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所属活动: 佛山咏春分舵 I 第72次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心理)ABC法则 学习目标: 了解情绪的发生,更好的管理好情绪

开场:

           【个人简介】 嗨,大家好!我叫曹冬娅,大家也可以叫我Tina。
三个标签:团建培训公司的合伙人、P.E.T.父母效能训练准讲师、内观修行者
【拆书介绍】今天我要拆的书籍是《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他被称作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和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
 在本书中将教我们如何避免别人引起你的情绪爆发,教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以成功赢得生活的主导权。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具体的技巧,教我们在他人或某件事操纵我们的情绪时,应该如何应对。 

  


         

今天分享的片段来自本书的第14-15页,主要是了解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法则:情绪ABC法则。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使我们倍感愤怒、焦虑、抑郁、内疚的人或事。这时,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产生过激的负面反应呢?我们又该如何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阳光、有为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拆页内容。

方便大家待会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分一下小组。(前面3人一组,后面3人一组)

现在把拆页发給大家,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看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一下。

(发拆页給大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的一位同事噘着嘴对另一位同事说“你知道吗,你在舞会上发表的见解真把我气死了。(沉默)我就是要你知道这点。(扬长而去)“他说别人在例会上(A)的发言把他气坏了(C),但事实上。A仍然无法直接导致C---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是这样的,这看上去甚至就是这么回事儿。我们不停地对孩子们说:“你把我逼疯了!"但A本身井不导致C的产生。

好吧,如果A(诱发性事件)并不直接导致C(感受和行为),那是什么导致C行为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B导致了C的发生。B跟A相互作用,成了C的主要导火线。B才是杀手!如果我们将其放任自流,它们就会真的成为杀手B。

A:诱发性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

B:你对诱发性事件事件的信条

C:你的感受和行为

 

这就是B。因此,什么是B?当我们在A处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们过不去的人时,最终在C处情感爆发或做出过激行为之前。我们在B处会做什么?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要描述起来,不乏辞藻: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象等反应——所有这些辞藻都可以放在一个红色标题下面,呈伞状排列: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由此。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不是A导致C,而是B导致C。但目前仍有人相信这点——他们不思考——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里,他们只做出反应:“他一张嘴,我就扑倒他。"“我读着备忘录,怒气冲天。"“一听到他们做的事,我就暴跳如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下面说说我对该片段的理解】

情绪ABC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事件与情绪的关系,A表示诱发性事件(情形或他人),B代表你对这件事儿的信念,C代表感受和行为

激发事件A表示,它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我们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想像、分析等而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人,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所直接引起。(what)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有情绪并不是因为对方做了什么事儿,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对对方做这件事儿的看法、认知、评价导致了我们会产生情绪或者感受。如果没明白这一点,我们努力的方向(想方设法去改变对方)永远是错的、无效的,而且会破坏双方关系,自己也会更有的挫败感,从而会陷入受害者泥潭中无法自拔。(why)

正确的做法是:(how)

1、找到对应的A\B\C是什么:

(A)诱发性事件是什么?

(B)我对这件事儿怎么看?(或者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C)感受和行为

2、重新审视B,这个信念是真的吗,100%正确吗?

当我们知道是B在左右我们的情绪时,那就需要把努力方向指向B,去看看我持有的一个信念是真的吗,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3、试着改变B。即:转念,重新确定对这件事儿的信念

当我们不断在做这样的练习,通过改变B才能改变C,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处理情绪的回路,才能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举例】

我孩子一岁左右时,我对孩子吃零食这件事儿非常紧张,我会给她买一些相对健康的添加剂很少的零食,我也要求过孩子的爷爷奶奶不要给孩子吃糖果或其他饼干,有一次下班回来,看到奶奶抱着孩子,孩子正在吃一种杂牌子的油炸饼干,奶奶说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吃时人家给的,我当时非常生气,直接从孩子手里抢走饼干。

1、找到对应的A\B\C

A、诱发性事件:奶奶给了不健康的饼干给孩子吃

B、我对这件事儿的信念(价值观):我当时认为成份不好的零食都不能给孩子吃,会伤害到孩子,另外,也害怕她一旦接触到这种添加剂很多的零食后,以后会只想吃这些,不想吃饭了,影响孩子的健康。

C、我的感受和行为:很生气(其实是担心和害怕),并做也了抢走孩子手里饼干这样粗暴的动作

2、重新审视B,这个信念是真的吗,100%正确吗?

只要吃了有添加剂的零食,孩子就会受到伤害吗;一吃了饼干,以后就只吃这些,不吃饭了?这是真的吗,那些吃零食的孩子都生病了吗,那些吃零食的孩子都不吃饭?

这样追问下去,显然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3、转念,重新确定对这件事儿的信念

所以,我的信念显然有问题的,后来我看了一些育儿书,对孩子吃零食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我越是阻止,特别是我那样直接粗暴的拿走的正在吃的饼干,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想吃,结果会更糟糕。

我的控制会影响孩子的心力,孩子也有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选择哪些喜欢吃,哪些不喜欢吃,当她被满足了,自然就不会再要了。信念改变了,我就释怀了,后来奶奶再给她吃零食时我也不会再生气了。


【适用边界(where)】

1、这样的思维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打破受害者角色思维,否则,我们还是会很容易陷入过往的情绪回路里,去找别人的原因。

2、需要有一定的觉察能力。

3、固定型思维的人比较难转变自己固有的信念。

4、有些信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更多的学习、看相关的书箱或者课程才能实现。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激活学习者经验】

A1:

Q1.那么,大家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回想一件让你很生气、很懊恼的事件,

你对这件事的信念想法是什么?导致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和行为决定?

请大家按刚才的分组来相互讨论一下,2分钟后请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分享:我跟我妹妹一起住的,她爱乱放东西,每天我回家一看到她的东西比如包包啊乱放,就很生气。


A2:

对应今天学习的三个步骤,你计划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请写具体的做法,要有明确的时限,有可以量化或可以观测的预期结果。看看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行为。当我们不断的去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并按三步法来实践记录,你会越来越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会轻易被情绪带走。


学习者分享:

艾可:目标:今晚回家如果看到妹妹乱放东西,觉察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沟通

具体做法:如果今晚回家看到妹妹的东西乱放,在自动反应之前,先让自己独处一下,到自己房间想想对应的A\B\C,转念之后,可能我认为整洁是美德,妹妹觉得自由放松比较自在,这样想想不会像以前那么生气了,预计能够好好沟通。

苑灵:我父母总是唠叨我作息不规律,听得让人心烦,很不开心。今晚回到家,如果同样的事发生,我会试着去转念,唠叨是因为他们关心我,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只是方式让人不舒服。

预测:至少今晚听到他们催我睡觉时,我的回应会好一些。


结束: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学会运用“情绪ABC法则”更好地看待我们的情绪,管理好情绪!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