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踏进新场地,唤醒新幸福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管理情绪,管理自我,管理人际 学习目标: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开场:

           大家好我是Barry,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一个刚刚开启1级拆书的小白,一个刚刚完成职业转型的售前咨询,一个喜欢运动和旅行的热血青年。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并把知识和学习者的经验、和基于这块知识的未来规划紧密关联,我们的学习方法叫做RIA便签法,它分为R:reading,阅读原文片段。I:interpretation,将原文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这段知识;A:appropriation,将知识与自己形成联系,我们将A分为A1,A2两个部分,A1是指向过去,我们过去是否基于这个知识应用有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A2是指向未来,基于这个知识我们的未来应用计划是什么。通过RIA三个步骤引导我们从学习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关联自我并形成一个实践的计划,让知识真正的学为己用,拆为己用。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种模式,个人学习的应用就是便签法,让自己一个读书也能达到参加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法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出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我们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选自《精进》,作者采铜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的事情,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的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的越慢。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后来,许多其他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医学中,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元素的半衰期属于该元素的固有属性,不受环境影响,而药物的浓度半衰期则会因个体体质不同而有所差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戏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找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的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再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受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半衰期短的事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作者通过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两个维度建立了一个“收益-半衰期的四象限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引导我们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的概念。

收益值:是指做这件事情给我带来的“好处”,可以是情感的愉悦、物质的收获、智力的提升、身体的放松等等。

收益半衰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这种收益或者影响能够维持多长时间。长半衰期的事情,它产生的影响会更持久,反之,短半衰期的事情,只在当下影响最大,之后快速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这里是作者给出的四象限模型,大家可以看到,像“找到真爱、与大牛的一场深入谈话、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这些属于高收益,长半衰期区间,“练一个小时的书法,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读懂一个哲学章节”属于低收益、长半衰期,“吃一顿自助餐、玩一下午游戏、买一件流行的衣服”属于高收益、短半衰期,“参加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刷微博”属于低收益、短半衰期。

看完作者的分类,其实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的最多的,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我们做的很少,或者不愿意做的恰恰是两种“长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现象会导致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不断地抓起沙子获取片刻的充实,但很快沙子就从指缝滑落,让我们一无所获。我们重复的抓起沙子,最终还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短半衰期的沙坑中,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每一天却都是昨天的重演。

长半衰期的事情就不一样,它所获得的收益是可以累积和叠加的,即使一次事件的收益微乎其微,但因为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收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最终将会成为奠定我们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那么具体怎么使用这个模型呢,我总结了三个步骤:

1、列举事件。这里的事件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也可以是你计划中的事件。

2、定位象限。在受益-半衰期的四象限中标注出事件的位置;

3、分配精力。增加分配在长半衰期象限的精力,同时减少分配在短半衰期象限内的精力”         

这个方法也有它的使用边界,它适合用来判断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的重心是什么,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情,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那么我举一个自己的案例,其实每个周末我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期待,希望利用周末大段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或者提前完成一点下周的工作同时也想有时间给自己放松的机会。比如上周五回到家,为自己的周末生活大概安排了一下:比如说:1、看NBA比赛;2、看明星大侦探综艺;3、看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4、提前完成下周的可研方案;5、睡懒觉;6、看书、学习一下最近新接触的解决方案。

但到了周日晚上,我发现周末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睡懒觉”、“看电影”、“看球赛”,这些短半衰期的事情上,长半衰期的事情像“看书”、“学习新的方案”都只做了一点点,感觉整个周末是空虚的,似乎做了很多事情又似乎什么都没收获。

本周呢我制定了一个执行计划,希望

目标:通过“收益-半衰期的四象限模型”去增加我花在长半衰期事情上的精力,减少花在短半衰期事情上的精力。

行动:本周每天晚上列举当天做了哪些事情,对这些事情做“收益-半衰期四象限”分析。筛选出长半衰期的部分,在之后几天分配更多的精力,同时减少分配在短半衰期事情上的精力。

可测量:通过一周的执行,在周日检查一周的分析结果,观察是否减少了短半衰期的事情,增加长半衰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