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丁丽,来自湖北荆州筹备分舵。
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一是10岁孩子妈,急需学习与准青春期孩子沟通技巧;二是一群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的高中生的班主任,怎样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是我的追求;三是爱好广而不精,游泳跑步骑车打球皆为我爱,旅行读书遛娃美食一个不拉下,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愉快玩耍。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拆书,什么是拆书帮。
“拆书”并不是把书拆开,而是把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拆书法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提升能力、解决问题。
它分为两类: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即RIA便签学习法,分为三个部分:R——阅读原文,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规划近期的目标和具体行动。组织学习的拆书法则是由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一场现场学习,引导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无论哪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学有所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它是公益性的青年自组织,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主题:知觉检核
来源:《沟通的艺术》P131-132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也不喜欢别人对你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正如你在第十一章将会学到的,如果你用一种武断的、自以为是的方式去诠释,那么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也会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perception checking)技巧为你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诠释方式。
知觉检核的要素
完整的知觉检核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用力跺脚走出房间并大力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在生我的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心神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就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方式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通向更准确的知觉,这一技巧还能经由保留对方的面子来降低对方的防卫心。我们使用知觉检核其实是以一种更谦恭的方式来向对方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设想一下,当你正在用手机查资料,却被人误会为“又在玩手机”。你有何感想?
累了一天,刚坐下来休息,就被家人羡慕:“你真舒服啊,不像我忙死了。”你会不会满心不爽?
是什么导致一片好心成了恶意?怎样才能避开沟通的雷区?今天的拆页给了我们一个有效的沟通技巧。
这个片段来自《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作者是美国著名沟通协作大师罗纳德和大学教授拉塞尔。两位作家都是心理学专家,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刚才大家阅读的拆页告诉我们如何运用知觉检核更好地诠释他人的言行。知觉是对他人行为的理解,知觉检核是检查、核对自己对他人行为的理解是否正确时所采用的工具。
为什么呢?因为运用这个技巧可以避免自己先入为主和给人贴标签,陈述客观见闻可以减少对方的反感、抵触、戒备心理,从而减少交流双方的矛盾误会,帮助自己抛开成见,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行。
那么该怎么做呢?知觉检核包括三个步骤:
1、客观描述,仅仅说出你观察到的对方的言行,不加任何评判;
2、委婉猜想,对于此行为的原因给出两种猜想,其中一种尽量指向积极、正能量;如果想要说出自己对对方行为的理解,也要委婉,用猜测的语气口吻;
3、寻求答案,用谦恭的言辞语气表达出“我希望了解你的真实意图”的想法。
这一方法用于自己希望得到对方的坦诚互动时,注意它仅仅是你表达沟通意愿的一种方法,但并不能保证一定得到你所期待的正确答案;同时,运用这一方式时请注意自己的态度一定是尽量客观,不做评判,语气委婉谦恭——毕竟仅仅只借助技巧而没有真心,是没法让人真正打开心扉的。
阅读这段拆页时,我想起我的一次失败的沟通。
有一天体育课结束后我走进教室,看到班上一个男生满身是汗,白T恤上有纵横的灰尘印,于是我笑着随口开个玩笑:“哟,这是去打球了,还是打架了啊?”结果男生看我一眼,面无表情地说:“打架去了。”这是要把天聊死的节奏啊,于是我只好尴尬地走开。
反思:我原本是为了融洽和学生的关系,可这个玩笑却引发对方的抵触心理,是因为没有运用知觉检核的方法:首先,对我看到的情境不是客观描述,而是直接做评判;其次,虽然给出两种诠释,可是“打架”并非积极沟通方式,反而增加了对方的防卫心。
那么现在当我学习了这个知识,我该怎么正确运用它呢?
有个学生迟到的频率特别高,几乎是每天早上到校都会迟到个两三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对课堂纪律和班级管理来说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提醒他抓紧时间吧,他不以为然:“就这么几分钟而已,老师,我明天保证不迟到了。”
为帮助他不再迟到,我需要了解导致他迟到的因素。那么明天大课间休息时,我会邀请他帮我去保管室领取明天下午篮球赛需要的有关用品,与他聊一聊下午篮球赛的时间安排,趁此机会尝试用知觉检核的步骤与他交流。
步骤:
1、客观描述:我注意到你昨天进教室的时间是在上课铃响后3分钟;
2、委婉猜想:我不确定你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还是夜里睡眠不好早上起床比较困难,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3、寻求答案:你愿意跟我分享你怎么对待迟到这件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