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黄子耿,在一家国内上市公司从事培训工作。
用3个便签介绍自己:
1、NLP教练,成功率一直100% ;
2、思维模型研究者,喜欢联想应用各种思维工具;
3、终身学习者,每天坚持学习至少2个钟。
我的个人理念是: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用生命影响生命。加入拆书帮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希望可以不断升级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影响更多的学习爱好者。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基于成人学习的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把书上的知识拆为己用,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让学习者联系过往的经验,规划具体的应用。拆书又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让人把一本30块的书拆书3万块的培训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用拆页来引导和促进一群人的学习,让每个学习者学到了可能比一场培训收获还多的知识。
“拆书帮”是一群拆书爱好者的社群,公益性青年组织,它的口号是: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拆书运用的是RIA的方法。R就是阅读原文片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文片段。I是引导讲解,拆书家用自己的语言重诉信息,引导讲解,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A分为A1和A2 。A1是联系过往经验,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A2是未来的规划应用,要求学习者利用原文的知识规划未来的具体行动。通过RIA方法,拆书家促进学习者将书中的内容拆为己用。
随着环境日趋多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应变、提升能力。复盘作为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结构化方法,满足了快速学习的需求,也是有效进行知识萃取与共享的机制。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看完的朋友举手示意一下。
复盘步骤解析
基于复盘的机理和长期的实践联想集团于2011年提出了复盘的操作步骤,包括四个阶段: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这与美军的行动后反思(AAR)和英国石油公司的“事后回顾"的做法基本一致。我将其称为在企业中进行复盘的"底层逻辑”。
复盘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过去的经验、实际工作中进行学习,从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吸取更多的教训。
如果行动后缺少及时的有效复盘,执行力还会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下次做同样的事情,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升,还可能犯同样的错。
有效的复盘步骤包括
一、回顾目标。在行动中要保持目标的一致和不变,如果目标不清,要么大家理解不同,要么缺乏对实现目标的策略、办法与措施的规划。回顾一开始行动的目标,可以明白行动的意图和目的。可以多问自己几个why,为什么要完成这件事情,完成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等等。
二、评估结果。明确了目标之后,就要回顾实际发生了什么。基于这个目标,最后的结果是如何,只有建立在对目标与事实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大家才能深入探讨成败的原因和利弊得失。
三、分析原因。诊断、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找到导致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解决这些原因就可以最大程度有效地帮助你实现你的目标,那就是要找的根源。
四、总结经验。复盘的的核心在于从行动中学习到经验教训,并付诸于后续的改进。总结经验可以在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迅速地解决问题,快速实现目标。
【适用边界】适用于个人复盘、团队复盘、组织复盘、项目复盘、经营过战略复盘。
【情境例子】
1、个人工作项目总结,复盘整个过程可提升个人能力。
2、团队一起完成工作后,把优秀、创新的经验记录下来,作为精髓传承下去。
A1:在上周我自学了教练中的洞察能力,并与上周日进行个人复盘。我采用的复盘方式是周日晚写在笔记本上,记录了相关的要点,但是达到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是觉得写在相关的灵感在纸上而已,内心触动不大。
【反思】按照复盘的步骤,可以这样改进:
一、回顾我当初学习洞察能力的目标是真正用洞察能力去提升生活的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的评估结果是虽然自己知道了提升洞察能力的方法,但是还没有事实证明我运用了洞察能力后产生效果,提升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三、分析原因是
1.我对于自己学到的洞察能力太过于自信,觉得被自己学到的方法就可以很快进行灵活运用 。
2.提升洞察能力需要长期的练习,短期的练习很难看出效果。
四、总结经验:
1.每周需要多留意一些案例去练习,从实践中学到新的经验,刻意提升洞察工具的应用,当做一种复习的方法。
2.把整个学到的技能传授给别人,当做自己的一次输出,教就是最好的学。
A2【目标】本周六的内部讲师培训结束后当天进行复盘,并于周日把复盘结果记录在工作总结上,字数500字左右。
【行动规划】
1.回顾在项目中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本次培训期待达到什么效果。
2.自己评估当天现场的结果和台下的观众的反应作为评估结果,线下收集学员对于的意见和反馈,看看哪些地方做得不足。
3.分析整个过程,成功和和失败部分的原因。找到学员认为不足的地方的原因,也分析出做得出色的原因有哪些。
4.总结项目执行中的经验,写500字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