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苏语嫣,今天我们的学习主题是深度工作。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实现2个目标,分别是:
【学习目标1】在工作状态下,运用好习惯法安排工作,减少注意力分散,提高深度工作概率。
【学习目标2】在工作之余,运用安逸法享受自由时光,避免被浮浅工作牵绊。
【目标关系阐述】这2个目标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习吸收,加上现场学习者有限,我们就几位小伙伴组成一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进行讨论分享。
【图书介绍】
F(特征):《深度工作》这本书的作者是卡尔·纽波特,畅销书作家,人气博主,著有《如何成为尖子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这本职场励志类实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
A(优势):这是一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的畅销书,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佳作。这是一本被业内公认的杰出的自助类书籍,建议具体,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操作步骤,帮我们把深度工作更好地纳入日常生活中。 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的书。
B(利益):
你有没有过工作中不断收到朋友微信然后回复,一眨眼一小时过去了发现活还没开始干,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建立自己的工作规则并让你保持专注;你有没有过做事做到一半突然口渴,于是去倒水喝结果回来忘记了工作思路,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在高度工作时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总之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高度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加强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的书。
【过渡】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原文拆页,阅读好的小伙伴举手示意我。
【原文片段】片段来源:《深度工作》P101-103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位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一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一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如我们在卡罗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what】【预防异议】
有些人工作很突出,五年取得别人二十年才能取得的成就;有些人工作很平平,每次都是老油条重复同样的工作。两种人的区别,除了爸爸的身份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更普遍的就是:工作平平的人把注意力都分散掉了。他们工作时常常一会看这个,一会想那个,然后继续抱怨“时间又没了,工作又没做好”!
所以会有一种说法:大部分人只使用了大脑10%的能力,就像大部分人只使用了word或excel的10%功能一样。
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深度工作”,何谓深度工作?也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how】那么如何运用好习惯法来安排工作,提升我们深度工作的概率呢?
第一步,定场所。可以运用封闭空间,可以设置勿扰标签,可以提前知会周遭人员勿扰等等。
第二步,定规则。比如约定工作多长时间,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等等。
第三步,给支持。比如提前准备好咖啡、食物或疲乏时休息用的靠椅等等。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
举个例子,很多单位是开放式的办公室,工作期间同事之前喜欢时不时聊聊天或者问问问题。当领导布置了一个策划方案的艰巨任务时:
【反例】大部分人会怎么做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再说。当小急在奋笔疾书时,微信不停的弹屏,小急心想“这会是谁的微信呢?会不会是急事呢?我看还是不看呢?”
就是在这样的纠结中,小急断断续续花费了几天时间才把方案写完。然而领导并不满意“你这写的不痛不痒,漏洞一大堆!是在应付工作交差么?”小急内心万般委屈。
【正例】而运用好习惯法会怎么减少注意力分散呢?
首先,定场所。找一个小会议室并将门反锁,准备一个人在里面写方案。
其次,定规则。要求至少花费1天时间写出一个初稿,期间不查看任何邮件或微信。
然后,给支持。提前准备好一杯咖啡用于提神。
这个时候小急发现大脑轻松纯粹极了,完全可以放心专注的写方案。
【预防异议】
有些小伙伴会觉得在这个手机不离身的社会,这根本做不到。而我们常说从小事做起,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好习惯都需要从小事开始慢慢去做,去坚持,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A1】激活经验(7分钟)
①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显像提问】
现在请大家回想下,在工作中你是否有过时不时看手机的经历?或者时不时被同事打扰?或者总是想到这也要做那也要做?然后根本没法深度工作,导致啥都没做好的经历。请大家仔细回想下。
②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桑案例:在搞维修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有电话进来。然后我接完电话就发现,自己前面要做什么,要找什么工具,完全不记得了。
【反思加工】
现在假如时光倒流,你会怎样运用前面学习的好习惯法去处理这类问题呢?
学习者桑案例:
通过学习今天这个方法,那么下次我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我会把门关上一个人做维修;然后,把手机放在一边不去看;接着,我会提前带上水杯以免维修中口渴。通过这样,我就可以专心维修了。
【过渡】请大家花2分钟阅读原文拆页,阅读好的小伙伴举手示意下。
原文拆页:《深度工作》P123-125
在2012年为《组约时报)博客写的一篇文章中,散文作家漫画家蒂姆・克莱德尔( Tim Kreider)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自述:“我不忙。我是我认识的心杯大志的入中最安逸的一个。”然而,因工作岗位原因需要赶文章的那几个月却令克莱德尔对狂热工作的厌倦遭受了考验。下面是他对那段时间的描述:“因为职业责任,我无奈地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每天早上我的收件箱满满的都是邮件,要求我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或是要我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他躲到他称作“秘密场所”的地方:那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要骑自行车到当地图书馆才能上网),在那里他可以不用应对那些细小责任的轰炸;这些细小的责任单独看来都没有什么害处,但是汇集到一起却会严重损害他的深度工作习惯。“我能回想起那里的金风花、象和星星。”克菜德尔回忆自己那段躲避工作的时间时说,“我读书。几个月的时间里终于真正地写了点东西。”
本项策略认为,你应该按着克菜德尔的方法做,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what】【预防异议】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深度工作,相应的为了促进接下来大家学习的吸收,首先和大家解释下什么叫“浮浅工作”。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比如: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各种通讯软件的提醒中手忙脚乱等等。这种工作会让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往往这些并不能转化为生产能力。
【why】作者建议我们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有什么好处呢?一来可以避免浮浅工作过渡牵绊,减少思绪困扰;二来可以专心享受自由时光,缓解疲惫,恢复注意力,补充再次深度工作时所需的能量。
【how】【细化行动步骤】具体可分为以下3步去做:
1.做判断。判断被打扰的工作是否为浮浅工作。问自己需要动脑么?能创造新价值么?是浮浅工作则进入下一步。
2.隔浮浅。通过更换场所或屏蔽担忧来隔离浮浅工作,比如:告诉自己,不查邮件,不回顾工作对话,不思考如何处理即将发生的难题。
3.享当下。比如细心观察身边的景物,包括花草树木等。
【适用边界】需要提醒一点,当我们使用安逸法时,千万首先判别是否为浮浅工作,假如确实属于意外的紧急重要工作,如果还这么做那就很危险了。
【意译案例】举个例子:
我们拆书帮很牛逼一位资深三级拆书家水菱姑娘,因培训多元的原因需要做好各种设计的2018年,令水菱对狂热培训的驾驭遭受了考验。下面是她对那段时间的描述:“因为课程更加多元,我无奈地开始变得忙碌起来非常疲惫……每天看到我的桌前,清单上都是满满的工作提醒,提醒我做一些培训的准备工作或是要我面对必须关注的问题。”
她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她会去到她的凤梨支架园或者当地的植物园:那里没有闹钟,没有嘈杂的玲星碎语(要走出去到正街上才会有很多人),在那里她可以不用应付那些清单的持续刺激;这一条条的清单单独看来都没有什么害处,但是汇集到一起却严重损害她的专注聚焦的深度工作习惯。
“我能回想起那里的阳光、花和名字。”水菱回忆自己那段隔离工作的时间时说,“我吸收了大自然的能量,终于成功并有意识的让自己放松了下来。”
【A3】促动参与
①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场景设计】
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学习运用的演练。
小深因为工作调整需要三天内赶几份材料,这令小深对高压工作的厌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工作之余,小深被迫变得忙碌起来,每天微信满满的都是信息提醒,提醒他做一些不愿做的小事或是要他解决写材料的细小问题。
小深烦躁不已。假设你是小深,会如何运用前面所学的安逸法来享受自由时光,避免被浮浅工作牵绊。
【清晰指令】
请小伙伴分组讨论,一个人扮演小深,一个人扮演给小深发信息的同事。请大家讨论5分钟,等会邀请小伙伴上台分享。
【小组讨论】
【回应反馈】
学习者桑:三天内赶几份材料,这对我来说很正常,没什么压力也没什么考验。
反馈:如此优秀!我们看原文,作者建议我们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现在是小深处于工作之余不是我们自己,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象一下,自己就是小深,运用我们前面学的安逸法“做判断-隔浮浅-享当下”,会怎么去享受小深的自由时光。
学习者桑:原来如此,好的。
【应用知识点并形成解决方案】
好,现在请小伙伴上台分享:首先介绍各自扮演的角色,然后展示你们的内容。
②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桑扮演小深,苏扮演同事。
小深:哎!这个事情要把他做好,不做好不行啊!(接到任务,思考烦躁状)
同事噼里啪啦发信息。
小深赶紧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就先放一边不看。
拆书家回应:你放一边有做我们的第一步,做判断么?
小深:有的,下班后都是一些不打紧的事。
拆书家:好,继续。
接着小深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小深沉浸在电影中,全身心放空。
晚上10点左右,小深内心完全静下来了。
小深也会去公园,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公园安静的环境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或者让自己靠着树坐一坐,自己的心会感觉很踏实。
【过渡】
好,谢谢小伙伴的分享,非常成功的掌握了我们学习的安逸法!
【A2】催化应用(15分钟)
①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分步催化1】
现在我们一起看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工作之余,你可能会涉及哪种被浮浅工作牵绊的情境?同事搭讪、微信弹窗、邮件提醒等等……
请大家讨论3分钟,等会邀请小伙伴分享。
【回应反馈】
学习者桑:一定要用这几个情境么?
反馈:不一定,这里只是给你举几个例子。作者建议我们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现在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思考自己接下来可能遇见的情境,关键是在工作之余有浮浅工作一直在打扰你。
学习者桑:好的。
②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桑:下班后回家, 我的微信会时不时弹出一些消息,一般这些消息都是没什么要紧的信息。
【分步催化2】
现在运用前面学习的安逸法来加工下你将遇到的情境,说说你如何享受你的自由时光,想象一下你这样做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
学习者桑:·1.看到信息后,首先会做一个判断,如果不是急事的话就先不理会他,假如有点急的话,先放几分钟再去处理。2.确定是浮浅工作后,就把手机放在一旁,专心听歌,不去看手机。3.然后边开车边听歌,看看路边的树木。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自己沉浸在里面。听一些音质好的悠扬的音乐,会有一种缓冲工作压力、放空忘我的感觉,内心会感觉得到释放。
结语(1分钟)
【收尾】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仅仅通过好习惯法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而通过安逸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无比舒畅的享受自由时光。你想成为高效卓越的工作者,更加接近梦想么?你想获得自由、幸福、快乐的人生吗?来吧,让好习惯法、安逸法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