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学习目标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长亭短亭,它取自李白的一首诗,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如果学习是一个旅程,希望我这个亭子能让大家旅途劳累的时候小憩片刻,获取能量。
那我的三个身份标签是
1. 学习爱好者,目前是我们阅苏分舵的会员发展长老,拆书练级中
2. 外企职员,从事采购工作十余年,主要是机械和过滤行业
3. 健身爱好者:瑜伽,徒步,羽毛球
我们今天一共有7位, 现在分成2组,这边3位,这边4位.
【学习目标1】
大家通过拆页一的RIA现场学习,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对话过程中产生沉默或暴力的行为时,运用行为方式回顾,去验证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否正确 .
【学习目标2】
当我们验证出想法错误时,如何改变呢,就来到我们第二个学习目标,通过拆页二的RIA现场学习,运用今天所学的改变主观臆断的方法——四个提问,让自己构建正确的想法,停止抱怨问题,积极主动的承担对话责任。
图书介绍- FAB法
图书《关键对话》
F(feature):本书作者由4人组成,都是知名顾问和讲师。这个团队曾出版过4本《纽约时报》畅销书,即《关键对话》《关键冲突》《关键影响力》《关键改变》,这四本书都很有影响力。
A(Advantage):本书作者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甄选出大家公认的对话高手,找出其在“关键对话”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层层剖析,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无论是职场沟通还是家庭沟通都很有帮助,同时辅以丰富的对话情境和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帮助你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
B (Benefit): 这本书有什么用呢?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沟通冲突和障碍时,这本书中我们能帮助我们避免无谓的争吵或者沉默应对,达成有效沟通的目的。对于我来说,当我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别人也更容易注重到我的看法。
B1:今天我分享两个拆页分别是行为方式回顾和改变主观臆断,第一个行为方式回顾可以帮助我确认形成行为的想法是否客观正确, 第二个改变主观臆断帮助我构建正确的想法。
【片段来源】:《关键对话》 P.98
【主题】:行为方式回顾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沿着行为方式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这个过程需要费点儿脑力,首先你应当停止当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整个反推过程如下所示。
●[行为]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
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
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通过这个反推过程,你会让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质疑活动中,进而改变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I拆解引导】
拆页很简单,我们来看看这个拆页讲的是什么?
What:上面的这个图可以看出行为是怎么形成的,这个片段告诉我们通过行为方式的回顾,依次从行为-感受-想法-见闻反推,验证我们当时想法形成的依据是否正确。
Why:想法创造了感受,进而带来了行为,当产生过激的行为,我们要分析最初想法的依据是否正确,从而避免不理智的行为。
不这么做的坏处:
一般做法:当行为过激时,很多人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被自己内心导演的戏气死,任由情绪蔓延。
反例:
大家知道我是做采购的,当某个部门需要买物品时,把已批准的请购单给我,我再处理。有一天中午,老板黑着脸来问我,工程部的配件怎么还没到,都停产了。我一脸懵逼说上午刚拿到他们的请购单啊,然后我紧急处理配件送货的事情。后来听说那个工程师和老板说早就把请购单给采购部了。我觉得这个人的所作所为特别小人,以后就不太搭理他,偶然工作上有交集,就刻意说哪个着急提前讲,不然老板认为我们采购办事不力了 。
不这么做到坏处就是错误的想法产生错误的感受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
Where: 当谈话过程或某个事件让你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时候,你意识到自己采取了沉默或暴力的方式应对。
How:
1. 关注行为--关注我的行为表现.
(1)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2) 想一想,别人是怎么看待我这种行为的。当你感觉行为不对时,停下这种行为。
回到刚才的案例当中我应该怎么做呢, 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问自己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我已经有沉默应对的趋势了,甚至言语上有讥讽的意思,我需要停下来。
2. 确定感受--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很难,大多数人表达的字眼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感受,例如但人们说到气愤时,可实际上是尴尬和诧异。了解真实感受有助于更准确的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1) 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2) 用词语准确描述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是失落、悲伤、沉闷还是无力等等?
我想了想是什么情绪导致我作出这种行为的呢,我认为自己被伤害了,感觉被欺骗和无力,非常被动。
3. 分析想法--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
(1) 提问:这种感受是否正确?因为感受源自想法,要敢于质疑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想法
(2)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
我这种被欺骗和无力是否正确呢,我是怎么想的,我认为这个人太小人,背后搞鬼。其实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是事实。
4. 寻找依据—通过关注行为把事实和想法区分开来。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摆脱困境和逃避责任,一味的把受害者想法加大,混淆了想法和事实。如何区分呢
(1)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标准来测试:我所说的事实有没有可以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作为依据.(2) 它是不是确实出现过激的行为,留心是否有“过激“的措辞。
刚才的例子中老板来问我是事实,是我听到和看到的;我认为这个人背后搞鬼是我的想法,我并没有依据,这是主观性的,不能代替客观事实。有可能他记错了,也是希望不要停产,我确实为此还出现了略微过激的措辞。
【预防可能的异议】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说,如果我老是要回顾自己的行为,分析想法不断否定,岂不是什么也进行不下去了,不就变成纠结了吗?这并不纠结,是对事件的觉察和自省。我们通过刻意练习,转瞬之间即可完成这个过程,如果你想要改善关键对话的结果,就要学会回顾行为模式。当对话陷入僵局的时候,我们马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原因,有助于及时停止和寻找正确方法。
【A1激活经验】
【显像提问的A1】在过去的一两周内,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工作中为了赶某个方案和同事连续加了几个班做出,当你信心满满准备和同事在会议上汇报时,发现同事已经和老板讲过了,现场你很委屈和气恼,认为他抢功劳,于是故意不理同事;或者是其他的场景。请把简单它写下来,时间是1分钟。
然后,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这件事情,并讲述一下当时导致自己产生那样的感受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你当时认为自己产生那样的情绪和行为是正确的吗?待会我会请一位小伙伴站起来分享一下。时间是3分钟,现在开始。
分享者:Karen 孩子三年级
当孩子玩IPad时间过长,她会关掉。孩子会发脾气,Karen因为孩子对自己发脾气而更生气。
Karen气的孩子说话,因为孩子对妈妈的敌意让妈妈对这个敌意不舒服,产生不舒服的感受是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来反应。
谢谢karen的分享的非常好。
【反思加工A1+】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刚才的场景,你会如何用刚才学的方法去进行想法的回顾,识别到你当时的行为、感受和想法等因素,。给到大家1-2分钟时间写在便签纸上,之后根据情况也可以邀请1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分享者:Karen 孩子三年级
从关注行为出发Karen发现自己对于表现出沉默的行为,不和孩子说话, 应该在言语上先提醒孩子“时间到了”;如果第一步做好了,孩子可能就不会对妈妈产生敌意,感受也不会那么差了.产生不舒服的感受是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来反应,本质上妈妈希望孩子更好,妈妈是爱你的.寻找依据挖掘出可能是孩子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突然就把IPad拿走,下次之前要讲清楚。
karen的回顾的很具体,对于我们其他的小伙伴来说也是一种借鉴,谢谢。
【片段间逻辑关系】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两个拆页是一种递进关系,刚才我们通过行为方式回顾法找到了自己的主观臆断以及产生依据,发现这不是正确的想法,可是该怎么去改变自己的想法进而构建正确的想法呢?接下来的这个片段会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关键对话》原书第2版 P107-108
改变主观臆断
了解到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的错误想法之后,我们要学习的是该怎样消除想法。意识到自已正在为错误行为寻找借口时,对话高手会暂停交流,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想法。所谓正确想法,指的是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想法,因为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导致对话等健康的应对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想法呢?你应当改变主观臆断,因为错误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缺乏完整性。错误想法会忽略关于自我、他人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只有把这些重要的信息综合起来,我们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想法。
要想弥补错误想法中遗漏的细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具体方式如下所示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面对事实,让你意识到或许自己也是间题出现的一部分原因。换句话说,你并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然,这么说并不表示你一定怀有险恶的行为动机,或许你的错误只是一种无心之失。但不管怎样说,你多少还是有责任的。
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充满人性的人。在寻找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逐渐淡化,以同情感取代苛刻的负面评价。回想我们粗暴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的个人责任感会逐渐升华,摒弃浅薄的自我辩白.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对话中抱怨无力改变的事实,你可以通过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去改变错误想法。你可以问自己: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玛利亚的经历
(背景)玛利亚是一位文案创意人员,她现在感到很烦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她和同事路易刚刚和老板开完创意审核会议,在会议上两人应当共同演示一起构思的创意,令人气愤的事,玛利亚会间出来休息了一下,路易趁这个机会自己完成了演示,把两人共同提出的策划说成是自己的功劳,老板询问玛利亚意见时,她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玛利亚的处理方法)玛利亚赶到既屈辱又愤怒,所以路易希望她打印文件时,玛利亚说:“你想要那份文件是吧?没问题,要不要给你来一杯咖啡或一块蛋糕啊?”然后翻着白眼扬长而去。面对玛利亚的风凉话和讥讽,路易感到莫名其妙,可想而知,两人再次合作时,谁都没有好脸色。
下面我们回到玛利亚的案例中,看看这些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假设她对行为方式进行了回顾,发现了事实和想法之间的区别。这样能够帮助她意识到己以前形成的想法是不完整的、自我防御的和伤害他人的。同样也不能解决问题。现在,她准备改变主观臆断,建立全新的想法。为此,她询问自己以下问题:
●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间责任? 发现路易独自向老板汇报工作时,我觉得应该问他为什么这做。如果我这么问了,就能和他展开对话,帮助我们更好地合作。但是我没有问,随着愤怒情绪的增长,对这个问题我越来越不关注了
●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像路易这样做?
他的确很关心如何提出高质量的创意,或许他只是没有注意到,其实我和他一样希望这个项目取得成功。”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和路易形成彼此尊重的合作关系,希望我的工作表现能得到承认。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我要和路易约个时间好好谈谈,探讨一下该怎样合作。”
当不再主观臆断时,我们便会从不健康的情绪困扰中得到解放。更重要的随着情绪得到控制,我们会返回到对话中来。
【I讲解引导】
What:当我们意识到想法错误了如何变成正确的呢,错误的想法通常缺乏完整性,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把遗漏的细节弥补上,重新整合重要的信息,进而把想法纠正过来。
Why:当我们不愿消除错误的想法时,会固执的认为问题是由对方引起的,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对话过程中,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正确想法可以让对话更为客观,氛围更加安全。
不这么做的坏处:
一般做法: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想法错误,却因害怕承担责任逃避,把问题归咎到别人身上。
我们还沿用之前的关于我上一个拆页的案例,就是我认为维修部的同事在没有和我沟通的情况下,有意让领导误解我工作有问题。 但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事实时, 我却不愿意改变,觉得自己还是受害者,保持着这种情绪和行为,继续还是不搭理这位同事,最终导致这位同事也不愿来找我,很多需要当面沟通的工作变成邮件,非常不方便,效率也很低。
Where: 当我们陷入受害者心态时使用,让自己及时改变主观想法,回到初始目的。
How:
1.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1) 提问: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这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厘清事实,是否故意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一味的把问题推在别人身上。
(2) 在回答的描述中添加重要的事实
2. 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
(1)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消除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学会不在关注对方的行为。
(2) 关注这个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督促我们思考其目的是彻底放松的投入对话。
3.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1)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回到初心,不要陷入“非黑即白”式的选择。
(2)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第一步很重要。
【预防可能的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如果确实是对方的错,这是不是在为他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呢。即使是对方的错,我们也要控制好自己,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错误想法和情绪,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方式。
如果我们固执的认为问题是对方引起的,自己无辜,那么事情根本无法得到解决,对话不能继续下去,与我们从初衷相悖,可能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
【A3】- 促动参与
接下来我们进入现场演练环节,根据刚刚学到的:改变主观臆断,模拟下面的这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场景: 王伟和李华是同事,他俩在一个项目中表现优异,受到领导嘉奖。最终公司决定晋升一人,经过一番观察,王伟晋升为经理,而同样工作能力优秀的李华却没有得到晋升,为此李华闷闷不乐,认为王伟暗箱操作了,作为李华的好朋友杨东,你该如何开导李华呢。
请小组成员一位扮演杨东,一位扮演李华
1.确认李华目前的主观臆断是什么?
2.请杨东应用片段中的方法引导李华改变自己的主观臆断,构建全新的想法,引导李华思考出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案。
3.请把解决方案写在白纸上。
请注意:重点在于应用这三种方式(四个问题)来引导,练习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
时间是10分钟,现在开始。
杨东: 李华,看你闷闷不乐的,咋啦?兄弟!
李华:别提了,上次和你说公司准备晋升一个经理吗,我准备了很久,结果王伟上去了。我说那段时间怎么王伟整天更在黄总面前晃来晃去呢,肯定是拍马屁。气死我了,论能力,王伟比的上我吗?我肯定被坑了。
杨东:你的专业能力没得说。其实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你知道我是怎么处理的吗?
李华:我一直觉得混的你顺风顺水,咋也会碰到,来和我讲讲。
杨东:你觉得自己没能得到升职,自己有什么责任吗?(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李华:我能有什么责任,我努力工作,天天加班,任劳任怨。
杨东:那你这段时间有没有主动和领导沟通工作的进度,多汇报你的想法,和人事部门主动聊聊。
李华:那倒没有,领导应该看在眼里吧。我担心领导觉得我爱表现,不踏实,所以这段时间没有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照这么说,我确实也有责任。
杨东:那我们在看一下王伟,你觉得一个理智正常的人为什么要整天围着领导转,就是拍马屁吗?(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
李华:我碰到几次他好像是和领导谈什么,但不知道具体细节,平心而论,王伟比我开朗,热心,人缘好。
杨东:那既然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想法,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李华:我当然还是想升职,但我这样抱怨无济于事,还不如和王伟好好学习一下人际关系的处理。
杨东:这就对了,下一次晋升一定有你!加油!
好,谢谢这两位小伙伴的演练和分享,非常形象,杨东按照今天的所学引导改变李华改变了之前的主观臆断,并给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非常好。
【A2】-催化应用
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一两周内,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1. 晚上孩子又在看课外书,作业没做完,你非常生气,责怪了一通。其实他是写作文想在课外书中找一个好词好句。
2. 又或者你被同事当众问了一个你不熟悉领域内的问题,你毫无准备,非常尴尬,认为同事故意害你出丑?
请大家想一想有没有遇到和这些类似的场景, 和我们分享一下。
那么接下来,面对刚才可能遇到的场景,用我们刚刚学习的三步法,应该怎么做呢?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写到便签上。
然后请小伙伴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具体你是怎么做的?
分享者:水清年华(二宝妈妈) 老大:上初三 老二:幼儿园
老大上初三了,很喜欢打游戏,手机被妈妈收了,孩子非常生气,一天没吃放,妈妈又后悔又气愤,觉得自己为孩子还被孩子抱怨。 妈妈后来和孩子说你可以出去玩,儿子说:“外面都是像妹妹这么大的,没有我的小伙伴”。妈妈觉得确实如此,而且孩子学习压力大,要放松一下。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妈妈先平静心态,可以和孩子先约定可以时间规定,其次作业要做完,放低姿态,不能钻在牛角尖里,先是想法上的改变,到行动上的改变.
谢谢精彩的分享,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拆页:一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产生过激的行为是,通过剥洋葱式四步法,从行为-到感受-再到想法-最终确认形成想法的依据是否正确。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脑子产生的错误想法如何消除呢,大家还记的吗?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把大反派変成正常人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以上分享的技巧都是控制想法的。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我希望每次进步一点点。 请大家对我的拆书给予评价和反馈,我们用苹果和洋葱来表示,苹果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洋葱是需要提升的建议,请大家写在便签上,写完后请贴到【大声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