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同在一起
精心时刻的中心思想是同在一起,但我不是指位置上的接近。两个人坐在同一房间里,位置是很接近,可是不见得就同在一起。同在一起跟集中注意力有关。当一个父亲坐在地上,把皮球滚给两岁的孩子时,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在球上,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就在那短短的一刻,不论时间长久,他们是同在一起。可是,如果这位父亲滚球的时候,同时在讲点话,那他的注意力就冲淡分散了。有些丈夫和妻子以为他们花时间在一起,其实他们不过是住得很近。他们同时在同一座房子里,可是他们的心不是在一起。当一位丈夫在跟妻子谈话时,却一边看着电视上的运动节目,他就不能算是给妻子精心的时刻,因为妻子并未得到他全部的注意力。
精心时刻之意义,并非指我们必须用所有共处的时间,凝视着对方;而应该是说,两人童心一起做些什么,并且给予对方全部的注意力。所参与的那项活动,其实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与对方共读的注意力交集时刻。而活动只是创造那种同在一起的感觉之工具罢了。当那位父亲把皮球滚给两岁的孩子,重要的并不在于这活动本身,而是父亲和孩子间所产生的那种个情感。
同样地,丈夫和孩子一起打网球,如果是真实的精心时刻,焦点不在于打球,而是他们花时间共处的事实:要紧的是在情感层次上发生的事。我们花时间在一起做普通的消遣,传达了我们关心对方,喜欢跟对方在一起,及喜欢一起做些什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三、拆页阅读+案例讲解
片段阅读之后,拆书家@侯蕾 进行了讲解:
这个片段选自书中提到的第二种爱语——精心的时刻。它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精心的时刻”进行了阐释。
标题开宗明义,“精心的时刻”要求“同在一起”,但这里的“同在一起”却不是指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比如你和另一半一起吃饭,却一直拿着手机玩游戏;或者你陪着孩子,他做作业你看杂志,这也不叫同在一起。同在一起并不是指位置上的靠近。
那是不是“精心的时刻”就是两个人时刻深情凝望呢?如果你愿意当然也没问题,但并不是一定如此。精心的时刻通常会以一些共同参与的活动为载体,比如一起吃饭,一起看场电影,一起跑步锻炼,一起打通关游戏……但这个活动本身不是“精心”与否的关键,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之间在进行情感的交流——正如拆页中讲到:我们花时间共处,传递了我们关心对方,喜欢和TA在一起,这是“情感层次上发生的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告白”进行的却不那么顺利。有时候你觉得“我是在陪你啊”,对方却不领情。
记得我怀孕不就刚辞职的那段时间,白天一个人在家,晚上老公下班以后两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有时候他用电脑我看书。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有一天我就跟我老公讲:虽然看起来每天咱俩在一起的时间不少,但我们真正的“交流”却不多。我老公说:那你说啥叫交流呢?我想了两天,从网上买了一副跳棋和一副五子棋,邀请我老公每晚下两盘。有人可能问:这跟精心有啥关系?其实咱们在家里玩跳棋,肯定不是像棋类比赛那样,四下静寂无声落子可闻,走完一步弄个计时器一按。通常一边下棋也会一边聊聊天,当然就会说起今天有什么事儿啊看到什么新闻啊……有时候我还会悔棋耍赖——这就是以下棋为载体的情感交流;不知道我老公感觉如何,我自己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后来我们还发掘了一种新的形式——按摩,晚上睡觉前我给他按按脑袋捏捏肩膀,显然我老公更喜欢后面这种,他舒缓身体,我滋养心灵。个人认为双赢,挺好。
“精心的时刻”在陪孩子的时候表现的更明显。一说“高质量陪伴”,大家都知道“不要拿手机”,但更重要的是让情感流动融入陪伴的过程。有家长说,我陪他做作业练琴学英语,我的关注点始终在他身上,难道还不够“精心”吗?显然不是。“精心的时刻”在于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关心你,喜欢和你在一起”,换言之,我们的目标是“让双方都感觉享受、感觉好”。如果你有这样的念头:我都陪着你了,你怎么还不好好写作业、好好练琴、考个好成绩……恐怕不止是孩子,你也不会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即使你陪孩子“学习”的时间再长,也并不能算作“精心的时刻”——你得另外开辟其他渠道。
说了半天越来越玄了,“情感交流”听着容易又看不见摸不着。为了把这个标准具体化、实体化,我们要就需要“仪式感”上下功夫——如果你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策划一个“仪式”,做足了准备,倾注了心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心准备”,就更容易让这个过程“走心”。
仪式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呢,这里有些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1、固定的时间。固定频率:我和孩子的特殊时光是每天一次,和老公的特殊时光每个月一次,也许是吃饭也许是压马路;二是固定的时长。有人说很难,老板打电话来不能不接吧?如果你认为这件事足够重要,其实“没时间”是个伪命题,他的意思是“不重要”。如果陪伴家人对你来说很重要,你一定有办法来协调这个时间。我现在陪孩子的时候,只有一种情况我会接电话:对不起,现在是我陪孩子的时间,请你等会儿再打来。而且一定把这话让孩子听见。他会感觉特别好——这个时间是我的专属时间。
2、起个名字。很多成年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孩子们会特别在乎。比如我们家陪孩子的时间叫做“小王子时间”。孩子很多次在我作微课的时候会要求我:妈妈你告诉叔叔阿姨们,我是有小王子时间的。我和我老公的时间就叫做“特殊时光”。
3、制作“象征物”。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家“小王子时间”的象征物:一个小熊做的“手机的家”和一个门牌,挂在房间门上,到小王子时间,小熊就会把门牌翻过来,门关上。这样其他家人看到就不会来打扰我们。象征物会让你对这件事郑重起来。
4、事后评估和反馈机制。这个词儿听起来很官方,但其实就是每次结束之后咱得问问参与双方,你觉得这样行不行?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改进?为啥这么做?一来这个精心的时刻是两个人的,光咱自己感觉好不够,对方感觉也得好;二来……咱们精心准备了半天,总希望有个好的结果和反馈不是——这就是“肯定的言辞”的力量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四、行动计划(A2)
现场头脑风暴: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除了这些,你是否还有其他好的想法,让“精心的时刻”更加走心?
@身价亿 提到,自己平时陪伴的时间比较少,特别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有效的陪伴。平时在和4岁的女儿读绘本的时候是并排坐着,眼光没有交集;后来妈妈主动改变,开始“编书”,把孩子作为主人公。面对面坐下,拉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她一直盯着你目不转睛。今天我们带巴巴爸爸一起去法国喝咖啡好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光的交流特别重要。
接着这个话题,拆书家@侯蕾 要求大家写下自己的A2:你愿意从哪个方面入手,对自己的陪伴质量进行提升?如果你要和另一半,或者孩子一起来设定一个“精心的时刻”,你愿意从上面的哪个方面来入手进行交流?
现场@唐荣 分享了自己的便签:我女朋友喜欢浪漫,她总说我不够浪漫,不说甜言蜜语。她一直要求我找一个固定的时间来陪她,虽然我心里有这样的计划,但一直没有做到过。我的计划是找一个时间固定陪她,方式要么是逛街,要么是去公园。
希望大家通过这个片段的拆解,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陪伴质量,拥有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