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风暴来袭,三本书烧脑一下午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利用孩子的错误2 学习目标: 利用孩子的错误2

开场: 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受过惩罚,现在我们都可以笑着说:当年我受惩罚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我们现在不也挺好的吗?但如果我们当初不是被惩罚,而是被允许从错误中学习,我们现在会不会比“挺好”更好呢?

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反应都很强,希望立刻、马上你这个行为就消失。我们都很专注于现在马上把这个事儿解决掉。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惜动用惩罚:恐吓、威胁,甚至动用武力。好像如果不这么做,他的这个不良行为就会成为他一辈子的人生污点,会把孩子一辈子给毁了。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面对错误的看法。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是,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这是最令人鼓舞的观念之一,也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最难达成的观念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时候犯了错误时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的讯息。那都是些什么讯息呢?你或许想把它们写下来。当你犯了错时,你得到的讯息是不是你愚蠢、坏蛋、没出息、木头人?再闭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为犯错而遭到的训斥。你当时是怎么想你自己的?你想将来要怎么办?记住,你当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决定;但当你回过头去看时,你当时的决定通常就很清楚了。有些人认定自己无能或者自己是坏蛋;另一些人害怕因为做的不够完美而受到羞辱,从而决定不再冒风险。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太多的孩子决定要变成一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惨重代价去取悦大人。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决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尽办法避免被抓到。这是能鼓励孩子发展有价值的生活技能的讯息和决定吗?当然不是。

当家长和老师们就孩子的错误传达给孩子的是负面讯息时,他们常常是好意。他们是在试图激励孩子“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他们没有花时间考虑他们的方式所造成的长期效果。有那么多的养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的。成年人担心,如果他们不“使”孩子做得更好,他们就没有尽职。太多的人担心邻居会怎么想,而不是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另外一些人担心如果自己不让孩子充满恐惧或羞辱,孩子就永远不会做的更好。大多数人的担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并且担心如果他们不让孩子遭到责难、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娇纵孩子。大人往往会以对孩子更多的控制来掩饰自己的担心。

其实,还有其他办法——不是骄纵,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能真正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作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要是我们能听见一个大人对孩子这样说话该有多好:“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我说的确实是“我们”。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我们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我们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进步。我们要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样,以便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通常反应都很强烈,特别希望立刻、马上就把这件事儿“解决”掉。所以我们不惜威胁、恐吓、甚至武力压制,一定要让他感到害怕、羞愧,让他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做!似乎……如果不这样做,这个“不良行为”就会成为孩子“人生的污点”,对他造成终生不可逆的伤害——这事儿,只是想想都太可怕了。

 

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从桌子旁边走过,胳膊一蹭,把桌上的水杯带到地上,打碎了。孩子紧张的抬头看了你一眼,说:妈妈,这个水杯是自己掉下来的!

如果是您,会怎么做呢?很多家长其实并不太在乎那个水杯,但他们会对另一件事耿耿于怀:哎你这个孩子,我明明看到是你把杯子打碎的,你怎么撒谎啊?可能还会就此深入展开,把孩子好好教训一顿。

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杯子是自己掉下去的妈妈就不能说我。而且他并不是故意的。但我们却用指责的语气告诉他“你在撒谎”。想想看,要是孩子下一次弄坏了东西而你刚好没看到,他会跟你说实话吗?还是会像刚才我们拆页里提到的,变得退缩和偷偷摸摸“下次我一定不让你抓住”呢?

对于这种情况,《正面管教》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作者认为,我们不必为错误愧疚,如果把目光转换一个角度,把犯错误当成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我们的情感、态度、做法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测试题:

1我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为犯错付出代价

2我曾经因为犯错误遭到训斥

3想到可能犯错,我会感到不安和担心

4如果做一件事有犯错的风险,我倾向于回避不做

5我曾经尝试掩饰自己犯下的错误

6我的孩子对“错误”的看法和我是一致的


对于“错误”的看法决定了我们面对孩子犯错时做出的选择。

 

刚才的测试中,如果你的得分超过25分,说明你对“犯错误”这件事感到紧张和抵触,在孩子犯错的当下,你更有可能采取“高压措施”——不惜用让他害怕、羞愧的方式,让孩子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做。


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带来的挑战时,我们通常会有一种潜在的担心:这件事儿现在解决,下次你再犯怎么办?所以我们很着急,认为必须就在这个当下,立刻、马上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否则这个“不良行为”就会成为孩子“人生的污点”,对他造成终身不可逆的伤害——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这种想法是真的吗?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人对待错误的认知是负向的,即“应该为犯错感到羞愧”。

 

1、在作者看来,对待错误的负面讯息会造成哪两种不同的影响?(牺牲自尊取悦大人;掩盖错误避免被抓)

2、有哪些担忧导致了我们对孩子使用惩罚?(家长职责;他人眼光;孩子不会做的更好;缺乏更多技能)

3、作者认为改变的关键点在谁的身上?(成年人自身)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刚才开始的时候说到孩子打碎杯子的事情,这是我们家发生过的真实案例。就是去年冬天,孩子衣服穿的很厚,从茶几走过的时候衣服碰到了放在茶几边上的杯子,杯子掉下来摔碎了。孩子当时有点呆,反应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杯子是自己掉下去的!我心想反正杯子碎都碎了,再说了一个杯子撑死50块钱,也没啥好心疼的,何必吓着孩子呢。于是我说:呀,杯子碎了,我们该怎么办呢?熊想了想说,要不我们用扫把扫吧。我说:地上还有水呢。他说可以用抹布。我们就一起把水擦了,玻璃碴子扫了。因为地上还有点小碎玻璃不好扫,我就找了点透明胶带,把它们粘起来扔了。


正如片段中提到,在和孩子的冲突中,成年人通常都是有责任的——也就是我们自己犯得错误。比如在这件事儿里,我自己的责任是:那个杯子本身放的不是地方——太靠边了,很容易碰下来。而且摔一个杯子真不是啥大事儿,如果是我们自己干得,可能还会说句岁岁平安。干嘛非得跟孩子拧在这件事情上呢?通过这个错误,我找到了一个“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机会,也让我锻炼了自己的引导方法。

 

收拾完以后熊特别有成就感,后来有一次我抱怨地上头发太多不好收拾,人家直接撕了一截透明胶带给我,妈妈用这个吧。就上个月,有天晚饭时熊不小心把盛满面条的碗碰到地上,他自己说了一句:妈妈,碗碎了。就跑到厨房拿扫把去了。


我相信大家平时一定遇到过,最简单的,叫孩子吃饭,人家没玩够不来——这个挑战,咱们看看现场会怎么处理。

(两位妈妈现场角色扮演进行了演练)

 

妈妈:天天,要吃饭了。

孩子:我不吃(把筷子扔了)

妈妈:妈妈看到你还在听音乐,还没玩够是吗?

孩子:点头

妈妈:那你看你是现在来吃饭,还是再玩五分钟,玩好了吃饭?

孩子:再玩五分钟。

妈妈:那我们说好了,跟妈妈拉钩好吗?

孩子同意了。


结尾:如果你曾经因为类似的事情和孩子发生过冲突,请你回家跟孩子做一个解释,你会怎么和他说,来体现出你把这个错误当作一个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