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 所属活动: 如何与孩子达到有效沟通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思考和沟通的习惯 学习目标: 用尊重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联结

开场:

       大家好,我是陈燕,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0多年,目前在公司担任人事管理工作。现在也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经历了曾经的焦躁期和目前的适应期。如今最大的目标就是在孩子青春期来临之前建立与孩子的亲密联结,帮助她成长,提升自我和赚钱能力,做孩子的榜样。

        今天是我在拆书帮TF1-1的学习分享。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拆书帮是做什么的呢?拆书是传授一种学习方法论,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而“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我们所在的组织就是常州龙城分舵。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书是《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是由美国的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霍德森合著的。两人拥有45年的教学经验,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孩子们的行为。学习使用书中提供的这些工具,将帮助你跟孩子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一个生活在充满信任感家庭的孩子,他的需要被充分的尊重,他的人生将有可能更加健康和丰硕。这种信任感是强大自信的起点,也是与孩子们建立相互尊重和真心联结的基础。

      我今天要解读的片断是:思考和沟通的习惯,用尊重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联结。


思考和沟通的习惯

      即使你的目标是用尊重的方式跟孩子们联结,你旧有的习惯性的倾听和谈话方式依然可能阻挡你跟孩子们的联结。这本书从头至尾所做的一切就是帮助你理清两种沟通方式的区别:加剧冲突的沟通模式和化解冲突、促进合作的沟通模式。

      “但是”和“应该”是两个需要特别当心的词,它们会戏剧性地影响孩子们对你的回应。留心一下你自己有多么经常使用这两个词,以及在你使用它们的时候孩子们是如何回应你的。

      把你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听到下面这样的一番话:“跟你一起玩游戏很有意思,但是……”“我知道你玩得很开心,但是……”“我听到了你的话,但是……”孩子们非常明白你接下去要说什么——“你应该做些不一样的事!”这是孩子们所能听到的唯一的部分。那个“但是”就像一个橡皮擦,它把你前半段所说的一切都统统擦掉了。

更加危险的是“应该”这个词,当你使用“应该”这一类词汇的时候,包括“必须”、“要去”、“得去”,实际上等于在说“我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不需要跟你确认你的想法和感受,你就直接照我说的做好了。”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要求能更快地触发孩子们的苦恼了。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要求或者命令的时候,恐惧和焦虑感就被激发,大脑立刻进入“战斗、逃跑或卡住”的状态。毫无疑问,此时你将要面对的就是他们的置之不理、反抗或者逃避。

      “应该”一词也在告诉孩子你对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所抱有的理想或期望。如何你抱定这一理想或期望,就有可能错过孩子们试图表达的想法。他们那些深深的未被听到和看到的需要、期望被接纳的需要和安全感就无法得到满足。

你具有的“应该思维”的级别也将决定你所要经历的愤怒程度。正是“应该思维”本身(而不是其他人的做法)造成了你的愤怒,引发了你的负面感觉和情绪。当你听到和看到的与你内心中的“应该”无法匹配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将触发你的情绪,于是开始抨击、指责、批评和羞辱他人。(另外一种可能是,把指责、批评和羞辱指向自己,从而导致压抑的情绪。)这种“应该思维”不仅造成亲子关系中的愤怒、冲突和攻击,也常常引发团体之间、政党之间和全球范围内族群之间的痛苦和攻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要用尊重的方式沟通,建立与孩子的联结。介绍了‘但是,应该’这种加剧冲突的沟通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多数人在思考和沟通时,明明是肯定别人的,但为了突显自己的观点,总是习惯性地表达“但是、应该“之类的话语,结果好好的气氛就会被打破。

      仔细想想,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特别容易说出这样的话。作为家长,为了表现自己知识渊博,总是会用“你应该怎样怎样“,来要求我们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听了要么不以为然,要么就是抵触反抗,逐渐疏远我们。这种沟通结果是无益的,既对我们的亲子关系造成伤害,也让孩子效仿学习,从而成为另一个有着“但是、应该“思维的人,在以后的工作和交往中难以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思维于自己也是无益且消极的,我们听过道德绑架的事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知识体系,有了“应该”思维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不合自己的期望,要么迁怒于别人,要么独自伤心伤神。 

      了解了“但是、应该“沟通思维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尝试拿掉它,换种尊重的沟通方式,具体有以下3个步骤:

1、 观察和倾听孩子: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感受他的内心需要;

2、 审视场合,放低要求:审视当前场合,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行为或后果,不妨适当放低对孩子的要求,不急于一时; 

3、 拿掉“但是、应该”,提供建议:把 “但是、应该“咽回肚子里;如果是赞同的,不妨就积极赞同吧,如果有不同观点或有更好的想法,用表达期望的“如果……”或者征求意见的语言,孩子也容易接受。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看了书中的片断,我反省自己过去与孩子的沟通中也会有这种习惯。

      前段时间,孩子准备迎考,考试前的一个周末,我检查孩子的复习情况,孩子高兴的对我说:“妈妈,语文我都复习好了,我把课文、生字和复习材料都看完了。我可以玩一会儿了吗?”我说:“嗯,做的不错。但是,老师汇总的复习材料都会背了吗?”“我已经看过一遍了,还不太会背。”“那怎么行啊,你应该早点开始看,熟读熟背的。现在还不会背,万一考到不会怎么办?赶紧的,看起来。”孩子听完,嘟囔嘟囔的说:“老师又没说都要背,这么多哪背的下来啊……天天复习我都没得玩了……”再后面,孩子也不吭声了,很不开心,只能默默地看书了。

      现在回想,我没有用尊重的方式和她沟通,结果是她很不开心。

      首先,在观察和倾听孩子方面,我没有认真地倾听她的话,没有感受到她希望放松放松,玩一会;

      其次,在那个场合,孩子需要放松一下,我过于高要求了;

      最后,我急于让她按我的想法去做,孩子心里不开心,复习效果也不会好。其实我可以让她休息会,再给她建议,她可能会更能接受,对复习功课也有帮助。


      通过尊重的沟通方式,可以营造友好的亲子关系和氛围。我决定从明天开始就尝试使用书中技巧与孩子建立联结。

      我和孩子规定了每天都要练习小提琴,有时她主动地拉完琴,会高兴地和我报备,我还会习惯性的提出更高要求,有时会打击她的积极性。从明天开始,她主动拉完琴跟我报备后,我要使用书中的知识点与她进行沟通:

第1步,观察和倾听孩子:我先倾听和感受她的内心,期待我的夸奖;

第2步,审视场合,放低要求:她情绪这么好,能够有自觉性,我此时就不要太高要求,打击她的积极性,当即夸奖她;

第3步,提供建议:我若有其他要求,可以在事后或明天练习前给她建议,她也会更能接受。

      最后,我总结下今天学习的知识点,使用尊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即:1、观察和倾听孩子、2、审视场合,放低要求、3、拿掉“但是、应该”,提供建议;以此促动她的积极行为,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好,以上就是我的TF1-1的分享。希望今天的学习分享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