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罗罗。第一次听说今天要拆解的这本书,是在NLP巧用催眠做沟通的课上听老师说起,觉得特别符合我的个性,于是就买了。
书籍介绍:
【事件场景】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念头,希望拥有高情商和好脾气,能够遇事淡定。有时候我们把好脾气都留给了外人,却对最亲的朋友或是家人无名火起。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最被我们苛待的,或许就是自己。我们吃了美味的食物却又嗔怪自己没有履行控制体重的诺言;享受了休息却又责备自己若是把时间用来学习,更能够追赶那些优秀同事的步伐。。。。。。
【提问】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是否已经涌现出更多的画面?当回想起这些场景时,你的身体有什么反应?当时的情绪是否又开始升腾?(留白,学习者沉思)
【影响】在面临这些矛盾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就无法好好的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不断的否定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会令我们沉浸在自我批判之中,充满焦虑。
【解决】《部分心理学》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后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心理疗愈体系,它倡导的内在家庭系统疗法在疗愈抑郁、焦虑、愤怒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大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通过阅读这本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明了痛苦感产生的原因、从而将内心世界解放出来,不止步于对过去的追悼,对当下的反思,也能够更好的向前看、更好的继续生活下去。
【学习目标一】希望在跟随我进行第一个拆页的RIA学习后,大家能学会察觉复杂思考状态,将多重想法逐一分离并接纳。
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拆页,结束的伙伴可以给我一个示意。
《部分心理学》P7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愤怒,我们就同时经历了双重愤怒”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能控制一个烦人的想法或情绪,往往还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就像一行禅师说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愤怒,我们就经历了双重愤怒。”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观点,我来打个比方。让我们把“愤怒”想象成自己的一个儿子,他常常乱发脾气,而你却管不住他。你难以忍受,因此,你总是批评他,为了惩罚他,把他锁在屋子里,不让他见人,以免他在别人面前让你难堪......
总之,他的行为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家长。
再假想一下,你所有的反应孩子都看在眼里,他感觉到你想远离他,因此坏脾气愈演愈烈。你和儿子的这种相处方式让问题不断恶化,一点一点侵蚀你的生活。
同理,我们的极端情绪和非理智想法也是这样——极端情绪和非理智想法的出现已经够令我们难过的了,但我们应对它们的方式却让情况更糟糕,让我们的生活更痛苦。
与一个想法或一种情绪建立关系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这是必须的。因为,想法和情绪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总得与它们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良好关系。就像在你的家庭或工作环境里,总有一些难相处的人,如果你不想法与他们和谐共处,他们一定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思考一下,你平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各种想法和情绪的?也许你很喜欢自己内在的声音,因为它总是提醒你去做该做的事,并告诉你如何做最有效。你听从这个声音的指引,把它当作对自己的激励;你和它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它就像是你的得力助手一样。不过,当你想放松休息的时候,这个声音又出来了,它尖锐地批评你,骂你懒惰,告诉你要是不回去工作,天就会塌下来。此时,你会怎样?你还会喜欢这个声音吗?你会对它说什么呢?
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在内心和它争论,好像它是一位压迫人的老板。“从我这儿走开!你就不能让我休息一下,哪怕只有一分钟吗?你别这样了!”你也可能对它置之不理,看看电视,或者去喝几杯。希望你成功的那部分自己可以是个很好的仆人,但会是个很糟糕的主人。你和它的关系通常是爱恨交织。
讲解:
曾经有一个伙伴说起他青春期的故事。那时候他就是个叛逆的小子,父母因为忙工作对他关心甚少,他就不好好学习、调皮捣蛋,班主任只好叫家长来训话。家长回家自然责骂他,他却认为自己成功获得家人的注意。拆页中说到的“愤怒”,就好像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越不想看到他,压制他,他就越要蹦哒着越过高墙,来让我们看见。
【举例说明】
减肥的话题大家都不陌生吧。对于爱吃又易胖的人,最常见的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靠美食缓解情绪。而往往经不住诱惑饱餐一顿之后,又会批评自己经不住诱惑、不注意健康。这是两种矛盾的想法和行为。还有的家长,刚刚大发雷霆打了孩子,下一秒立马觉得对不住孩子,又跟孩子道歉、爱抚孩子。这种矛盾抚养的方式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少见,小时候我也常常在心里嘟哝这样的大人“人格分裂”。可这真的是人格分裂吗?其实不然。下面我就跟大家来说说“人格部分”和“人格分裂”的区别。
【概念讲解】
【人格部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中说到人格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一些原始的欲望,比如吃喝睡、追求享乐等等,遵循“快乐原则”;“超我”是父母教诲或者社会公道给我们的制约,遵循“道德原则”;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负责协调前两者,平衡两者之间的纠结,拿出折衷的方案。另一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里说到“阿尼玛”“阿尼姆斯”“暗影”,“阿尼玛”是人格中偏女性的部分,比如温柔;“阿尼姆斯”是人格中偏男性的部分,比如坚强;“暗影”则是一些阴暗的部分,比如毁灭、嫉妒等等。这些学派各持一说,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共识。我想大家也能感受到,刚刚说到的这些特征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管它们是好是坏,那都是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人格由主人格和次人格构成,他们就像一个舞台剧中的主配角,或者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大家各司其职,但最终主角的光芒无法被掩盖,而公司的决策也最终会由董事长来拍板。
【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是指每个人格都独立于其他人格之外,它们没有主次之分,每一种人格显现的时候,其他人格处于抑制状态。发作期结束,患者是不记得发病时的状态的。比如著名的小说《24个比利》的原型,主人公的24个人格具有不同的年龄、性格和国籍,交替控制比利的身体,却相互不知道对方干了什么。
所以一个女孩子,在摔倒受伤出血的时候能够咬牙不落泪,却在看到蟑螂老鼠的时候尖叫着握住男生的胳臂,吓得眼睛都不敢睁,这是“人格分裂”吗?当然不是。而一个中层领导在面对公司高层时阿谀逢迎、千依百顺,却在对待下级时苛刻犀利,毫不留情,这是“人格分裂”吗?也不是。这只是人们在面对不同事物、不同情境时带上了不同的“人格部分”的面具而已。
【适用边界】
所以如果日常你发现自己脑海里一些念头被另一些念头否定,或者某个场景中你做了一个决定,而在另一个场景下却不再采取相同的行动,无须认为自己是人格分裂。那只是我们为了适应不同情景而作出的适应性改变而已。可如果你身边有人做了一些事,却常常不记得,在医院排除了近事遗忘、早老性痴呆、夜间呼吸暂停缺氧引起的记忆力下降等之后,请陪同他们至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行动建议】
如何让我们把对人格部分的了解提升到觉知层面呢?
1. 自我察觉
现在有不同念头出现了。
2. 理清念头
有几种不同或念头,并记录下来。
3. 感谢念头
可以在心里对这些念头说,或者念出来:“我看到你了,谢谢你让我知道。”
【A2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下面邀请大家自己来编一个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角色的对话或动作等。可以将关键词或摘要写在便签上,时间大概三分钟。之后我们请小伙伴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
学习者琼琼分享:
有一天,琼琼收到了关于她课程的学员评价,学员毫不忌讳的写到:“这个老师非常的自恋,我真不知道花了几千块钱和一整天时间到这里来听她的自吹自擂,到底有什么用处!”看到这样的评价,琼琼血都上头了,还觉得脸有些红,很多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因为一周前参加拆书活动学习了人格部分,此时的琼琼意识到现在这种纷乱纷杂的情绪状态很可能是很多种人格部分出现的征兆【自我察觉】。于是她平静下来,观察脑海里涌现的念头。
第一个跳出来的叫做“愤怒”,“愤怒”说:“你算什么东西,我精心准备的课程你居然觉得一文不值!”
紧跟着出来的第二个念头叫做“羞愧”,“羞愧”觉得自己准备的内容浪费了学员一整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对不起他们了。
后来慢慢的“愤怒”和“羞愧”都平静了之后,一个叫“感激”的念头出来,告诉琼琼:“虽然他觉得没意思,却没有在上午就抽身离去,还一直听到了课程最后,一定是想要保有对讲师的尊重和好奇,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吧?真是不容易呢。”【理清念头】
看到了这些之后,琼琼终于能够真正的平静下来。她诚恳的跟这些念头,以及发现这些念头的自己说:“我看到你们了,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感谢念头】
学习者小卢分享:
小卢是个医生,正在值班。忽然一个既往有躁狂病史的患者冲进诊室,不分青红皂白就当着其他患者的面,指责卢医生收受红包和回扣。忽然间,小卢的脑海里就跳出来好多个小人儿【自我察觉】。
“保护者”在“我”背后叫嚣着:“去揍他,脱了白大褂就上!”而“老好人”拉住了“我”的手,劝导“我”:“忍了这一时吧,不要闹出事情来,否则要受处分的。”“戏精”在一旁敲边边鼓:“是呀是呀,你就演一个端庄大方好脾气的人,继续扮演这样的角色,不要表现出对他的愤怒,不就好了吗?”而“共情者”则语重心长的说:“或许这个患者曾经面对过收受不法财物的医者,或者多次的受骗已让他的心伤痕累累了呢?”【理清念头】
想到了这些,小卢渐渐的就没了情绪,也决定不跟患者计较了。他默默的在心里说到:“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些,避免了一场医患纠纷。”【感谢念头】
【总结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人格部分,如何察觉并且接纳它们的存在。那这些人格部分,它们的存在又是为什么呢?
【学习目标二】
接下来,希望跟随我完成第二个拆页的RIA学习后,我们能够找到想法背后的正向意图,并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A1举例说明】
我想先邀请大家做一套自测题:
0=完全不符合,1=大多数情况不符合,2=大多数情况符合,3=完全符合。
1. 在某些事发生的时候,我能够察觉自己身体的异样。
2. 在事件中情绪产生的当下,我就能察觉它的存在。
3. 我能够很明确的察觉这种情绪是哪一种。
4. 我能够很明确的察觉这种情绪是因何而产生的。
5. 我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内在什么被触碰到了,而产生了这种情绪。
6. 察觉情绪产生之后,我能够很明确的表达并让对方知道。
7. 我有习惯会在事情发生后定期梳理。
8. 我从不谴责产生了负面情绪的自己。
【I】解释自测题
刚才大家做的测试题,是关于“接纳自我”和“察觉情绪熟练程度”的调查问卷。
• 分数 0-8分以下的伙伴请举手:1人
• 分数在9-16分之间的请举手:8人
• 分数在17-24分的请举手:1人
评分解答:
• 第一类:这类人多采用自我批评和自我指责,幸福感较差。
• 第二类:说明你尚能中立的思考问题,具有关注对方想法的能力。
• 第三类:说明你有很好的情绪掌控能力,容易有自我满足感。
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跟我们当天的状态或者近况有关,因此测验结果仅供参考。如果这些结果能够帮助大家有一些自省,也欢迎结束后继续讨论。
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拆页,结束的伙伴可以给我一个示意。
拆页片段
《部分心理学》P16-17
“暴脾气”也许会告诉你,在你脆弱的时候,它必须通过保持愤怒来保护你。你也许还会发现,“暴脾气”的背后还有其他感受,比如恐惧和难过,但“暴脾气”必须保持愤怒,才能更好地保护你。
如果你问“暴脾气”,它也可能会告诉你有关它的故事,比如“暴脾气”是何时被迫开始担任保护者的角色的。更重要的是,“暴脾气”会告诉你如何帮助它、释放它、让它不再禁锢于这种怒火冲天的角色里。
在你的帮助下,你的“暴脾气”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变成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从而使你再也不会受到“暴脾气”的折磨,并且越来越会恰当地表达和维护自己。
上面这段话可能激发了你的某个部分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听起来真奇怪,这是说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人儿”(各种情绪和想法)吗?”而且这些“小人儿”还能跟我说话?难道我是巫师吗?”
我不会怪你对此有所怀疑。当我的求助者最初开始跟我讲述他们如何与自己的不同部分(各种不同情绪和想法)对话时,我也很怀疑。这种事除非你亲自体验过,否则真的很难接受。除非你能关注内在,有意识地开始与你的情绪和想法对话,然后会惊讶于得出来的答案,否则你很难相信我说的一切。
我并不是要你盲目相信我说的话,而是邀请你保持开放的态度,自己去进行探索,来尝试这种可能性。你可以自己去发现,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你可能将内在的敌人变成盟友。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他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我们的所有想法和情绪都是我们内在性格的呈现,他们由于我们我们经历的人生事件而被迫扮演一些极端的角色——才让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与它们相处。
也许你的内在有一位愤怒的少年,他在过去拼了命想保护你,结果一直被冰封在那个愤怒的角色里;
也许你的内在有一个小男孩,曾经被人羞辱过,一直担心害怕再次被羞辱。
当你看到并理解了这些内在部分的前世今生后,就更容易对它们产生关怀之情,并开始扭转我们与这些内在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失调关系。
当我们的内在部分感到被接纳,而不是被威胁或攻击时,它们就会发生转变;它们就像我们的青蛙,只要被我们吻一下,就会变成王子。
此外,你还会获得一个额外福利——你会发现自己更能接纳、而不是对抗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烦的人。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关怀,因为他们与我们的内在某些部分是那么相似。有时你会发现他们也改变了——至少我们的看法和与他们的关系改变了。
讲解:
阅读这个拆页的前提假设,我觉得是默认不论负面情绪或者这个人格部分是什么,它们都是基于帮助我们的目的产生,带着好意前来。要知道,它们都是从我们的心灵底层的某个地方生发的,没有人会愚蠢到迫害自己,所以这些人格部分的产生,也一定带着某种用意。
比方说吃美食。我现在很不开心,就想吃一点甜食来犒劳一下自己。然后掐掐肚腩上的肥肉,我开始责备自己一点都没有自控力。还有一个念头提醒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你难道都不怕吗?万一生个阑尾炎,外科医生一定会在切开你肚子的时候逼逼叨说:“油这么厚,拉钩都费力气,以后伤口肯定脂肪液化感染长不好。”
【I】拆书家讲解引导
上面这个例子里,也存在着复杂的念头。如何知道这些念头是为何而来,又是为了帮助我意识到又怎样的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呢?可以按照下面三个步骤来做:
1.找到念头
我的例子里至少有三种念头:
a) 这个看上去好美味!
b) 胖了就不漂亮了。
c) 吃太多会糖尿病。
2.和念头换位思考/跳脱为第三人称:
如果我是它,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a) 因为美食让我分泌多巴胺,让我快乐
b) 一瘦遮百丑,穿啥都好看
c) 营养过剩会让身体不健康,容易生病
3.找到内在需求并满足
a) 想吃美食
b) 想要美丽
c) 想要健康
如果再根据NLP技术做一些衍生,我们可以尝试在心里对“a部分”说:如果这次我满足了“a部分”,“a部分”能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不再因此而打扰“b部分”或“c部分”吗?
比如:
i. 如果今天我满足了“想吃美食”的部分,在未来的两周内,“想吃美食”的部分能够不打扰“想要美丽”和“想要健康”的部分的需求吗?
ii. 然后静待一会儿,如果没有其他的念头出来,或者身体没有异样的反应,就说明“我”已经和“a部分”达成了共识
iii. 接下来“b部分”、“c部分”和其他部分如法炮制,知道所有部分都同意。
【A3】微行动计划
下面将大家分成两组(每组五人),每组设组长、书记员、计时员各一名。
1. 明确问题
想问问在场的小伙伴,对于这三个行动步骤,你们觉得有哪些难点吗?
B组Amy:“找念头很难”。我们觉得这么多的念头,根本无法理清。
A组阿伟:我们觉得“让念头出来”很难。它一要出来我就把它压下去了,根本不会让念头冒出来。
拆书家:除了这两个问题,还有其他的意见嘛?
其他人摇摇头,并表示:我们也觉得这两个问题好像比较难找到方法去做到呢。
拆书家:那么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两个问题有难度,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 明确问题的本质
下面请大家反思一下,为什么“找念头”或者“让念头出来”本身就是困难?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是什么?
1)大家可以花思考1-2min,写在便签上
2)再花5min时间在小组内讨论(3~4人一组);选定一个整组都觉得不易做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B组Amy:有时候我们不允许自己让念头出来。因为这个念头是告诉我“我想要什么的”,那是我的内在需求,然而我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还更关注别人要什么————或者说:在意别人要什么,而忽略了自己要什么。
拆书家:听上去,你们想表达的是“不明白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Amy:是的。
A组琼琼: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又过分依赖设备去记录而不是自己思考,无法静下心来理清自己的思绪。好容易准备整理一下,又被其他的人或事插进来打断。最后即使有了念头出来,还会马上批判它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总结下来就是四点:1. 节奏过快;2. 依赖工具;3. 容易被打断;4. 批判过早。
拆书家:A组的分享也很有道理。他们找出了“找不到念头”的四个主要原因。
B组小仙:其实A组说了为什么无法去找念头,也可以理解为“念头为什么无法被允许出来”。那这个就跟我们组所说的不谋而合了。
大家一致说:啊,那么现在看来,“如何寻找内在需求”是最重要的了。
拆书家:好的,我们接下来就继续讨论一下“如何寻找内在需求”吧。
3.制定解决方案
拆书家:综合两组的意见,大家觉得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有太多妨碍阻挠了我们去整理念头、找到内在需求。那么要想逐渐改善这种状况,有哪些可能的方案或思路呢?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可行的方法,然后我们继续派一个代表来分享。
4.分享成果
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讲解你们解决方案。
A组: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问自己:“如果得到这个,能够帮助我得到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会有一个最根源的需求出来。
B组:这个其实就是教练技术里说到的“信念、愿景、价值观”嘛。问问自己:“得到什么,我这辈子就死而无憾了。”把所有的内在需求都写在纸上,做个列表。然后所有的里面选十个,十个里面选五个,五个里面选三个,三个里面一定会有一个最核心的需求被找出来。
拆书家:
今天两组里都有一些学过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伙伴,很快就得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接地气”版,一个“高大上”版。其实不论是不断追问自己“得到这个,可以帮助我得到什么”,从而获得自己最根本的需求,或者“得到什么,我这辈子就死而无憾了”,都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想法、情绪或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从而进一步寻觅到我们的内在需求。
因为我们的学习者大多都没有接触过NLP,可能比较接地气的方法更能够让小伙伴们拆为己用。能否请A组举个例子,看看怎样通过你们所得出的方法,来寻找到正向意图呢?
【举个例子】
A组琼琼:
一、回到之前关于“想吃”的话题。比如晚饭后我看到一包肉松,于是立马陷入了纠结。脑子里冒出两个念头:
a) “好想吃呀。”
b) “你不怕胖吗?”
c) “可以的,你可以吃的。”【找到念头】
二、我想我非常明白想吃它的原因【与念头换位思考】:
a) 肉松是我小时候美好的记忆。我是70年代的人,成长过程中相对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匮乏,那时候的肉松只有感冒的时候,妈妈煮了白粥,在把粥送到病榻前,拿小勺舀一点肉松盖在上面。那时候的味道,真是幸福的无以言表。
b) 我现在已经够胖了,如果总是克制不住口腹之欲,真是要胖成一个球了。
c) 现在虽然吃过晚饭,但是我并没有吃得很饱,所以现在吃一点肉松,可以让我待会儿不至于再更晚的时候,因为觉得饿,所以再吃夜宵。
三、那我就要问自己了,究竟我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1. 第一次询问:
如果吃了肉松,能够帮助我得到小时候的记忆;
如果得到小时候的记忆,能够让我重新感受到妈妈的温暖。
反思:而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所以这不是我的内在需求。
2. 接下来询问,看看有没有新的答案出来:
如果吃了肉松,能够帮助我缓解没吃饱的感觉;
如果缓解了没吃饱的感觉,能够让我接下去更晚的时候不会吃夜宵;
如果不吃夜宵,能够让我的胃肠负担减少;
如果胃肠负担减少,能够让我更健康。
嗯,这样看来,我想要的是健康。那这就是这个念头/部分告诉我的内在需求之所在。
通过内在需求反观念头b和c,其实都是从我的健康着想,说明健康对我来说很重要。这么一琢磨,我可能就不想吃肉松,更能快乐、主动地克制食欲了。
拆书家:
嗯,琼琼的这个举例非常好,在“找到内在需求”这一步,通过询问自己“如果得到这个,能够帮助我进一步得到什么”,了解到通过“想吃肉松”这件事触发的多个念头背后的正向意图,从而找到引发纠结的内在需求,帮助自己成功克制食欲。
由于我是学过NLP“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并且经过大量练习的,所以找到内在需求可能比较简单。大家讨论出来的新方法,可以说是对拆书家的行动步骤第三步的进一步细化,增加了可行性。感谢大家,也请大家为集体的智慧鼓掌!
【A2】布置任务,催化应用
今天大家一起讨论出了如何寻找人格部分背后反映的内在需求的方法。RIA读书法一直提倡“新的方法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内化形成新习惯”,所以最后我要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运用“事后复盘”的方法帮你有效把这个拆页拆为己用。接下来的两周内,请你刻意的记录这些人格部分所产生的想法或情绪,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发到我们的群里。
一周后学员分享
MyHu:
今天回家跟老婆吵架了。起因是老婆跟闺蜜约了去外地旅行,几个月前就跟我说过,当时我也同意了。今天回家小孩子班级群说到要开第一次家长会的事,我就顺口也问问老婆能不能去。老婆说那天刚好跟闺蜜在外地。我立马就急了,吼到:“你一个结婚的女人,为什么要出去玩这么久,不准去!”老婆也急了:“我早就跟你说过要去的呀,怎么现在又反悔。”我也管不了了那么多了,落下一句狠话:“反正不准去!”老婆也生气了:“不去就不去。”于是两个人各自在一旁生闷气,谁也不搭理谁。
今天跟一个好哥们聊了聊,也想到在拆书现场学到的方法,我尝试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我觉得我的情绪有生气、愤怒和难堪。
念头1. 这是孩子上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也算是TA的人生大事。这段时间我又经常加班,妻子工作时间比较自由。
念头2. 我还是一个比较大男子主义的人,看到妻子顶撞我,还是有一种要想占上风的控制欲。
念头3. 公司这段时间项目进展很艰难,收入也不稳定。虽然跟妻子结婚多年,但还是害怕经济状况不好,最后妻子离我而去。
于是我问自己:“如果妻子不去旅行,我会得到什么。”
如果妻子不去旅行,可以我们夫妻一起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如果我们一起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可以留下一家三口的美好回忆;
如果留下一家三口的美好回忆,能够帮助我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所以我要的是家庭美满幸福。
反思一下,现实我的行为跟这个期待是相悖的。我跟妻子吵架,只会破坏我们的感情基础。而家庭美满幸福的要素,我能够想到的是经济稳定、关系和美。所以接下去我要把跟妻子道歉,尊重她的决定,再把今天的反思跟妻子心平气和的沟通,去改善我们的关系。之后更加努力的工作,维护好我们的三口之家。
【在此感谢MyHu的信任,同意我们在此分享他的这个故事,也祝他和妻子和好如初】
【感言】
从开始拆书到现在,我一直都希望能够不断的践行“自我照顾”这件事,也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自我关怀、自我照顾。因为如同第二个拆页最后一段所说,当我们自己都无法和某一部分融洽相处的时候,在看到别人身上类似的点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把对自己的苛责迁移到对方身上,从而造成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的话流传千百年到至今,还一直被我们拿来自勉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真正做到践行,实在太难。
希望通过今天两个拆页的学习,能够帮助到大家意识到自己人格部分的存在,分清内在对话有哪些念头、它们背后的正向意图以及反应的我们的内在需求是什么,从而到达内心世界的融洽和安宁,更好的自我照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