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游戏力》 所属活动: 拆书帮太原黄河分舵线下活动 53期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 学习目标: 学习者在与孩子相处时能够使用“调频”三步骤与孩子建立更好的链

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与孩子相处中能够按顺序(澄清)采用(行为)调频三步骤:打开信号接收器、有意义的翻译信号、有效的反射信号,来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为解决亲子间的问题及培养亲密关系做好积极准备(界定)

【自我介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拆书现场,我是加菲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另一个标签是二级拆书家。 

【分组】 为了接下来的讨论更方便和高效,首先我们进行分组。从我右手边开始,大家两两一组。     

图书介绍

先介绍一下今天要拆的书——《游戏力》。

事件场景:大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一些不如意的情况!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想要孩子礼貌的跟客人打个招呼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有时候会把手里的玩具扔到客人身上,大一点的孩子有时候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死活不出来。你也想跟孩子聊一聊,小屁孩可能还会勉强听你说几句,大孩子却抛过来一句“你不懂”,然后就又钻进自己的小屋。你感觉自己跟孩子之间隔着一座山,你的话他不懂、他的心思你也猜不透。

提问:不知道大家在遇到这样既尴尬又闹心的情况时是怎么办的呢?你会不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你是不理孩子的无理取闹一笑而过呢?还是火冒三丈臭骂孩子一顿呢?或许你也会耐心的去沟通,但是最终效果怎样呢?同样的问题有没有反复出现?

影响: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你将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孩子也越来越不愿意跟你说话,听你说话。久而久之,你们的亲子关系要么是一点就着的燃烧状态,要么是相对无言的冷冻状态。

解决:我们不想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走向这样的极端,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劳伦斯.科恩博士在这本《游戏力》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法来听懂孩子的语言,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的教导。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片段就是讲“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通过调频,让自己更懂孩子,让孩子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让亲子间的交流更顺畅。特别指出的是,今天的“调频”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适用。

先请大家完成一个小小的测试。

仔细阅读下列表格中的每句话,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

特别提醒:如果没有孩子,请把下表中的“孩子”一词换成“爱人”或“最好的朋友”。

我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

问题

完全不符合

不符合

略不符合

略微符合

符合

很符合

1.我喜欢观察孩子正在做什么事。

1

2

3

4

5

6

2.我喜欢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

1

2

3

4

5

6

3. 我喜欢跟孩子讲我自己的故事。

1

2

3

4

5

6

4.孩子对我讲话的时候,我从不打断他。

1

2

3

4

5

6

5. 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我总是先问清楚原因后再决定是否惩罚。

1

2

3

4

5

6

6. 我发现: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来向我请教。

1

2

3

4

5

6

【解释量表意义】大家这个自测题打了多少分呢?分数又代表什么呢?我来给大家揭秘一下:30分以上的属于高分,说明你深谙养育孩子之道,你跟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18-30分之间的,说明你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总是一帆风顺,会经常有些小摩擦。低于18分的,说明在跟孩子打成一片方面你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你愿意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的话,那么,你,今天来对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

1952年, 一群科学家为了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行为, 在一块日本猕猴的栖息地进行仔细观察, 研究者们将一些红薯扔在海滩上。 卡瑞 ·伯哈德 (J. GaryBernhard) 在他的 《教室里的灵长类> (Primates in the Classroom) 一书中记载了这件事。 猕猴喜欢红薯, 却不喜欢沾在上面的沙子。 一只小母猴首先发现可以用海水把红薯洗干净。 既然猕猴没有学校, 也没有什么正式教育, 那么新知识如何传播出去呢? 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首先学会的是小母猴的母亲。 伯哈德就此感慨道: “这可以理解。 成年猴子里, 能够对 1 岁半幼猴的行为产生兴趣的,也只有它的母亲。”

小猕猴的妈妈又把这个知识传给了小猕猴的哥哥姐姐, 因为它们时刻都注意着自己妈妈在做什么。 再接下来, 猴妈妈的这些孩子又传给了自己的伙伴。 这些“大姑娘”、“小伙子” 大部分时间都玩在一起, 玩的过程中, 他们就会观察到玩伴们正在做的事。 下一个学会的是其他的妈妈们,它们一直在关注着孩子们, 再传下去的就是妈妈们的幼崽了。 最后在整个栖息地, 其他猕猴都学会了这个新知识, 除了 13只成年公猴。 令人惊讶吧! 伯哈德说: “成年公猴对于新知识并没有原则性的抵触,它们只是没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事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它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解决, 因此也就只能啃那些 “加沙” 的红薯。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成人关注孩子时“ 调到同一频道” 非常重要。我们常常不认真关注孩子·,尤其是他们不再需要我们一直照料之后, 就像那些成年公猴一样,毕意我们每天也要思考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孩子们需要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 他门需安培养独立性。这都没错。 但他们也需要我们时常倾听他们的感受,,关心他们的发现。他们也许并没有发明洗食物的新方法,那么我们该关注些什么呢?

第一,要注意孩子需要什么。 他们需要帮助解决问题吗? 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像是脑于进水了一样, 但这是因为太饿还是太累? 两个孩子需要分开独处吗? 他们需要到外头尽情喊一下、 玩一下吗? 也许他们需要更多一些的关注。 每当有大人说, 孩子做这做那 “只是想引起大人注意而已”, 我都会觉得惊讶。 那些需要被注意的孩子, 想尽办法来获得注意, 这不是很自然吗, 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人类的孩子如果受到忽视, 后果远比忽视洗红薯的小猕猴要严重得多。《烟柳飘处小溪流> (The Singing Creek Where the Willows Grow) 的作者怀特利 (OpalWhiteley) 绝对是一位天才, 但是她的父母除了骂她之外, 从未注意过她。 结果,她对自然事物惊人的观察力被埋没了数十年。

我的朋友萝拉,一位单身母亲, 和她10岁的儿子大卫玩了好几年的 “岩浆游戏”.他们会站在床上,假装地板上到处都是炽热的岩浆, 自己必须站在床上才安全。 她说: “有时我们会解救对方. 有时我们会把对方推挤下去。” 而他们运用这个游戏来传达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失败、危险、救援或者攻击。 他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依据当时的情绪来调整游戏方式。这就是 “调到同一频道”。

有些科幻小说会提到一种宇宙翻译机,可以将各种语言快速翻译成自己的母语。 对于亲子间如何调整频道,“翻译机” 是个很好的概念。 父母需要的翻译机,是能够把孩子的恼人言行转换为更有意义的语言。 在游戏力中,如果你能把所闻所见都翻译成亲密或孤独、自信或无力, 那么将会非常有助于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例子:

表面言行: 一个6 岁的男孩一走进课外班, 就去打他最喜欢的老师, 然后躲进桌子底下。

翻译:“我想靠近你, 但我害怕靠近所有人。而且, 我现在很生气, 你大概会讨厌生气的孩子, 所以我先讨厌你好了。”

明智的回应:“你打了我然后躲起来, 我想是因为你想接近我, 但是又不太敢。那这样好了, 下次你来的时候, 我们就先伸出手来击掌, 好不好?”

表面言行:“这个作业真是傻到家了!”

翻译:“我觉得很沮丧, 因为我还不会做分数的习题, 你可以帮我吗?”明智的回应:“我很愿意帮你一起弄懂分数。”

表面言行:“我讨厌你!”

翻译:“我还不知道怎样对我爱的人生气, 真困惑!”明智的回应:“我爱你, 如果我对我爱的人生气,大概我也会被搞糊涂。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问:大家从原文中能得到哪些关键词?

答:(张宝:)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俊哥:)翻译机。

对,给大家的认真阅读点个赞。本拆页是在讲如何跟孩子调到同一频道。

What什么叫同频?同频是指两个人之间在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Why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同频很重要。只有同频的两个人,沟通起来才更顺畅,关系也才能更紧密。当出现两种不同的频道时,就需要调频。

【举例与对比】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大家举例。

美美:我的孩子1岁半,会走路,但还不会说话。我天天带她去小区玩,孩子自己玩得挺好,我能玩玩手机、聊聊天。但突然有一天,孩子拒绝出去玩,连续一周都不出去。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帮孩子,可我不知道怎么下手。

美美无法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为什么?因为她在陪孩子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关注孩子,她在玩手机和聊天,所以孩子发生的很多事情她并不清楚。

莎莎:上初中的孩子最近回来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我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我感觉跟孩子隔着一座山。我问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他回了我一句:我能有什么事?你希望我有什么事?

莎莎调频失败,为什么?因为莎莎无法得到足够多的信息,她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关注孩子,可那扇门阻断了大部分直接信息的获取。她也尝试直接问,无奈自己的提问能力弱,直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直接的答案。

苗苗:我有两个孩子,最近发现8岁的哥哥总是因为小事就对3岁的弟弟大喊大叫。我训斥哥哥“你怎么对弟弟没有一点宽容和爱心!”哥哥就会跟我闹脾气。一天,我听孩子的爸爸对大宝说:儿子,刚刚那件事要是放在以前的话,你一定觉得是件芝麻那么大点的事,可是现在你觉得那是件西瓜那么大的事,你忍不住就要发火。你是不是最近心情不好哇?孩子一下就哭了,跟他爸爸说了许多话,说在学校老师批评他,在家妈妈批评他,他一直心情不好。

在这个例子中,苗苗的关注重点在“大宝老欺负弟弟教训弟弟”,怎么让大宝变得宽容友爱;而孩子的关注重点是“我学习上受挫,心情不好”, 怎么排遣我的糟糕心情。俩人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聪明的爸爸看穿了行为背后的真正情绪和需求,成功调频。

果果:我家6岁的儿子整天缠着我干这干那,一旦我某次没有及时回应,孩子就跟我闹别扭。我跟他谈过好几次,告诉他大人除了要照顾他还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不可能一直陪着他。暂时不陪他也不是不爱他。可他根本听不进去。但我老公就能处理好,我老公想干点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会跟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爸爸工作或者打扫卫生(真的),孩子煮饭或者去上学(假装)。孩子竟然能够一个人呆很长时间。

这个案例中果果针对孩子的需求解释给孩子听,可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去呢?而老公用一个游戏就能让孩子不那么黏人呢?这是因为孩子(尤其是较小的孩子)的语言功能并未发展成熟,他们听和说的能力都还不强。果果成功的翻译了孩子的言行,但她没有成功的把自己的言行翻译给孩子。6岁的孩子来讲,说给他听不如玩给他看。

How从这么多例子中,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的完整过程:1.打开所有的信号接收器,收集足够多的信号。眼到、耳到、嘴到、心到。必要的时候还要用到一些提问技巧、沟通技巧来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2.有意义的翻译信号。收集到的原始信息需要一个“翻译机”,一个好的“翻译机”是翻译言行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将孩子的言行转换为更有积极意义的语言。3.有效的反射信号。你懂了孩子,可孩子还没有懂你。你需要将自己的爱、包容、理解、教育等信息用“翻译机”翻译成孩子能懂的话有效的反射回去。具体你该直译呢?还是意译为“一个拥抱”这样的身体语言呢?还是意译为“一场游戏”呢?这需要根据自己及孩子的情况来定。

互动】问:这几步大家说一说,哪里最难哇?

答:翻译机。

对,难就难在当一个好的“翻译机”上。尤其是你发现孩子有时候似乎脑袋进水了,尽干一些愚蠢的事情。或者太淘气了,干的都是给大人带来麻烦的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的翻译是这个孩子笨,淘气,不礼貌。

问:我想请问大家,这样的翻译叫不叫有意义的翻译?

答:有消极意义。

对,只是消极意义,而不是我们培养亲密关系时需要的积极意义。你那样的翻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帮助孩子成长,没有积极意义。《游戏力》的作者给大家一个虽不能说是万能公式,但绝对能帮助大家成为一个好的“翻译机”的思路:把孩子的言行都翻译成亲密或孤独、自信或无力。家长会经常说:我的孩子捣蛋,所以我要惩罚他;但绝不会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不自信,所以我要惩罚他。

适用边界】当然,大人做出这样有意义的翻译一定是在大人自己很平静的情况下,如果你此时自己心情不好,还是建议你先用别的方式放松下来再去当翻译机,这一点对调频成功至关重要。

另外,再次强调,调频不仅局限于亲子关系,在所有的亲密关系里都很重要。当然,对于不想深交的普通关系,我们不需要苛求同频。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不在同频上努力的话,亲密关系很难真正建立。甚至会滑向“开口必吵”或者“无话可说”的两个极端。

【预防异议】有的小伙伴可能想说“要正确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是不是太难了,我能每次都翻译正确吗?”

是的,父母确实很难每次都翻译正确。每一次翻译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次假设,你需要根据这样的假设去有所行动,行动会反馈给你这个假设是否接近事实。如果相差太远,我们需要重新翻译。但无论如何,只有这样翻译才能够为解决亲子间的问题及培养亲密关系做好积极准备。值得我们尝试并为之努力。多多练习,你会发现,你将越来越精通“翻译”之道。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现在我想邀请大家做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现场演练一下如何调频。

给大家的场景是:你家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2岁,你最近发现大宝总是在模仿小宝的行为动作。这样的模仿并不总是很可爱,有时候反而会带给你一些麻烦,你想让大宝不要模仿。请大家按刚才的分组,在小组内讨论演练,看看你将如何使用今天的“调频三步骤”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给大家8-10分钟时间,然后我会邀请一组给我们大家做角色扮演。

现场角色扮演:静静演8岁宝宝,张bao演爸爸。

宝宝:(假装哭,一边哭一边偷看大人。)

爸爸:你怎么啦?

宝宝:@#@#@#@#@#啊,吃,吃吃。

爸爸:你是在学弟弟要吃的吗?你是不是觉得弟弟那样很可爱,大人喜欢给可爱的孩子给吃的?你是想告诉我你也很可爱,也想要吃的,是吗?爸爸现在明确的告诉你:我准备了两份吃的,你的那份在冰箱,你自己拿。但是爸爸要告诉你:你不用学弟弟就很可爱。弟弟那样也不是装可爱,而是因为他还不太会说话,所以只能以哭或者几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弟弟的那种话好难猜啊,我们经常会猜错,他要吃的我往往以为他要尿,就把他抱到厕所去了。所以有时候我也并不觉得弟弟可爱,反而希望他快点长大快点会说话呢。你现在已经8岁了,你可以直接告诉爸爸“我想吃饼干”。我马上就明白了。总之,你要是想快点吃到东西呢就快点把话说清楚,否则我可能会把你按到马桶上哦!你懂了吗?

宝宝:(幼儿状:嗯,@#@#@#)。

爸爸:你是说不吃饼干,要尿尿?走,去厕所!(拉孩子胳膊)

宝宝:不是,我要吃饼干!

点评】两位小伙伴真是天生的演员啊!而且张bao同学打开了信号接收器捕获到了孩子的关键信息——模仿弟弟“要吃的”的语言,也将这种信号转换成更有意义的语言——担心自己不可爱了,担心自己得不到爸爸的饼干(爱)。张bao同学把孩子的担心通过清楚的、肯定的、幽默的话进行直接解释,打消了孩子的担心。很显然,孩子听懂了爸爸的话


布置任务的A2今天咱们分享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已经记住了“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的三个步骤,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比如要当好一个最棒的“翻译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那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大家回去以后在最近的一周里,就针对一个自己跟孩子之间需要处理的问题,刻意练习今天说到的调频三步骤,来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特别提醒:还没有孩子的可以找爱人或朋友来练习。

【收集案例】阿 Bao我最近遇到一个需要跟孩子(初中生)调频的事情,昨天孩子(乐乐)的老师把我叫到学校,说乐乐最近在同学关系相处方面遇到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习。当时听完老师的话我有些生气,觉得孩子怎么能因为这些小事忘了学习这件大事呢!但是转念一想,我认为这件事是小事,可在乐乐身上也许就是大事。我跟乐乐也许就不在一个频道,我们需要调频。所以昨晚回来我啥也没说,也没告诉孩子老师找过我。

今天我是这样去尝试跟她调频的:1. 打开信号接收器:我把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信息重新捋了捋,发现产生矛盾的其实主要是另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是乐乐的好朋友,乐乐在两个朋友之间传话,传来传去反而引起两个人对乐乐的不满。

我观察到昨晚乐乐回家后看上去很平静但有点蔫蔫的,还经常在微信上发信息,而且由于老发微信,影响了作业进度,到11点才完成了作业。她妈妈催促她要提高效率,她回了一句:你们别来烦我,我就效率高了。

2.有意义的翻译信号:乐乐本意是想调和两个好朋友,不想失去她们,但自己人际关系调和方面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在多方沟通中反而惹火上身。乐乐很看重跟这两个同学的友谊,但朋友关系没理顺,她很烦、很苦恼,自然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所以,事情的关键不是学习,而是人际关系处理。最有意义的翻译是——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需要帮助。

3.有效的反射信号:乐乐是个要强的孩子,不喜欢对所有人示弱(包括对父母),因此我不能直接告诉她——我发现她遇到了困难。我选择讲故事的方法。在跟孩子妈妈商量后,我们决定来演一场戏。我趁她放学后在家的时候,跟孩子妈妈聊我在单位遇到两个同事闹矛盾,我想从中调和......(整个情节有点像她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我很苦恼,孩子妈妈给我出主意,我把我担心什么清楚的讲出来,孩子妈也针对我的担心做了最直接的解答并给出了好几套解决方案。

在整个与妈妈的对话过程中,我留意到孩子一句话也没说,没像以前一样让我们去卧室里谈话(免得影响她做作业)。我相信,孩子是在认真听我们的对话。

结语】从阿Bao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掌握了“调频三步骤”。这位父亲将自己调到孩子的频道,瞬间从“教训孩子不重视学习”的批评者转变成“润物细无声”的人际关系引路人。相信孩子将很快走出人际关系的阴影,全身心投入学习。这就是“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的魔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