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科学学习》 所属活动: 东莞乐享分舵第七十期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如何提升自我胜任感 学习目标: 学习后,学习者能使用书中的两个方法,提高自我胜任感。

开场: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能够使用今天所学的两个方法来提升自我胜任感。

【开场】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叫钟沛华,一个会养生的90后,一个爱多肉的理工男,一个准一级拆书家。

【分组】

那么在开始前,我们先做一个分组。在座的各位,我们以一个桌子为一个小组,总共分为两个小组。


【图书介绍】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来自这本书《科学学习》。

【F】这本书讲的是学习方法论,由著名的教育学权威专家、斯坦福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施瓦茨所著。书中精选了26种黄金学习法则,并详细介绍了每个法则的原理、方法和适用边界等。

【A】本书得到了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亲自作序推荐,同时也得到了俞敏洪、刘东华和刘嘉等人的大力推崇。对比其他同类书籍,本书可谓十分全面,涉及了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又十分严谨科学,有大量实验和数据支撑。

【B】(B1)那么大家是否曾经苦恼过,为什么自己或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学习效果还是上不去?明明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对方还是似懂非懂?夜深了,是继续挑灯夜战,还是明日再来?这些问题,你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书中涵盖的26种方法,几乎可以解决你遇到的任何学习问题。(B2)而今天我要分享的这个片段,能帮助你重塑对学习的信心,提高自我胜任感。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页来自《科学学习》p389-390

如何运用我能行来促进学习

提升学习者“我能行”的态度有两种相辅相成的方法:①改变自我归因的方式,②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而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带来的振奋人心的感觉。下面我们来逐个进行分析。

改变归因方式

  改善自我效能的一种办法是改变人们对自己掌控成功能力的归因。只是单纯用言语告诉学习者“你们一定能成功”,恐怕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我们教会学习者一些简单的因果机制,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来掌控自己的成功,这也就能显著改善归因的方式。首先登场的是“脑力学”(Brainology),一个帮助塑造成长型思维方式的项目。该项目让学生领悟到大脑潜在的可塑性,当我们不断尝试的时候,神经元就会形成新的连接,大脑也会继续成长。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加倍努力,而不是纠结自己到底是不是天资聪颖。“脑力学”在59年级学生群体中非常成功,这一点是经过了验证的。同时它也同样适用于年龄稍大的群体(BlackwellTrzesniewski, &Dweck. 2007)。

  第二个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理解成功路上的崎岖坎坷,从而避免他们将错误和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我们在一些运动品牌的广告中能看到,运动员们都是在挥酒汗水、经历失败之后,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除此之外,孩子们并不会看到谁会围绕成功背后的艰辛而大谈特谈。这就导致了很多幼稚的想法,比如“成功人士才不需要努力呢”“如果谁特别努力去做一件事,一定是因为他太笨”,等等。霍和林-西格勒(HongLin-Siegler2012)尝试帮助学生理解成功来之不易,让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不要轻易退缩。他们讲述了著名科学家在那些年艰苦奋斗的故事(当然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相比于只去了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就是一般在教科书中经常呈现的内容)或是什么都不去了解的学生们,那些听过奋斗故事的学生就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与此相似,申克等人(SchunkHanson,&Cox1987)发现,那些展示出奋斗过程和应对策略的模范偶像,能比那些奋斗过程不为人知的完美偶像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

  第三种方法是为学生们选择一个表现优秀的学习搭档,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巴奇等人(BartschCase,& Meerman2012)在一门统计学课上运用了同伴模范的方法。上这门课的学生们平时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只是在统计学上自我胜任感较低。研究人员安排其中一半学生参加一个分享会,会上一位年龄相仿的往届同学会介绍她关于这门课的经验。她真切地讲述了自己如何运用不同的策略来管理压力、调整学习方法,从而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门课。同时,她所描述的情况与在座其他同学的境遇非常相似。另半学生则需要凭空想象出一位在这门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然后猜想他所运用的时间管理策略、学习方法,以及压力管理技巧。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了经验分享会的同学对统计学的自我胜任感得到了提高,而那些想象出成功榜样的学生自我胜任感反而降低了,或许是因为他们在自己与榜样之间无形地划出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如果把“明星学生”作为众人效仿的榜样,人们很可能会认为成功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事情,这样就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看到大家都读完了,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原文中的内容。

what)原文中,主要讲的是如何提升“我能行”的力量,这个“我能行”的力量就是指“自我胜任感”。

how)书中给出了两个主要方法,并且对其中一个进行了展开,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为:

1. 改变自我归因的方式

1.1. 认识到自身具有巨大的可塑性

1.2. 认识到失败是常事,并不是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

1.3. 与优秀的人为伍

2. 在提升信念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why1)“归因”就是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外界或内自原因的一种行为。研究发现,归因可以将特定的自我胜任感扩大,比如说,“我擅长数学和物理”升级为“我擅长所有理科”。我们可以看到,前半句范围较小,而后半句范围较大,前半句可能是客观事实,而后半句则可能只是主观的感受。所以,一个合适的归因方式,能有效扩大自我胜任感的。

(不这么做的坏处1)相反,一个不合适的归因,可能将一次失败,升级为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比如说,“你连续两次数学考砸了”,归因为“你数学完全没有天赋”。想想,这个不当的归因,后果是多么可怕的。

why2)另外,在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来在主观上提升自我胜任感外,还需努力把自身的能力提高,在客观上真正胜任要做的事。

(不这么做的坏处2)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也许通过打鸡血能让你撑过一次、两次、三次的失败,但时间久了,因为真的能力不足,根本无法成功,最后撑不住的那一刻,就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打击了。

所以说,以上的两个方法必须相辅相成地同时使用。

(案例)

这让我想起了我参加RIA训练营的时候,第一、第二次的作业都得了100分,心里那个得意呀。可是第三次作业出来时,只得了70分,当时心里可失落了。不过,很快我就振作起来,然后自己就在思考,发现这个低分,是因为某几个技能点做得不到位导致的,那我改不就行了吗?嗯,可以看到,这里使用了一个积极的归因。后面呢,我就根据教练的建议,认真地把作业改了一遍,最后重新评分得了95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心态的改变外,我当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行动,所以最终拿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同时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where)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方法,在我们遇到挫折时,或者对自己信心不足时,是非常有用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显像提问】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经想过要减肥,或者要坚持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又或者是想要考取某个证书,但是因为遇到一两次的挫折,而最终导致放弃的情况?

那么现在请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简单分享讨论一下。待会我们请一位学习者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小兰同学)

自己已经活了47个年头了,一直尝试减肥,从未成功过。每次决定要减肥,总是发现没什么效果,然后就都放弃了。时间久了,甚至会认为自己就是天生肥胖的,根本无法瘦下来的。所以也不会再有减肥的动力了。


【A1+ 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现在,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方法,设想自己回到之前那个将要放弃的时刻,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之前没想好案例的,也可以使用刚才分享的案例,试着给刚才的分享者一些建议。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小兰同学)

假如当初就学习了今天的内容,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首先,我会找到身边减肥成功的人,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与优秀的人为伍)

其次,我会认为我与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能减肥成功,我也一定可以。(认识到可塑性)

然后,我会告诉自己,以前减肥失败都是因为方法不对导致的,不是自己天生的缺陷。(认识到失败乃常事)

最后,我会请教各方减肥成功人士,以及多看相关的书,找到一个正确的减肥方法。(行动,提高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