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心理学家的倾听术》 所属活动: 让“不可能”变成“如何做”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让“不可能”变成“如何做” 学习目标: 运用引导四步骤,让“可能”转变成“如何做”。

开场:

           【个人&图书介绍】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你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大家好,我是 美珍,感谢各位小伙伴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个组,高红和Peter一组,安然和德玲一组。 

今天我要拆的书为《心理学家的倾听术》。

 

F:本书作者马克·郭士顿是一名商界心理权威和FBI特邀顾问,他在书中将30余年的临床经验与商界及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结合起来,总结成了9条核心沟通法则,12个迅速拉近距离的沟通工具。

A:与其他沟通类书籍相比,本书凭借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真实案例,被权威评价为经典,还被诸多《财富》500强企业选为“最佳培训教材”, 并且被翻译成14国语言,在多国出版。

B: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烦恼?

跟那个谁谁谁讲话,简直想撞墙。“,

如何让油盐不进的潜在客户,主动按我们的意见去做?“

“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呀!”

如果上面有一条中枪的话,恭喜你,本书非常适合你,这本书不仅教你在面对困难沟通户时,不会再一筹莫展,说服对方变得非常简单,并与他们建立真诚的情感联结,赢得宝贵而持久的信任,还能教会你学会如何自控,如何与自己对话,以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接下来要学习的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如何做的片段,有助于大家不再纠结于困难,而专注于解决问题。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过渡】首先,我们进入【R】环节,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进行阅读,阅读完后,请举手或眼神示意。

多年前,Dialexis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戴夫。希巴德(Dave Hibbard) 教了我一个特别有用的方法。如果你被某个喜欢说“这事做不到”的人弄得动弹不得,那这个方法能帮你扭转局势。他管这个方法叫做“不可能问题",可我喜欢叫它"踢走但是"。

这个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形:对方的态度介乎“抗拒”和“肯听”之间,但是还没准备好去想该怎么做。一般来说,此人的心理在害怕(这想法挺吓人的,它肯定干不成,还会毁了我)和淡漠(或许这是个好主意,可听上去,要花费我太多精力)之间摇摆。如果你够幸运,对方或许会闪过一丝兴趣(嗯 这能成吗?谁知道哇),可是,如果你不去推动,这事永远成不了。而这个强大的推动力,就是“不可能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你:如果说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做到的话,就会对你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这事是什么呢?

对方:要是我能够做成▁▁▁▁▁的话,就好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你:我明白了。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

 

就是这样,只需要两个简单的问题: "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什么?"“怎样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

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如此有威力?因为它们让一个人的心态从防卫和封闭的状态(或是自私和找理由)转到开放和思考状态。它们还让对方把你的愿景想象成现实,并且开展战略性的思考:如何才能接近那个现实。

当你请对方告诉你某些事情不可能做到的时候,你实际上是让他们用肯定的语气说: “我相信这事是不可能的。”想到并说出这句话,这让对方的心态发生了改变,朝你迈出了积极的(认同的)一步。一旦他们处于“是vs否" 、或者“对,但是”的模式,你就表示认同,但是用这个问题加码: “怎样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他们就作好了随时合作的准备了。

这个方法有点像武术里“借力打力”的招数,不是反击回去,而是使对方失去平衡。这方法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你没有抗拒他的举动,而是“映照"他,"邀请”他,让他失去平衡。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对方就从拒绝”或“想想看”的状态变成了“愿意考虑”,那你就有机会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我看到小伙伴们已经看完,现在进入【I】环节:

 

【what】很多人在实现目标梦想的路上,遇到难题时,联想到一句俗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并开始怀疑:“是不是我考虑得太理想了,这事根本是不可能的嘛!”然后就此心安理得地放弃。

这时,作为朋友、亲人、上司或同事的你,如何说服对方,让他的思维“不可能”变为“如何做”呢?

本片断介绍了一种解决“不可能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四步骤,让“不可能”变为“如何做”。

【how】那么,这个解决“不可能问题”的方法应该怎样操作呢?因原文片段中的讲解不太具体,我这儿将之补充,细化成以下四个步骤:

1、 了解信息:

在询问前,你需要先了解对方想做但又被绊在“做不到”的坎上的目标是什么,方能在第二步询问时,有的放矢。

2、 询问事由:

“不可能做到的事是什么”:这里有个句式可以参考:“如果说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做到的话,就会对你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可以替换成他的梦想或你希望达成的事情),这事是什么呢?

3、 引导改变:

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在对方对你的第一个询问进行正面回复后,比如说:“要是我能够做成▁▁▁▁▁的话,就好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后,你跟上第二个询问:“我明白了。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的呢?”

4、 及时回馈:

收到对方对你第二个问题的回复后,你要及时做出正面、积极的回馈,鼓励对方为达成目标作出实际行动。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背景:我部门有一位业务员小杨最近因销售业绩不佳,开始灰心丧气,我找他谈话(了解信息)

我:“小杨:如果说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做到的话,就会大幅提升你的销售业绩,这事是什么呢?”(询问事由)

业务员小杨:“如果咱们能与行业排名第一的A公司配套就好了,这样咱们的销售量就能大幅增长。但这是不可能的。”

我:“我明白了。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引导改变)

业务员:“嗯,咱们行业协会在各主机单位中挺有号召力的,我跟行业协会的领导比较熟,我们产品的品牌、质量口碑都不错,协会领导也认可我们公司及产品,要不请行业协会安排一次协会会议,由我们来承办这个会议如何?这样不仅A公司会了解我们,在这个细分行业的影响力也有了,比仅仅配套A公司效果还要好。”

我:“嗯,这主意真不错!我们可以策划一个方案请老板审批试试。”(及时回馈)

【why】为什么就两个简单的问题:“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什么?““怎样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威力居然这样大?

首先你的询问里,包含了:“我没否定你,我承认这是不可能的”,让对方收到了你认同他的信息,对方也容易用认同的态度来回复你。

在认同前提下,对方对你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就会采取合作的态度来思考你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创意的建设性意见。

当对方开始考虑你的这两个问题后,“不可能”这个词就消失了,他会将你提的愿景想象成现实,并开始思考如何做才能接近那个现实,原来的问题就变成了解决方案。

 

【where】这种方法适用于哪些场合呀?当朋友或同事想完成一件事情却被“不可能”想法绊住时,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对方进行头脑风暴,思考把目标变成现实的步骤。在家里,你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比如问你的家人:“什么事情能让我们拿出更多时间陪孩子,少加点班,收入也不错呢?

 

【异议预防】

你可能会认为:对方不能立即给出“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的答案时,谈话不就进行不下去了吗?没关系,我们的目的是引导他思维的改变,只要他认可这个问题了, 他就会去思考,直至想到答案为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过渡】下面进入A3角色扮演环节,以下我设置的场景:

请你想象一下,你的朋友,最近告诉你想完成一个目标或者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如早起锻炼呀、每天学英语XX分钟等等),却觉得自己不太可能完成或坚持下来,现在找到你,想请你支支招。

 

请大家应用刚才大家学到的够运用引导四步骤,用“不可能方法”的询问方式帮助对方进行头脑风暴,把想法变成能够实现的步骤。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位扮演朋友,另一位是你本人时间4分钟。4分钟后,我会请1到2个小组进行现场展示。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重点是在这个场景下,大家能够应用引导四步骤,说服对方,使其想法从“不可能”转变成“如何做”。

 

接下来,我们请学习者A和学习者B这一组给我们分享一下(A扮演求助朋友,B扮演支招的你):

B:A,你看起来有些闷闷不乐呢!

A:哎,别提了,今天在XX社群里遇到了同期参加训练营的朋友,她问我拆到哪个级别了,我说还没开始,她说她已经是三级拆书家了,挺郁闷啊!

B: 你忙呀,挺正常的。

A: 你不知道,我18年年初定下的目标,就是成为三级拆书家来着,我当初信誓旦旦要完成呢,看来我是无药可救了。

B: 如果说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做到的话,就会对你成为三级拆书家有极大的帮助,这事是什么呢?

A: 恩,让我想想,要是我能再次参加一次训练营,并且挤出时间写预备表和拆书就好了,但我的工作挺忙的,貌似不太可能。

B: 我明白了。怎么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

A:恩,其实我每天有1-2个小时是用来刷朋友圈,我可以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周末逛街的时间也可以利用,我先参加几次线下活动,了解下其他拆书家怎么拆,再跟师父说,我要再参加一次RIA便签训练营,一旦说出去,我就不能反悔了。等上述这些计划完成后,我就可以用刷朋友圈和逛街的时间,来准备预备表和拆书。

B:看来你已经有完成这个目标的计划了,恭喜你!这次活动我看你早早报名了,这点我也要向你学习,有你这样的计划,明年的三级拆书家目标有望实现,加油啊!


 

 

结束语:非常感谢小伙伴的分享。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当我们遇到不可能先生和小姐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四步骤,说服对方,使其想法从“不可能”转变成“如何做”。好啦,今天我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