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点赞或收藏时脑海中是否也回响过这样的声音:“这篇文章写的太棒了”、“这篇文章写出了我的心声”、“这个方法看起来特别好用”。大家可以把最新点赞收藏或者印象最深的文章找出来,这里给大家两分钟时间:一分钟时间回顾文章内容;另一分钟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经验:文章标题是什么,为什么点赞/收藏这篇文章,是否提过与拆页类似的问题追问反思信息?

学习者案例记录:

本周收藏了一篇文章:《知乎7万赞回答,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层次》。这篇文章吸引我的点一个是“知乎”,一个是“高赞回答”,这两个点是我比较关注的,也证明里面有一些干货。文章通过讲层次来凸显思考问题方式的重要性,逻辑非常清晰,读过之后我认为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但我没有尝试通过提问题去追问反思文章内容。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给大家六分钟时间,四分钟时间基于刚找出的文章写下八个问题的答案。两分钟时间与小组伙伴分享,最后会邀请一位学习者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收藏文章标题为“50部高智商烧脑电影推荐”。当时没有从这几个角度思考,只是想有时间可以看看这些“烧脑”的“高智商”电影。

前——这件事对我重要吗:其实不算太重要;

因——其中隐含哪些假设:一部分人喜欢看烧脑电影。这些电影隐含了信息;

后——这样做的好处:可以秀;

果——不这样做的坏处:没什么坏处;

适用边界——该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本质区别:文章信息为汇总、排行类信息。


【总结】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种提升移动阅读中学习能力的方法,即通过提出正反两视角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这8类问题,追问反思信息。谢谢大家。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2-1-1.png2-1-2.pn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拆页中介绍了一种方法,即通过运用零秒笔记法,达到帮助大脑梳理思路的目的。

作者提到的方法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字,立即写。一分钟时间,针对一个主题,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个主题可以是最近遇到的问题、所写文章的主旨、甚至当下的情绪,只要它出现在脑海里,都可以作为主题。

 

【how】方法很简单:

第一步:准备一张A4纸,横放;

第二步:在纸的左上角上写下一个主题;

第三步:在主题下方写下4-6条关于该主题的思考内容,每条20-30字。

这里重点强调两点,完成主题和内容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在1分钟以内,每天坚持写10页。短时和坚持是零秒笔记法的核心所在。

 

【案例】例如在上周挑选所拆书籍的时候,《零秒思考》这本书是备选之一,我想先确定作者的方法有没有用,于是我准备了A4纸,横放,写下主题“为何零秒笔记法能够帮助大脑整理思路?”

-这种方法强迫将所想内容显性化呈现,避免长时间纠结于一点;

-将大脑中碎片化文字、场景、画面通过语言串联;

-文字输出、视觉输入的过程大脑会重新整合信息,不会允许不合逻辑的文字出现;

-减压,减少无进展时的大脑压力和情绪压力;

-减负,减少大脑思考+记忆的内容。

写完之后简单回顾了一下,觉得这个方法的确简单可用,便决定拆这本书。

 

【why】如果不这样做,就很容易陷入模糊思考的泥淖之中,感觉一直在思考问题,最终却难有答案。


 以上是I部分的讲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如下经历:在桌前构思文章,半小时过去了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说不上怎么了,就是不开心;或者遇到遇到打破生活平衡的事件,比如和父母产生矛盾、与同事领导沟通不畅等问题时总是独自郁闷或者滔滔不绝地向他人倾诉。

这里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请大家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是什么时候,是什么事情? 并分享给同组的小伙伴。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晓明分享,周五晚上加班过程中又被领导临时安排了新工作,情绪烦躁,手头的工作都不想做了。但是没有其他选择,被安排的任务又必须完成,所以最终就带着情绪草草完成了工作。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给大家7分钟时间,1分钟时间仿照拆页笔记1的格式写下与A1经历相关的主题和思考内容。4分钟时间与小组伙伴分享,最后会邀请一位学习者用大约2分钟时间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主题:为什么情绪烦躁?

-工作量大;

-每天下班之后还要登陆公众号;

-明明知道周六日是休息日还给我安排工作;

-晚上没有吃完饭,导致心情差。

(拆书家讲解建议:如第一条思考内容“工作量大”,不满足零秒笔记法的要求,之所以要求每条思考内容20-30字,是因为过短不足以清晰表达想法,过长又会太啰嗦浪费时间。所以这里需要将这一条内容丰富起来,简单罗列工作内容及所花时间,或者将你认为最花费时间的工作写下来并简单写明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这会让你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总结】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种整理思路的方法,零秒笔记法。步骤是准备A4纸,横放,写下标题,写下内容,短时和坚持是核心。这个方法坚持3周左右时间就会有有显著的效果。以上为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