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凌肖燕,这是我的真名,我在群里的网名是飞燕。我目前是一名单亲妈妈,我家萱萱三岁半了,因为她马上可以去幼儿园了,所以我也正在计划重新踏入职场。说实话我目前的状态还是有点迷茫的,脱离社会四年多了,对未来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所以目前在看一本关于职业发展的书,叫做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我今天分享的片段也来自这本书。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拆书的意思以及拆书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组织。那么首先,拆书就是说拆为己用,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让我们很有感觉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拿出来,运用拆解的办法把其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拆书分为两个类型,第一是以个人学习为主的拆书法,第二是以组织学习为主的拆书法。第一种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使用RIA便签法,通过对文章和片段的深入理解,然后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做法,最终根据在片段中学到的知识,设想一下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样把它做的更好。
而拆书帮就是汇集了所有喜欢拆书这个学习方法的爱好者的社群组织,在这里,我们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帮互助,通过拆书的这个方法,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最终通过分享自己的所得,成为拆书家,帮助更多人
不过,一旦一个人习惯于集体主义的环境,他们就很难区分“道德”和“价值观“,因为在他们看来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单一价值观和极端集体主义都会狠狠修理任何与道德观不同的价值观,一直到大家都老实为止——这个时候,“对的“就是“你应该“的,你应该的,为什么你还不做?
比如许多中年人,当他们认定一件事情是“对“的,就会持续地要求你去做,并且对你的不作为感到发自内心的诧异和困惑——既然是“对“的,你怎么可能“不愿意“呢?
仔细听他们说话,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逻辑,先努力在脑中找到一个道德原则,让自己先爬到高处,然后转身以此要求你——如果不听话,就受“这是不对的!“的道德折磨、良心审判吧!比如我父母想要有个小孩子玩,就绝不会说我想玩小孩,你快给我生一个,而是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或者“让爷爷在有生之年四代同堂”,或者“我们的朋友都说30岁以后生孩子对身体不好“开始。
我从来不希望我父母改变,没有被烦到的时候,甚至还觉得好玩。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在小时候,别人就是这样要求他们的;而当他们长大,他们也是在内心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审判自己。道德是个好东西——但他们是被道德绑架的人。
对于这个片段,我的理解是,有时候道德准则并不是价值观的唯一标准。很多人会认为一件事情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遵守这个准则,而对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破坏规矩,标新立异,视道德为无物的人感到不理解,甚至愤怒。会觉得怎么会这样,不应该有这样奇怪的念头。而实际上,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价值观,事情的好和坏都是由每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冲突是正常的。那么我们可以去理解和接纳对方的不同,改变对方价值观的念头只会让彼此痛苦。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和她爸爸起了冲突,事情非常的简单而细微,她爸爸在超市的散装零食柜直接拿了一块巧克力,直接打开包装拿给孩子吃了而并不准备付钱。当时我看到这一幕,非常的生气,直接跟她爸爸说:“你不要这样子,萱萱要吃我可以买给她,她看到以后会模仿你的,你这样等下害了她了”。她爸爸听了也很不高兴,直接拂袖离去。当时我很不理解,心里想着,你敢做,怎么还不敢让我说了呢。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很容易爬到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他,告诉他他的行为是不对的,而这个行为充其量也只能说是爱贪小便宜,并没有触犯法律,只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社会公德突然被他破坏了。最后一段话我更加感同身受,每当她爸爸产生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比如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之类,我都是特别愤怒,甚至很激动,其实我心里就是在想,我拼命遵守了三十年的规矩啊,从小我父母教我这样做才是好孩子,应该就是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我从小就是这样被教育的啊,你为什么可以轻轻松松做到不遵守规则呢,你为什么可以做坏孩子,凭什么啊。。。。不行,我要拯救你。对我来说,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恐惧害怕的一部分,我害怕变成这个样子,小的时候我不遵守规则,就意味着我会被羞辱,苛责,打骂,我会变成一个坏孩子,失去妈妈的关心爱护,失去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那么长大后我也这样觉得,我如果不遵守这些行为准则,我会不被别人所接受,我会被孤立,失去一切的爱。他的行为是我拼命压制的一部分,是我不接纳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也理所当然的不接纳他。
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比如看到别人与自己的道德准则背道而驰,我要明白事情是无所谓对错的,只是价值观不同。也毫无必要去争执对错,或者说改变对方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成年人的价值观基本是不可能改变的,并不是靠你三言两语就能影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破不说破,自己知道了,我们价值观不合,那就可以了。对于以后遇到她爸爸做了可能不符合我价值观的事情,我会尽量让情绪平复,告诉自己,那是他的价值观,那是他的生活,你没有必要指手画脚。即使你要影响他,那也是你自己先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去一步一步影响他。至于女儿,我可以在事后和她沟通这些事情,告诉她我对事情的理解,女儿对于我来说,肯定是受我的言传身教影响的,我完全不必担心会对女儿造成什么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