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所属活动: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学习目标: 寻找和享受过程中的意义,让无聊的过程变得有趣。

开场: 大家好,我是泡泡爸爸,非常感谢大家能在这个温暖的冬夜,把这个场子烘得这么热闹;更感谢大家愿意花时间,花钱,来参加我的3-3拆书过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们能通过寻找和享受过程中的意义,让无聊的过程变得有趣,从而更容易坚持到结果。

图书介绍:

    在开始今天的拆书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经历过类似这样的场景,比如:

    【场景】想要利用一个空闲的周末给家里来一次翻天覆地的整理,给自己一个整洁靓丽的新环境,同时也可以换一个心境,想想就觉得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了。

    兴冲冲起来,刷了三双鞋,扔了两袋垃圾,发现还有一沙发的衣服要叠,一茶几的零碎要收拾,地面要拖,桌面要擦,水斗里有三十多个碗没有刷。突然间,整理房间的兴趣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泡了杯美式躺在沙发上的衣服中间,刷起剧来。

    【提问】我们对于结果的执念,是不是总是被这些无聊的过程消耗殆尽,让一件本来很有意义的事情,最终变得索然无味?

    【影响】任何起点和终点之间都有一段距离,物理学中叫做路程,如果我们总是被路程中的无趣消磨了决心和执着,最终什么事情都完不成。慢慢的,我们会对生活越来越失去耐性和期待,一边觉得自己有事要做,一边又迟迟不肯开始,内心突然被空虚和无聊占据。生活本不应该如此!

    【解决】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过程中的索然和无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呢?知乎大神王小圈的这本书会带给我们一些答案,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整本书围绕有趣展开,讲了什么是有趣,如何才能有趣,有趣的技能和态度如何练就,终极的有趣如何达成……希望今天的拆页能让正在努力成为有趣的人的你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原文阅读的引入:

    其实有趣有两个维度,一个自己对生活感兴趣,也就是interested的解读;另一个是在别人眼中,我是否是个有趣的人,也就是interesting的解读。

    (可视化导图展示)

     blob.png

    而我们今天的两个拆页,也是从这两个维度出发,让大家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维度,也就是我们的拆页一,看完以后可以给我个示意:

    (2分钟阅读时间)

拆页一原文:

(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晋书·列传第五十》

翻译:

王徽之曾住山阴,一日夜里大雪初停,月色清朗,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他独自饮酒咏左思的《招隐诗》,突然想起戴逵。彼时戴逵在剡溪,便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晚才到,到戴逵门口不再上前反而返回。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拜访戴逵,他说:“我本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逵呢?”

王徽之劳顿一宿才到目的地,却没有见戴逵,只留下了这段“乘兴而行,兴尽而反”的千古佳话。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夜发生了什么,只能从那句“兴尽而反”中感受到王徽之的愉悦和满足,这一夜,他必然不觉得无聊。把过程当作目的,在无聊中寻找意义。别人以为你在拜访戴逵,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是在找乐子,只要乐子找到了,戴逵见不见也就不重要了。

曾有人问我如何分辨学霸与学神,我说学神是“以玩的心态学习”,学霸是“以努力的心态学习”。学霸想要个好成绩,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学神只想要念书,念书本身对他已经构成足够的吸引力,考得好反而是附加的福利,根本不需要自律。

我想瘦,所以去跑步——这会让跑步变得很无聊。

我觉得跑步很爽,所以去跑步,一天不跑我就难受——这会让跑步变得有趣。

我想考六级,所以去背单词——这会让英语变得很无聊。

    我喜欢英语,没事就翻翻原文小说——这会让英语变得有趣。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页一【I】部分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很多小伙伴都已经快速地看完这个拆页了,那我首先想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大家觉得拆页中的王徽之是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兴趣的人?

    (学习者回应:是的。)

    那拆页里记录的那个故事,如果就最终的结果而言,王徽之完成了他一开始的目的了吗?

    (学习者回应:并没有。)

    对的,并没有,但是他却没有失望或者觉得无趣,反而是留下了千古绝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为什么呢?

    (学习者回应:重视过程,关注过程,以过程为目的,不以结果为目的。)

    没错,只有在过程中找到了意义,以过程为目的,事情才有可能变得更有趣,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更有趣。

    这种感觉就像我现在跑去告诉泡泡,12年后的高考如果你成功了,你的人生可能会更加精彩有趣,所以你必须玩命读书,这个时候,对他而言,读书会有趣吗?(不会)我只能帮助他去寻找过程的意义。

    因此,回到拆页,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对生活感兴趣?我们归纳下来非常简单,当你或者我们,正在为了某个有意义的结果在做一些让你觉得很无聊的事情时,想一想:

    1、为达成结果,我做了些什么?(看到过程)

    2、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什么?(找到意义)

    3、享受“意义”带来的的愉悦。(享受过程)

    (可视化导图展示)

    blob.png

    江阴在无锡,剡溪在绍兴,中间相隔四五百里路,古人舟行一夜,都能在这无趣的过程中找到有趣的意义,现在人的节奏更快,但是承受无趣的阈值却更低,所以更要寻找过程的意义,让无趣变得有趣。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享受过程不代表可以无视结果!结果重不重要?(学习者回应:当然重要。)对,当然重要,我们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达成那个结果。

    重视结果,是在设定计划,规划过程的时候考虑的,比如当王徽之确定要去看戴逵的时候,他很重视这个结果,以这个结果为导向来设计过程,他规划计的是舟行一夜去看他。如果不重视结果的话,他坐在家里想想戴逵就好了啊。

    然而,过程一旦开始执行,如果还是一味只重视结果,那么很容易会把自己对结果的执着消磨殆尽,然后事情开始变得无聊。这个时候,赋予过程意义,并享受过程,就能让过程变得有趣,结果可能就更容易达到了。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2017年9月加入拆书帮的,刚入会的时候就把三级拆书家作为我的目标和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为自己做了如下安排:

    9个级别,以我的水平大约需要拆一年的时间,那事实证明,确实也拆了一年出头了。

    这一年里,每两周拆一次书,每次拆书需要准备大约4-6个小时,背稿、演练,每次现场要接受观察家的“审判”——过或者不过。 每次想到这些枯燥的数据和无趣的重复,我就开始觉得遥遥无期,感到一种无聊和无趣感迎面扑来,甚至没有动力开始做拆书准备。

    但是后来,我开始按照这个方法来转变思维,看待这个拆书练级的过程。

    首先,我要看到这个过程,看到自己做了些什么:

    1、每周抽半天左右的时间出来看书,并且挑选可以用来拆书的片段;

    2、每周做一次报名帖,并且参加一次线下活动;

    3、每两周写一次准备表,并且不断修改,完善,试讲。

    那接下去,这些过程中,我能看到的意义是什么呢:

    1、我发现我越来越可以沉下心来连续三四个小时如同进入心流一般地阅读,除了口渴和上厕所之类的生理需求,没什么可以打断我,我觉得阅读本身很有意义,很有趣;

    2、每周都会看到不同拆书家们如何介绍自己的拆书,如何进行线下拆书活动,每次都可以了解到很多新的领域新的书籍,比如方方拆的《正是时候读庄子》,学习到新的有趣的方法,比如派大星关于掀桌的谈判理论,甚至对于同样的拆页,也会因为拆书家的不同或者场景的不同,给我带来一些完全不同的愉快思考,与此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其他拆书家关于拆书技能的处理技巧,大到如何控场回应,小到如何分组,肢体语言,这些都让我觉得有很大的意义,很有趣;

    3、每次写准备表的时候,我都会发现自己对拆页的认知在不断地加深,一个被我写过准备表的拆页和一个没有写过的拆页,在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偏差,我的认知会被不断刷新,我曾经把一个准备表写到第六遍的时候,会发现跟我第一次写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纵向被挖得很深,而且在写的过程中我会联想我很多的过往经历,感觉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场上帝视角的复习,很有意义,也很有趣!

    最后,我很神奇地发现,我沉浸在了这些过程中,就像方方说的,这个过程就很美好。不会有焦虑,不会有担忧,当我不只看重结果,去享受过程的时候,这一年的拆书经历变得特别有趣,每次来到这个场子,不管工作多累,心都可以得到享受。而且,自己不知不觉也到3-3了。

    这就好像我最喜欢的那句名言:心若藏花,自会结果!我们当然期待结果,但是花也很美,不是吗?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

    那接下去,就像大星刚才讲的,我们就要开始应用了,怎么应用的?

    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你身边的朋友、同事或者家人最近是不是也在进行一项结果很重要的事项。比如说在准备业内某一专项技能的考试,或是完成鸿篇巨著般的年度计划,又或者是正儿八经地想轰轰烈烈减一次肥。

    当你学完这个拆页,你愿不愿意找机会跟她展开一次对话,帮她找到并享受过程中的意义,把事情变得更有趣呢?

    请你把这个对话过程编写成一个故事,注意包含人物动作语言、起因经过结果。

    (创作过程3分钟)

    好,我看到很多小伙伴已经出了一个大概,还有一部分小伙伴也在奋笔疾书中,还来不及收尾,那我相信那个故事都已经完整地出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所以接下去,我想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下她的故事,有没有人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学习者罗罗的分享:

    没有学过拆页的罗罗:2019年的3月份,NLP的课程又要开始了,想到3个月,每个月要有4个工作日去上课,想起去跟领导请假时,领导那个不开心的脸色,想到每个月还要奔波四天,去抢地铁,还要花很多的钱读书,还要花钱吃午饭,不开心。

    学过拆页之后的罗罗:好的,其实你已经看到了这个事情的结果和过程了,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东西对你来说特别有意义呢?

    没有学过拆页的罗罗:嗯,那个老师还是很好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经验。

    学过拆页之后的罗罗:除了每周一次见到老师的过程中,收获的这些,还有别的方面吗?

    没有学过拆页的罗罗:还有就是一直保持沟通和联系的同学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想象到结束课程以后,大家舍不得分离,相拥而泣的情景,就觉得很有意义。

    学过拆页之后的罗罗:那对课程本身,有没有挖掘到什么意义呢?

    没有学过拆页的罗罗:有啊,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的挖掘,得到成长和蜕变,同时呢,我的价值观是向世界传播爱,所以我觉得我自己的助人技巧得到了提升,这是跟我的价值观相符的。

    学过拆页之后的罗罗:嗯,所以你看到了这么多的意义,那当你去试着沉浸到这些过程的意义里的时候,你的感受是如何的呢?

    没有学过拆页的罗罗:我可能就跳着,旋转着,去跟我的领导写请假邮件去了。

    (现场掌声……)

    拆书家回应:好的,谢谢罗罗的分享。罗罗是在自己的脑海里,营造了一个和未来自己的对话,一个学过这个拆页后的罗罗,去帮助那个没有学过这个拆页的罗罗,我们在她的对话里,听到了,通过分析在整个读NLP课程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经历的那些过程。一开始的表述中,我们听到了那些过程显得特别无趣,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因为我们只把目标放在了最后课程结束的收获上。但是后来如果去尝试转变思想,看到中间的每个过程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那看到这些的话,整个过程就会变得比较愉快了。

    非常感谢罗罗的分享,我们再给她鼓鼓掌!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拆页,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找过过程中的价值,并且去享受它,事情就会变得比较有趣。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拆页二阅读引入:

    那另外一个维度就是我在别人眼中,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于是我们就来到了拆页二。在开始拆页二之前,我们再往后翻,看到一个自测题,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下这个自测题,然后把最后的总分加给我:

题干描述

(请对应自己的情况,判断自己符合与否,并在对应的分值上打勾,最后计算总分)

完全不符合

较不符合

较符合

完全符合

1、每次手里的事情一结束,或者休息在家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闲得发慌,却又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1

2

3

4

2、遇到排队、等车等不得不等待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显得坐立不安,或频繁看时间。

1

2

3

4

3、朋友们发起的话题我总能积极参与并且总是可以提出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引起大家的讨论。

4

3

2

1

4、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大家都愿意找我思维碰撞

4

3

2

1

5、工作中,我给人的感觉不太符合传统意义的行业形象,更像是个非典型性的工程师/医生/老师/程序员…

4

3

2

1

    好,差不多都做完了,请15分及以上的小伙伴举手给我们看下,几乎没有;那10分及10分以下的,大概在五六位小伙伴;剩下的都是在10-15分之间的。

    得分在15分及以上的小伙伴,说明在生活中你是一个相对无趣的人,今天的拆页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得分在10-15分的小伙伴,则说明在生活中既不是特别有趣的人,但也绝不无趣,多多去挖掘自己有趣的点,会让自己活得更兴致盎然;

    得分在10分及以下的小伙伴,说明在生活中还相对比较有趣,得分越低说明你越有趣,那么也许你的有趣是无意识的,希望今天的拆页可以让你意识到你为什么有趣,也许你的有趣是有意识的,那也希望今天的拆页可以让你知道你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变得更加有趣。

    同时我也想请小伙伴们注意,前两题得分较低的小伙伴,更倾向于呈现出第一个维度的无趣,而后三题得分较低的小伙伴,更倾向于呈现出第二个维度的无趣。

    无论你是否有趣,无论你在哪一个维度更有趣,让我们带着刚刚的自我觉察,一起来学习第二个拆页,如何在别人眼中更有趣。请大家同样话一分钟的时间看下拆页,然后给我个示意。

    (2分钟阅读时间)

拆页二原文:

   我们先假设“你”为观察者,来看看“你”对别人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blob.png

图中深色圈里表示的是你关于对方的“预判”,即你预期他是这样一个人。

图中白圈里表示的是你关于对方的“观察”,即你发现他是这样一个人。

一般情况下,深色圈和白圈会有大量的重叠,这代表你对他的“观察”和“预判”比较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偏离。

现象之一:深色(白)圈里的月牙形未重叠面积,代表你对他人做出了预期但观察到他人没有到达预期值的部分,这部分会引发一些愤怒的情绪——比如,你长得很漂亮家里却这么乱!你居然完全不会做饭!你怎么会有这样不着边际的想法!

现象之二:(深色)圈里的月牙形未重叠面积,代表你观察到了但之前没做出预期的部分,假设这部分内容是正向情绪的,就会引发一些惊喜——比如,知道你会弹钢琴,没想到你弹这么好!你果然是大神!

现象之三:如果你对别人的“观察”完全符合“预判”,就意味着他人在你心目中彻底失去了“意外”的空间,那他在你眼中,就是个相当无聊的人。

    现象之四:如果你对他人的“观察”大幅度超过了“预判”,就意味着对方给予你大量“意外”的空间,如果这些意外是令人愉快的,那他在你眼中,就是个相当有趣的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这个拆页其实也没那么难懂,对吧,拆页告诉了我们两个概念,是什么?

    (学习者回应:预判圈和观察圈)

    如何才能让一个人在他人看来,变得有趣呢?

    (学习者回应:超出预期,预判圈大于观察圈)

    对的,也就是说你能呈现出来的状态一定要大于他人一开始对你的预判和期待,每当这个时候,他人就会感到很开心。

    这里我要澄清两点:

    第一:超出预判圈一般指比预判的更好,而小于预判圈一般指比预判的更差。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预判Barry是个坏人,结果经过观察我发现他不是,我很失望甚至愤怒。这种理解对吗?

    (学习者回应:不对吧?)

    当然不对,我们认为,他不是个坏人,并不是小于我们的预判圈,而是超出了我们的预判圈。请注意这个理解的方式。

    第二:超出预判圈,产生的开心程度和深度也是有区别的,于是我们有了另外一个词,叫做逗比。

    逗比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很容易让人发笑,而有趣,则理解为这个人很容易让人愉悦。发笑是生理反应,激发的是感官和情绪,而愉悦是一种精神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比如说一个小丑,或者那些生活中喜欢开一些低级玩笑的,品位不高的人,也会被叫成跳梁小丑,他们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发笑,而不是愉悦,因此尽管在汉语里面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有趣,但是其实更多的应该表达为逗比。再比如:《大话西游》时期的周星驰式的喜剧,会让我笑,但是更会让我思考,甚至最后能把我看哭,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有趣;而开心麻花时代的《夏洛特烦恼》、《李茶的姑妈》也会让我笑,但是笑完就结束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逗比。

    那么回到我们的拆页,我们知道了预判圈和观察圈之后,如何去成为一个他人眼中有趣的人呢?做法如下:

    1、 缩小别人眼中的预判圈

    a)   简洁的自我呈现(等着对方去发现)

    比如我说我喜欢文学,会比说“我喜欢文学,尤其是推理小说,我读过各国的经典推理探案小说,亚森罗宾、福尔摩斯、明智小五郎、金田一……我都如数家珍,我还自己尝试写过推理小说……”这样的说法好得多,呈现得少,预判圈就会小,等待对方去发现就会更有趣。

    如果你从没见过洋葱,你的预判圈就会很小,你不会知道,你可以一层一层一层地拨开他的心,你也不会知道,你剥开的时候还会哭。

    b)   学会适度的自黑和自嘲(自黑不代表自毁)

    对于一个学驾照学了一年都没考出来的人,最好的安慰就是:没事,我都考了两年了!有时候承认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不但可以减小自己预判圈,还能瞬间拉近双方关系,有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

    2、 扩大别人眼中的观察圈

    a)   你不知道这样的我(增加并展示自己的多面性)

    b)   你不知我这样到如此程度(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

    3、 提升自己的品味,保证自己的观察圈带给别人的是愉悦,而不是发笑。

blob.png

    比如我有个大学同学,北京人,在我看来就是个特别有趣的人。

    记得大一刚认识的时候,我们在寝室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就是用了缩小预判圈的办法,当所有人都在介绍说我是个特别内向的人或者开朗的人,我喜欢打球或者玩游戏,以后多多关照的时候,其实就带给了我们很多预判:比如这个人话很多,以后可以负责活跃气氛,这个人跑步很在行,以后可以让他帮忙晨跑打卡……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叫伍岳,男。让我们无从预判,预判圈就特别小。

    后来,他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别大的观察圈。我们发现他会踢足球,会变魔术,是我们寝室的中华小区库,学习成绩也不错,讲笑话能力也很强。给了我们一个猝不及防的大观察圈,一下子有趣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了。再后来,我们无意中发现他居然拿到过全国花式颠球的第三名,我们知道他会踢球,但不知道踢得这么好,有趣的感受有一次被刷新和增强了。

    我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当我带一届新的学生的时候,第一次课我的自我介绍一般就两句话:我是接下去两年你们的物理老师,我姓王。你们可以叫我王老师或者老王——但不许加吧。

    我也会学着自黑,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王老师画画时间就是全班开怀大笑的时间,所有人都知道王老师画画特别差,但是王老师的受力分析图七歪八扭中带着莫名的精准。

    当然,我也会慢慢展示我的多面性,监考语文考试,我会跟他们一起写一篇作文;晚会或者班级活动的时候会给孩子们变纸牌魔术……

    所以,总的来说,孩子们都会觉得我是个有趣的老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那读完这个拆页之后,我会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愉悦感,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自己有多么有趣,而另一方面则是我能不能发觉别人的有趣。每一天我们也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不有趣的,有点有趣,有时有趣的人,但是我们常常更关注自己,忽视了挖掘别人的有趣。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整本书并没有涉及到的点。

那让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下谈论吧:为什么我们会无法挖掘别人身上的有趣?其本质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按照3人一组进行分组然后开始讨论,本质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鉴于讨论的规模,我希望每组可以选出组内比较最公认的一条本质原因。

    (小组讨论5分钟)

    明确问题的本质:

    好,我听到有的小组结束了,那剩下的大家讲完最后一句话就停下来好吗?我听到最后大家其实已经不是在发散自己的思维,而是在尝试说服对方,为什么我的点比你的点更重要,更本质。

    那本质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今天人很多,时间也有限,我们可以先就更多人关心的原因现展开讨论,下次有机会或者结束后的群里,我们可以再讨论别的。

    所以,我们一起来收集下我们每一组讨论出来的本质吧!(小组收集如下:)

    1、隧道视角(因为时间紧迫或者其他条件制约原因,导致观察片面)

    2、认知局限性,没有发现被人的有趣

    3、自身不有趣,所以无法发现别人的有趣(第四组合第三组相同,没有分开写)

    4、主观上缺少去观察别人的意愿

    5、没有意识到要去观察别人

    6、不同频,认知、价值观不相同导致

    那我们经过梳理出来了这样六个可能的本质原因,接下去我们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对其中一个原因展开讨论,我们来做一次投票吧。每个人投两票吧,然后对于得票最多的,我们展开讨论吧。

    ……

    经过投票,我们发现更多人感兴趣的是第三个:自身不有趣怎么办?

    如果自身不有趣,怎么办?很简单,请参考我们刚才的拆页里整理出来的方法。

    (现场学习者反馈:哈哈哈,那是你的方法)

    对,如果自身不有趣,我们刚才的拆页可能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有趣。当然,也有学习者说,这是我的方法,或者说是我们从这个拆页里提炼出来的方法,并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方法,那它一定可以被挖得更深。

    (学习者A提问:这个不一样,我觉得我用你的方法可能可以变得有趣一些,我也对别人感兴趣了,我也可以让别人觉得我有兴趣,但是我做过性格色彩测试,我发现我红色部分代表有趣的那部分是没有的,那是不是说明我感知有趣的能力比较欠缺呢?我感受不到有趣,我会把有趣过滤掉。)

   拆书家回应:嗯,好的,那这是你对自身不有趣这个问题的理解,好像和字面上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太一样,我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学习者B:但是我觉得学习者A本身就很有趣啊!

    学习者A:我们这个问题是从我们感觉不到别人身上的有趣引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是在讨论感知有趣的能力。

    拆书家回应:嗯,其实你对这句话进行了修正,那我抓住你的点了,你其实认为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有趣其本质原因是因为自身感知有趣的能力缺乏,而不是自身不有趣。但事实上这是你个人对这句话的解读,好像在座更多的学习者的解读还是我一开始说的那个解读对吧?

    (学习者们点头同意)

    学习者C:那我有一个好奇,你为什么会提出感知别人有趣这个点,逻辑是什么?

    拆书家回应:是这样的,我们的拆页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自己对生活是否感兴趣,一个是被人眼中自己是否有趣,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愉悦相处是互相的,我们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有趣,却很少通过挖掘让别人在我们眼里有趣,这是我想要去思考和拿出来讨论的原因,而其实刚刚很多在座的学习者其实也觉得,会有同感。

    (学习者回应:对的,对的,也会让自己有趣。)

    学习者D:那我们那个居然没有人投票啊?

    拆书家回应:嗯,其实大家会发现问题和问题之间还是有关联的,缺乏意愿,没有意识是不是也是自身不有趣的一种表现呢?况且,我们展开的程度真的优先,所以在现场,我们只能先从一个角度去做切入了,其他的点我相信也会得到一些答案,引起一些思考,如果大家觉得意犹未尽,我们下次可以继续讨论。

    那现在变得很有趣,就是我们学习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趣之后,我们还要继续讨论如何才能改变自身的不有趣,让自己变得更有趣,看来大家对自己有趣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真的很高。

    所以,我们既然已经找到了今天要展开讨论的这个本质问题:自身不有趣,那么接下去,我们要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本质问题,也就是如何让自身变得更有趣。

    学习者E:我觉得可以先改变一下自身的看法。这是个自我认知问题,这个可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拆书家回应:这个问题本身可能会是个伪命题。好的,这位小伙伴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那我们还是回到我们的小组里面去,继续讨论下,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来尝试得到一些解决方案,如何才能让自身变得更有趣。组长们来负责记录一下。

    (5分钟现场讨论。有学习者觉得主观和客观需要鉴定,有拆书家觉得很烧脑,拆书家回应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现在的状态去投入思考和讨论。)

    好的,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说完最后一句话以后安静下来。

    好的,谢谢大家的配合,我听到大家在很积极,也听到有人再说:我们是不是跑偏了,是不是脱离了问题的本质了,这好像不是我们最初想要关注的东西了……那没有关系,影响到我们最终无法发现对方身上的有趣的原因可能也会很多,相互之间可能还会有牵扯关系,那今天讨论的可能未必是你最关心的,也没有关系,有的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那我们把刚才那个问题明确一下:就是如何让那个自身变得有趣。

    这次我们从这边开始,每个小组来提出方案,如果有跟前面相同的,我们就不再重复了,好吗?

    (收集解决方案如下:)

    1、改变思维(不要总是认为自己不有趣);提高意愿,让自己学习有趣

    2、刻意练习,让自己变得有趣

    3、询问别人的看法,问问别人自己有趣的点

    4、找到变有趣的动力

    5、有广泛的兴趣,有专精的技能(拆书家回应:其实就是拆页里的,你不知道这样的我,和你不知道如此这样的我)

    6、觉察到自己的无趣(拆书家回应:其实需要修正下,未必是觉察自己无趣,是去觉察自己那么多点下面的某个点的无趣)

    7、童年回溯,看看自己有没有创伤

    8、沉浸在有趣的环境中

    9、突破固有认知

    10、建立正向激励的机制,接受正反馈

    11、往人设的反方向跑,比如刻板的警察去拍个抖音视频,比如一本正经的美国总统,和小丑型的川普。

    好的,我们总结一下,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其实是跟我们的拆页本身提到的方法是有相关的,只是可能换了种说法和理解角度,比如广泛的兴趣,专精的技能,刻意练习,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是我们拆页里并没有提到的办法,比如说脑洞比较大的:询问别人的看法,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甚至是往人设的反方向跑等等。这些方法说不定真的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趣。

    今天在现场,我们通过讨论和共创,总结出来了很多如何让自身更有趣的方法,我们可以看作是对我们今天两个拆页的补充。除了拆页里面王小圈提到的方法,我们真的也整理出来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甚至可以发给他,看看下次他再版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加进去!

【A2】催化应用:

    接下去布置一个作业吧,我想请大家回去之后做一个尝试,为下一次参加拆书活动写一个暖身的自我介绍稿,尝试通过减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预判圈的方式,比如简洁的方式,比如自黑自嘲,让自己呈现出更有趣的状态。可以在群里面互动,或者期待下次自我介绍的时候给我们惊喜哦!


(学习者的A2反馈:

大家好,我叫俞博,博士的博,看得出来,我妈妈为了让我读博士做足了功夫,也看得出来,截至目前为止,我妈应该是失败了。九零后未婚男,很高兴认识大家。)


结语:

    那我们来做ending吧。通过今天拆页的学习,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有趣的两个维度,并且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趣是绿毯般的生命里点缀着的繁花点点,是柴米油盐里守护的诗和远方,愿大家都找到有趣的态度,能活出有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