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伙伴你们好!很高兴能与各位伙伴一起做拆书分享,我是拆书帮的一级拆书家卜卜。拆书、宝妈、早教是我在拆书帮里的三个标签。今天我带拆的主题是:如何使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问题。
【拆书目标】各位伙伴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A),当对方犯了错误或者有不负责的想法时(C),能够运用启发式提问(B),跟对方探讨他的选择带来的后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D)。
为了方便分享讨论,我们先进行分组,两个人为一组。
场景法介绍图书:
【事件场景】朋友小莉前几天发现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偷偷打游戏,她非常生气,但是还是耐心的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你本来写作业就慢,还不集中精力写,这个不仅效率低,作业质量也受影响。”,还给他分析原因:“你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自制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差”,最后总结了教训,告诉孩子:“以后要列一个计划,回家按照计划做作业。”她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似乎不领情,事后发现效果也不好。
【提问】我猜你一定也遇到过类似的场面,遇到这类事情,你之前的处理效果怎样? 想过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法吗? 想不想让对方通过这件事进行思考并找出解决办法呢?
【影响】你不停的说、说、说,告诉、告诉、告诉,但是往往对方听不进你的话,不是偷偷摸摸的做你不喜欢的事,就是公开反叛跟你对着干,严重的影响你们的关系!
【解决】那么本书中启发式问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思考,探究他们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P56-57
我(简·尼尔森)最喜欢举的一个启发式问题的例子,是我最小的女儿玛丽有一次告诉我,她打算在九年级毕业派对上一醉方休。尽管我很想说,“哦,不,你不能这么做!你不知道那有多危险吗?你想毁掉自己的一生吗?如果你那样做了,会被禁足一个月,并且你将失去所有特权。”但我忍住了。
相反,我深吸了一口气,说:“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想那么做?”
玛丽:很多孩子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时都很开心。
我:你现在不喝酒,你的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
玛丽想了一会儿。(当孩子知道你真的很好奇,并且你几乎能看到他们的思考之轮在转动时,你就会知道自己问了一个启发式问题。)
玛丽:他们总是跟我说钦佩我,为我感到骄做。
我:他们没有试图强迫你喝酒吗?
玛丽:真的没有。他们有时会试图让我喝,但当我说“不”时,他们们不会强迫我。我只是认为自己想要尝试一下。
我:在你喝醉后,你认为你的朋友会怎么说你?
玛丽:嗯…他们也许会对我失望。
我:你认为你对自己会有什么感觉?
玛丽(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又想了一会儿):我猜我不会那样做了。
我:听上去像个好决定。我相信你会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随大流。(好吧,我在这里确实有点说教,但我不认为她会当成一次说教。)
解释自测题
刚才大家做的测试题,是关于你的提问能力的测试。
先做一个调查。
分数低于7分的伙伴请举手:0人
分数在8-15分之间的请举手:2人
分数在16-22分的请举手:0人
分数高于23分的请举手:0人
•得分0-7:说明你非常喜欢说教,喜欢直接告诉对方怎么做。
•得分8-15:说明不太尊重孩子。
•得分16-22:说明这类人比较尊重对方,希望能共同的探讨,思考。
•得分23-30:在谈话中善于引导对方思考,经常可以走进对方的内心。
得分越高,说明你提问能力越强。如果你的分数高于22分,那么你可能是一个非常善于启发别人的人。相比于一般人,你更能引导对方思考进而走进对方内心。
当然这个测试结果用来衡量你的谈话方式,肯定不是非常全面的。不是正式的测试,没有对错。因此我们只把这个结果作为一个参考。
【互动】
看完这个片段,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位母亲跟孩子的对话是说教式的还是启发式的呢?
对,是启发式的。
启发式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对,能够引起孩子主动思考的问题。对孩子启发、发掘和引领,把潜藏于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并变成现实。
那么大家想一下,启发式问题,在你的心里要不要设一个标准答案呢?对,不要。
如果你和孩子有一个情绪烦躁,这时候提问效果会好吗?对,不好。
启发式问题要走心吗?还是随随便便的问些不相干的问题呢?对要走心,要引导孩子。
how
在这个大原则下,我们应该怎么问才算是启发式问题呢?
举例:
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回家很难过的哭了,这时候你问
1、问原因,问目的,问初衷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师批评你呢?
是因为我说话影响到其他人听课。
追问原因时,不问 “为什么”的问题。原因在于,“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
2、问过程,
你当时想要表达什么?
我想跟老师解释,我说话是因为我没听清老师的话。
3、问结果,问感受,问经验,问教训
你对老师批评你有什么感觉?我感觉很委屈。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即使是为了学习上课问其他同学也是不对的。
4、问方法
“你认为怎么样才能达成你的目的又不被老师批评呢?”
我可以把我的问题记下来,下课再问同学。
“你还能想到什么其它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吗?”
我以后要提前预习第二天的内容,这样就不会在上课看书时,遗漏老师讲的内容。
家长的问题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促进孩子思考,让他自己找出不再出现类似错误的方法。而且,孩子也学会了,不一味的埋怨老师,而是学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知道一个问题不只有一个解决的方法。
【适用边界】
启发式问题,除了可以应用在亲子关系中,还可以应用在夫妻关系中,朋友关系甚至是同事关系等我希望对方通过发生的事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场合。对于自己不关心的人就不用这么费周折了。
我想先邀请大家做一套自测题:
1-6分分别是: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有一点不符合,4=有一点儿符合,5=基本符合,6=非常符合。
1.当孩子学习效率低的时候,我总是向他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建议。 | 1 | 2 | 3 | 4 | 5 | 6 |
2.当孩子沉迷于打游戏时,我从不对他批评教育。 | 1 | 2 | 3 | 4 | 5 | 6 |
3.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我从不借机惩罚他。 | 1 | 2 | 3 | 4 | 5 | 6 |
4.孩子被老师批评后,我从不通过问封闭式问题对他进行教育。 | 1 | 2 | 3 | 4 | 5 | 6 |
5.当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时,我总是问“什么、哪里、怎样”等问题。 | 1 | 2 | 3 | 4 | 5 | 6 |
A3促动参与(10min)
我们刚刚学习了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探究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并自己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我们来做一次现场练习。
请大家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经理给小李布置了比较紧急的任务,让小李用一个小时针对下午要来访的客户做一个新的有针对性的产品介绍PPT ,但是小李觉得反正加班加点也不一定做好,经理会批评他,还如干脆不做用公司通用宣传PPT。一样是受批评,但是这样自己不累。
【拆书家指令】接下来,进行一次现场演练,为了方便,我们进行的分组。现在请2人一组,分别扮演小李和小王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演练。运用今天学习的启发式问题帮助小李思考不做是否合适,并让小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
演练几分钟,然后我会选一组成员来给大家分享他们的对话。
好的,大家都演练的差不多了,请哪一组的小伙伴现场演练一下。好的有请曹老师和滕老师。
学习者案例:
小李:一个小时谁能做一个有针对性的好PPT啊,反正做不好,我干脆不做了用公司的通用模板。
小王: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小李:不受委屈。反正要受批评,不做自己轻松还不委屈。
小王:你这样做有什么感受?
小李:感觉有点投机取巧。
小王: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小李:领导会认为我是一个,工作不认真,不上进,不承担责任,不可托付重任的人。他今后也不会对我再委以重任。
小王:如果你是领导你希望你怎么做呢?
小李:希望我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想尽全力做好。
小王:如果想做好PPT,你考虑首先应该做好什么事?
小李:我可以先了解一下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把公司产品特点进行精炼。
小王:是的,这样看来你已经有思路了。这样你觉得尽力了领导会怎么想吗?
小李:领导肯定觉得,我做事踏实,以后会更加信任我,交给我一些重要的事情。
小王:你现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呢?
小李:领导都是从基层走出去的,他知道每一个人的水平。领导也不会指望我一个小时能做出多出彩的PPT,只是想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得好好把握。谢谢你,小王。
【回应】两位老师演练的非常好。两位老师通过启发式问题,问了小李的感受,这样做的好处坏处等问题,帮助小李认识到了他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并勇敢的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再次感谢两位老师。
【A2】催化应用
【事后复盘】即使你理智上认同了启发式问题很好,但由于这不是你的习惯,你还是会忍不住给建议或者封闭式提问。所以接下来的一周里,请你留心自己向他人给建议或提问的场景,把你们的对话记录下来,然后试着把当时的建议或者封闭式问题改成启发式问题。下周五之前,把你的应用通过微信反馈给我。
学习者案例记录:
女儿暑假作业需要写读后感,但是她觉得只有读完一本书才能写读后感。我直接建议她:你可以读到印象深刻地地方直接就开始写。她犹豫不决。
我想起来把建议改用启发式问题,让她解决这个问题。
你为何要写读后感?
因为这是作业。
你感觉读一本书有多少有感悟的地方?
太多啦。很多地方都有感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败走麦城、单刀赴会、赤壁之战。
你认为这些有感悟的地方有哪些联系呢?
貌似除了时间先后,以及情节发展,联系也不算大。
那么你觉得如果写三顾茅庐应该怎么写呢?
当然要写刘备求贤若渴,写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写刘备的耐心与张飞的直率做对比。
那么要是写败走麦城应该怎么写呢?
败走麦城看的我真难受,难过的后面都不想看了,重点写我的感受。
你现在认为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呢?
恩,我明白啦。其实每一部分情节都构成了一个小故事,我可以选其中最有感悟的部分写,不一定都要看完书再回来写。这样我既可以快点完成作业,然后又可以踏踏实实地把书看完。
【结语】:你只要改变一下学会问问题,就可以让孩子从跟你对着干变成跟孩子探讨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并学会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开始启发式问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她进行探索式思考。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