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在开始拆书之前,为了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学习,方便接下来的活动,先给大家分一下小组。我们一共是4个人,就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人。左面的两个同学一组。右面的两个同学一组。分组完成。
在开始之前,正式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黄荣,现在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拆书家。接下来介绍今天拆页片段。今天的拆页片段来自《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作者是斯科特·扬,他是加拿大的大学生,就读于麻省理工,(本书出版时间是2014年)。他是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而成名的神奇小子,他应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习4年MIT课程的“不可能任务”。本书就是对他学习方法的全面介绍,其中包括整体性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技术,详细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七大方法,并为高效学习提供了从生活到时间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跟随作者,你也将成为高效学习的超级学霸。今天要讲的片段是这本书中的整体性学习的顺序。通过学习这个片段,希望大家能具体实践,将整体性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学习,可以在短期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取得好成绩。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一下这个片段。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描述了信息在头脑中是如何储存的。但是,首要的问题是:信息是怎么来的?
任何学习都可以分成几个独立的步骤。如果只是为了通过一次考试,你并不需要完成所有步骤,也不需要理解得非常深入。完成步骤的顺序也不需要固定不变,你完全可以完成第二步后再跳回第一步继续学习。
每一个步骤对学习都很重要。如果你总是缺少某一步骤,或者某个步骤完成得不好。信息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存储,这种学习就是失败的,因为信息不能整合到你的整体性认识中去。为了看一看每一步是如何纳入到整体性学习理论中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学习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你可以弥补自己现有技术的不足。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发展出些新的方法来替代不合适的环节。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还有一个测试步骤是伴随上述每一步的。测试就是观察以上五个步骤做得好不好,严格的测试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以下是这六个步骤的简单介绍
(1)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
(3)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
(4)纠错
纠错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这个阶段。要删除那些无效的联系。
(5)应用
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中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即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
(6)测试
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现在大家已经阅读完了片段,这个片段清晰的写出了整体性学习的顺序。大家可能还不太理解整体性学习,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下整体性学习方法。整体性学习与机械记忆正好相反。机械记忆就是反复记忆信息,希望以此牢记信息。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它更精确、全面地描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大脑并不像计算机一样用二进制来进行存储,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相互联系来存储信息的。整体性学习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是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地驾驭知识。整体性学习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假说。之所以说它是假说,是因为目前整体性学习还缺少科学证据,更多的是实践总结。整体性学习是通过观察聪明的人是如何学习而得到的总结。这就是整体性学习法。整体学习法有5个步骤: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
第一步:获取信息而不理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学习。假如你不理解一本书、一章节、一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要想牢牢记住它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步:在理解阶段,你只是理解了信息的表面意思。举个例子,比如你正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公式,你要知道公式里每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
第三步:在拓展阶段要应用模型来简化和扩展你的结构,同时也要拓展对信息的理解,包括信息的由来(问为什么?)以及与其他信息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公式是怎么来的?公式中的每个成分代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公式中的什么成分可以做些改变?这种改变会导致结果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他公式与这个公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四步:纠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阅读那些与你观点相反的书籍,以及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看看等方法。
第五步: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做到学以致用方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如果你学习税法并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那肯定比纸上谈兵学得好。如果你学习统计学,又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验设计上,那你对统计学的理解一定更深刻。 还有一个测试是需要在每一步去实行的。 ·获取阶段的测试——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
·理解阶段的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拓展阶段的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
·纠错阶段的测试——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
·应用阶段的测试——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 这就是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A1:听了以上的讲解,相信大家都学习到了这个片段,那么想一想,我们之前有哪些相关的经历或者经验呢?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学习高数中的格林公式。 (1) 获取:我们通过老师讲课、记笔记、自己看书、看视频、询问同学来获取知识。(测试:我以前学过吗?)
(2) 理解:高数中的格林公式是用来求平面闭区域上二重积分的,并且有限定条件。(测试:我理解他们的含义吗?)
(3) 拓展:格林公式的计算需要用到积分的知识。(测试:这些知识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联?他们到底是怎么得出的?)
(4) 纠错:格林公式不能求所有的曲线积分。(测试: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个公式算,最后是正确的吗?)
(5) 应用:利用格林公式计算构件的质量,合理使用材料。(测试:我真的用到生活中了吗?运用的是否正确呢?)
A2: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大家刚刚已经讲了自己过去的经历,我们学习这个片段并不只是希望回顾过去,现在请大家在便签上写出自己以后运用时的行动或者结合自己以前的经历,写出如果再遇到类似事件要如何利用整体性学习方法的顺序解决。 例子:在学习计算机语言Java时 :
(1)获取:要学习计算机语言Java,老师课堂上会讲基础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书上知识点。
(2)理解:Java要学哪些方面的知识,有多少内容需要掌握,有多少只需要理解意思即可
(3)拓展:学习C语言的时候有哪些类似的地方;Java语言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在哪里;学习Java比学习C语言好在哪里;Java以后得发现怎么样;以后哪些学科会用到Java的知识呢。
(4)纠错:Java语言和C语言都是一种编程语言,两者有很大不同。Java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而不是理论知识
(5)应用:运用Java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同学个人信息统计问题。
学习者案例记录:利用整体性学习的方法掌握工数。行动1.上课认真听课(理解和认知新理念)2.联系高数、线代、大物、寻找共同点(拓展)3.做练习,询问老师,获得反馈(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