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场景:去年“斜杠青年”这个事特别火,今年看来似乎已经过期了。有人说斜杠是努力过程中的试错阶段,它代表这某种盲目,激进,什么都不精通的状态。很多人的斜杠选择都是出于焦虑,不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干脆去多方尝试一下。于是盲目的买了很多课,很多书,既没时间学也没时间看,从而引发了又一轮的焦虑。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报了很多课去无力坚持的时候?有没有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却收效甚微的感觉?
影响:有学习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如果你的努力方向不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更要命的是即便你知道当下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实际上依然会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打断。
解决:《精进》这本书很有针对性,你所迷茫的、纠结的、前进路上踩过的坑,它都有涉及。帮你抽丝剥茧还原学习的真相,告诉你怎样去选择、怎样去努力,以对的方式做对的事,才能走的更远。
A1:我最近在用一个APP记录时间,之前也给大家推荐过,它把每天的时间分为4块,投资、固定、睡眠、浪费,在记录之前我觉得一天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固定”的,也就是工作和通勤一些不可避免的时间。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浪费这一分类里。不管大家有没有记录的习惯,我想请大家现在用一分钟的时间回想一下自己一天的安排,你的时间大概都花在了哪里。可以写在便签上。
1分钟时间请大家看一下拆页。
学习目标1:在经过本次的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可以掌握用“收益”和“半衰期”两个指标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方法,并且为自己未来的待办事项排序。
R1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的事情,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的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的越慢。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后来,许多其他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医学中,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元素的半衰期属于该元素的固有属性,不受环境影响,而药物的浓度半衰期则会因个体体质不同而有所差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戏来说,玩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找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的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效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再拿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受失落,第二天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半衰期短的事情。
I
这个拆页告诉我们的是,把所有要做的事情放在一个模型里,用两个维度去衡量要不要做。
这两个维度是收益和半衰期,收益是什么拆页里写的很清楚,就是做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利益,可以是思维层面的,提升认知能力;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升职加薪;也可以是情感层面的,获得很大的心理满足感。这个比较好理解。半衰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意思是当一个原子内部不稳定的时候,它就越容易衰减。在我们这个模型中呢,半衰期代表的是收益能持续的时间,半衰期越长收益持续的时间越长。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画出一个坐标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四种结果:(画图,讲解四个象限的划分)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区域是价值很高的、值得我们做的事(价值);高收益值、短半衰期区间代表能带来某种价值但是不能长久的、短期效应强的事,这样的事要慎重做(消费·);低收益值、长半衰期是短期效应不明显,但是持续时间长,需要一段时期的坚持才能见成效的事(苦练);低收益值、短半衰期区域对应的就是那些我们觉得浪费时间、没多大意义的事。(浪费)
互动提问:下面我说几类事项,大家试着分一下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单词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聊八卦,漫无目的刷微博;
在“收益”和“半衰期”这个模型中,作者强调要重视长期效应,着重做长半衰期的事。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的往往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或着“低收益短半衰期”的事。不信的话可以回忆一下,有多少人是习惯在做事之前先刷一会手机的?
不那么做的坏处:
即便不从收益角度考虑,短半衰期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会让你关注短期效应。一个故事,你划一艘船出海,离岸有一段距离,船漏了,于是你哪桶拼命的舀水,其实你只要抬头看看,就会发现如果你奋力去划未尝不能在船沉前上岸,但你只是舀水就会停留在原地。
我们做决定也是这样,如果你只关注于眼下的问题,你就一直在舀水。关注长半衰期的事会让我们抬起头,看向目标。
步骤:
那么我们如何用这两个指标规划我们的个人成长计划呢?在这里我总结了3个步骤。
1列清单。把你这一阶段(一定时间内,可以是三个月也可以是一年)想要做的事列出来,比如你想学的东西,工作上想要完成的任务,家庭计划等等。
2归类。把上一部列出的事项放入坐标系中,分别对应四个区域。
3取舍排序。优先做半衰期长的事,收益高半衰期长的事优先做;收益低半衰期长的事可以固定一个时间做。高收益值、短半衰期要克制的做,比如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定限度,在范围内适度的做;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尽量不要做。
预防异议:
这个方法本质是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现阶段那些对我来说才是更重要的,所以难免有些主观,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半衰期也是不同的。我们也不是100%的不做那些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也不能一直在学习工作,也要劳逸结合。如果可以起到放松的效果,有助于你更好的投入下阶段的任务,同样可以加进计划内。
我的例子: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我说一下我是如何应用这个模型的。
首先列一下我最近的清单,1是拆书相关的任务,包括准备3-3之类的;2是提升写作技能,每天练习200字的文字表达;3是我报了个声音课,准备改善一下自己的发声;4是最近沉迷傲骨贤妻准备看完这部剧。
其次把各项放入坐标系,其中1、3是属于第一象限的(高收益值、长半衰期),1又比3高一些,因为3对我有收益,但收益并不是那么大,因为没有刚需。2属于第四象限(低收益值、长半衰期),因为每天的量不大,只是一个小练习,但日积月累也会带来提高。4是第二象限(高收益值、短半衰期)因为我特别喜欢看这种真正的大女主剧,看完给我带来很高的情感层面的收益,但是这个愉快的感觉很快就被“赶紧去写拆书稿啊”这种焦虑取代了。
最后,给我列好的事情做一个排序,我会先完成我的拆书稿(1),再听完声音课程(3),固定在每天晚上用半个小时时间对某个观点热点或者值得写的东西,输出200字作为练习(2)。如果所有事都完成了还有时间可以看(4)反之就不看。
A2编剧情
请大家在刚才划分的小组内,和小伙伴一起做一个练习,想象一下在未来会在什么场景用到这个方法,根据这个场景编一个对话,这个场景可以是你的朋友有这方面的疑问,你向朋友讲述如何应用这个模型规划自己的学习。
要求有两点,1是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对话,让大家明白你们的故事实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是要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并且解决了对方的问题。
小组分享:
王丽:陈末好久不见了,你最近怎么样?
陈末:我最近遇到了一点问题
王丽:什么问题啊?
陈末:我最近同时在做几件事,感觉有点兼顾不过来,也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感觉没什么意义。
王丽:都是什么事,说来听听啊,看我能不能帮到你
陈末:好的。我现在要做的事,第一件是我每天学英语,大概半小时以上;练习编代码,但是大多时候不能做到;第三件事是跑步;第四件事追剧,我很想把这部剧看完,但确实占用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感觉有点不应该。
王丽:我最近学了一个方法,感觉很适合你。你画一个坐标系,y轴是收益,x轴是半衰期,在你所有想做的事情里,把你认为收益高且半衰期长的放在第一象限;半衰期长但是受益低的放第三象限,像是学英语这种收获大但是花费时间长的,学好可能要花5、6年的就放这里;第二象限就是收益大胆半衰期短的,只是当时开心一下的;第四象限就是两个都不长。你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分一下类。
陈末:英语肯定是属于第三象限,苦练,练习代码其实也属于苦练;跑步我已经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对我身体也很好,我认为属于第一象限,值得我去做的;看剧就属于第四象限了,纯粹的浪费。
王丽:你苦练好多啊,按照这个方法应该优先做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苦练的项目尽量固定一个时间做,低收益低半衰期的尽量不要做。
陈末:我会坚持跑步,这是我优先级比较高的事,然后每天固定时间学英语和练习代码,尽量不追剧。
王丽:你明天就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做一做,看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效果好的话就可以持续的用这个方法。
陈末:好的,谢谢你!
过度: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说,选择是大于努力的,但是并不代表可以不努力。这个模型帮我们确定的努力方向,但是还不够具体,在面对复杂任务时,有时候我们仍然有无处着力之感,这往往会导致拖延。要更好的完成任务,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学习目标2:在经过本次的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面对复杂任务的时候,能够找到“核心工作区“,以此为出发点更好的完成任务。
在进行下个片段内容之前,请大家做一个小小的测试,每道题的分数是1-6,分别对应既不符合-到特别符合,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1-6相应的分数,最后算出总分,1分钟时间。
测试题:
1.比起一心二用我更倾向于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123456
2.我没有把手头任务进一步细分的习惯123456
3.我在日常工作中被打断之后不能立刻进入状态123456
4.比起按照惯常的顺序,我更倾向于先做我临时想到的事、完善新点子123456
5.复杂任务总是耗费我更多的时间123456
测试题讲解:这个简单的小测试是测试一下大家的任务分解和日常处理能力,如果得分在25分以上,你也能真的不太擅长任务分解,你更倾向于浸入式的投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得分在15分一下,你擅长处理复杂任务,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得分在15-25之间,你有一些分解复杂任务、应对挑战的方法,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接下来的片段也许会给你带来新思路。
R2
我自己工作中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的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领导让你做一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是先挑选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吗?不是。是马上去百度谷歌查资料吗?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是:设计ppt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示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
这个过程就是该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思考,非常专注的思考,你需要工具,仅仅是一张纸和一支笔(你需要把你的灵感快速的记下)。等你完成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支持性思考区间”),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别的工作。之后,等你再为这个ppt选择模板、寻求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操作性动作区间”),你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你已经完成了。
I
我们并不满足只是解决问题,往往还要问,如何高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效率是大多说人都关注的事。我们还时常会说要“多线程”的工作,仿佛“多线程”就是提高效率的法宝,但是真的是吗?
说多线程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其实大家都知道的番茄时钟就是一个“多线程”的效率工具。有人就觉得特别好用,有人觉得很扯,因为25分钟我刚进入状态,你就让我休息,我起来运动运动吧,没动两下就又让我学习,简直逼死强迫症。多线程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完全无法集中, 处于一个经常被打断的状态。这样怎么会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呢?
其实不是多线程不对,而是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多线程,他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当然没法忍,如果我们能选择好的中断点,那么中断就不可怕,所以,关键在于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用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哪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如果以这个指标作为判断标准的话,拆页中说的“核心工作区间”就是“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就是可以容忍中断的部分,具体是怎么划分呢?
概念辨析:
拆页中提到的这三个概念,第一个是核心思考区域,相当于一项任务中最难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复杂任务最核心的部分。把这个任务完成了,整体任务就完成了大半,剩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工作了。比如我在写拆书逐字稿的时候,我倾向于先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根据现场学习者的情况,推断大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又应当从那个角度去解决……把逐字稿框架写出来,这是我核心的部分,有了这个框架,再进行后续的写作就会比较容易。
支持性思考区间,是用来完善,增加一些辅助性的内容,使内容更丰富的。比如拆书逐字稿中补充事例,进一步说明什么的,会让我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引发共鸣,这些也很有必要,但它的重要性是次一级的。
还有操作性动作区间,是提供一些修饰、锦上添花的工作,给该任务增加一些加分项。比如我在写完逐字稿之后,完善格式,让大家看着更舒服,增加一些配图什么的,就属于操作性的区间。这部分工作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比如我一边听歌一边找图就完全没问题。
和其他两项相比,核心思考区域是一项任务的重点,从思维上来说需要深度思考,从行动上来说不能容忍中断,如果我们可以找出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段,专注的完成它是最理想的。
边界:当然不是所有任务都需要找到核心思考区域,有些简单任务直接去做才是更高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