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我叫李文杏(木子李,文化的文,杏花村的杏),大家也可以叫我杏子。今天是我个人拆书之旅的两个第一次:我是今晚的第一个拆书者;其次,今天是我的第一次拆书过级,所以还请在座的各位多多指导。
首先,我用三个标签简单的介绍下我自己:第一,我的职业是营销策划;第二,我是一名晨读践行者,今天是我坚持晨读的第79天;第三个标签是我是一个吃货,别看我瘦小,但其实我是一个吃不胖的瘦子。
接下来我再跟大家介绍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不是将一本书给撕掉,是指学习爱好者通过拆解书中致用性的片段,先将该片段的精髓所理解透彻,再通过联系过往和展望将来等行动步骤,将该知识点进行输出,从而达到提升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目的。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拆书法又指便签法,是指通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签纸,分别去进行RIA便签训练的拆解。其中,R是Reading的首字母缩写,是指阅读书本中的原文片段;I是第一个便签,指用自己的话去对原文片段进行理解与分享;A1是第二个便签,是指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去对原文片段进行理解细加工;A2是第三个便签,是指联系未来,规划对自己的运用。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是指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为现场培训,引导现场参与者通过RIA便签法把知识拆为己用,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而拆书帮,是指学习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自发形成一个公益性青年自组织,通过打怪升级的拆书之路,吸引到更多的拆书者加入拆书社群,进而形成全国各地的拆书帮分舵。现在我们所在的是长沙麓山分舵,舵主是何丽芳老师。
接下来我将开始进行我今晚的拆书,我先把资料发给大家,拿到资料后请大家阅读书中的原文片段,阅读时长为2分钟,看完的小伙伴请向我示意,谢谢。
提前了解对方的需求,才会更有说服力。有一次在一家企业上课,一位女孩儿站起来发言,当场背诵了下面这段话:“虽然我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钱、没有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等你没牙了,我就嚼碎了再喂给你吃;我一定等你死了我再死,要不把你一个人留在世上我做鬼也不放心。”没错,这是电视剧里的台词。结果大家特别好奇地问,为什么可以背诵得这么完整呢?原来是那位女孩内心深处特别期待能有一个这样的被求婚。换句话说,向这位女孩求婚比较简单,把上面这句话背出来没准就可以打动她,因为这是她内心所需要的。所以,想要说服一个人需要提前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才会更有说服力。
我们把这个说服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客观地帮女孩分析,她适合嫁给什么样的人,比如她希望不但在物质上可以带来安全感,要有车、有钱、有房的,而且更看重精神上的交流,要有类似的价值观。这个分析她会非常认同,因为这不是你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她的需求分析得来的。第二步,说出我就是这样的人,符合你需求的条件1、条件2……第三步,得出结论,你嫁给我吧。
图4-2 我是你适合嫁的人,请嫁给我吧
这种方式在横向结构中称为演绎的三段论,如图4-2所示,大前提是“你适合嫁给什么样的人”,小前提是“我就是这样的人”,结论是“你嫁给我吧”。更经典的例子就是,大前提是“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是“苏格拉底一定也会死”。这种说服人的方式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结论,非常有说服力。
【Why】常言道:“你想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他人意见相悖的情景。比如说,好不容易等来的国庆假期,你想约好友出去旅行,可是他/她却只想待在家里。在此种情况下,你将通过何种沟通方式来转变朋友的意见从而减少争论?在《结构思考力》中,作者李忠秋告诉我们,说服他人可以通过演绎三段论,即先明确中心思想,再寻找大前提,引出小前提,引申出结论,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what】先跟大家简单拆解下演绎三段论中的两个名词概念,即“演绎”与“三段论”。演绎是指从前提必然得出结论的推理;而三段论是指加深演绎的三个步骤,指的是演绎的一种具体形式。三段论具体指描述一件事情,可以先描述大前提,以鸡蛋举个例子。如:我喜欢吃鸡蛋,这是大前提;然后,我再引出小前提——煎蛋也是鸡蛋;最后,可以引申出结论——我喜欢吃煎蛋。三个行动步骤加在一起就是标准的演绎三段论,合起来表述为:我喜欢吃鸡蛋,煎蛋也是鸡蛋,我喜欢吃煎蛋。另外我再以鸡蛋举例:女生会煎鸡蛋,我是女生,我会煎鸡蛋。在这里,大前提是女生会煎鸡蛋,小前提是我是女生,结论是我会煎鸡蛋。
【where】在日常交流中,刻意练习演绎三段论,能锻炼大脑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让我们表达与思考更具有说服能力。当生活中遇到与家人、朋友、同事、客户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就可以利用演绎三段论,快速地找到对当前对话更有利的沟通模式。
【how】演绎三段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行动步骤:
首先中心思想要明确,之后再按照这个结构图的三段论来推演。
1、寻找大前提——即客观地分析对方的真实需求与目的;
2、引出小前提——即找出符合对方需求的隐藏条件;
3、引申出结论——即得到结论,解决争论
【A1:联系过往】
接下来我将以自己国庆假期想出去游玩,但是我老妈却说她只想待在家里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演绎三段论的三个可落地步骤:
9月底,我问我妈国庆假期要不要一起出去玩,我妈简短地回答:“人多,怕晕车,不去”。虽然只有简短的7个字,但其中也表现出如果要说服我妈同意出去游玩,所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我明确告诉我自己,我说服我老妈的中心思想是——广东三水是带我妈出游的最佳选择,接下来我将再通过三段论进行演绎,进而达到说服我老妈的目的。
第一步,寻找大前提:客观的分析我老妈的真实需求与目的,不排斥出去玩,只是要去人少且交通便捷的景点。
第二步,找出小前提:寻找我老妈的如果愿意接受出行背后所隐藏的条件;
我推荐广东三水的孔夫子庙给我老妈,条件1:景点新建没多久,宣导的力度还较弱,因此客流较少;条件2:可以做轻轨出行,一人一座,不会拥挤,且环境较好。另外如果晕车的话,可以提前准备好晕车贴还有生姜,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用上。
第三步,引申出结论:妈,跟我去广东三水旅游吧!
结论:通过演绎三段论,我说服了我妈同我一同前去三水旅游,而且最后也都玩得很开心,尽兴而归。
反思:我在日常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短暂且有争论的对话,如果能对照《结构思考力》当中的演绎三段论进行提炼,且逐步将此过程训练成为固化的沟通模式,分析他人意见不一致背后的真实原因,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A2 规划应用】
【未来时间】11月的第一个周末
【预估对话地点】微信
【预估和谁】我跟好友A
【预估场景】好友A最近家里出现事故,亲人离开。通过她微信和微博,感觉她状态不是很好,通过演绎三步法跟好友沟通,目的是让她来我家散心,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行动步骤】
首先,明确我的中心思想:我是可以陪你散心的人,来我这里。
第一步,寻找大前提—客观地分析对方的真实需求与目的
通过好友所发的状态,如“不真实”、“抛下”等文字,客观的分析好友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因此寻找到大前提,即她的真实需求是:1、其他亲人朋友的关心与爱护,给予她安全感;2、短暂地离开熟悉的环境,从而释压,逐渐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第二步:引出小前提——找出符合对方需求背后的隐藏条件;
引出以下两点条件:1.我是担心着她的好友;2.来我家,不仅可以换个环境,还有人能够陪她一起去做一些释放压力的事情;
第三步:引申出结论——得到结论,解决争论。
来我家里,共渡难关。
运用演绎的三段论,整和在一起,就是:你现在需要出来散心——我可以陪你一起散心——来我这里吧!
谢谢大家,我的拆书到这里分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