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邓向留,一个刚毕业一年的计算机编程工作者,因为不满足现状,有幸在拆书帮这个平台认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现在每天除了工作,还要逼着自己去成长,我相信天道酬勤,结果一定不会背叛过程,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那么生活处处都是舞台,谢谢大家,我的自我介绍完毕。
主题:做记号的三个步骤 片段来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P83-P86 在树上做记号的方法有很多种。在阅读的同时在文章上画线,还要用多色笔做记号,这样一心两用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在拿起笔的瞬间,集中在书上的注意力会被分散。而且,如果没有笔就不能读书,那么读书也就失去了“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识”的乐趣。 那么应该怎样做记号呢?我建议实施如下“筛选程序”,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①通读 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重读 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③标记 在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页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
接下来,再读一遍③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像这样经过慎重思考后再在书上画线,还可以避免书中出现各种无意义的线条,最后连原文都看不清。如果日后想再看一遍那篇文章,可以径直去找书中做好记号的部分。如果没有找到,就扩大搜索范围,先去找折起两角的页数,还没找到的话就找只折起一角的。 |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某个地方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就会去做标记(用笔画线或用各种颜色的笔做标记)。这个导致的后果就是到最后一本书被我们画了哪里是重点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根据这个原因呢,作者在原文中给了我们去做标记的三个步骤:①通读 ②重读 ③标记。前两步我们都只是对值得一读的部分进行折页,到第三步第三次再次阅读时,感觉还是值得一读时,我们才去做笔记、进行用笔标记。 具体每一步怎么去做呢? |
①通读 :我们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首先会去对它进行通读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对感觉有价值的部分,我们在那一页进行折角。 ②重读:通读一遍之后,我们可以再回来对之前折过角的部分再读一遍。要是感觉这个部分真的是对自己有价值,那我们就对这一页的另一角进行折角。 ③标记:这一次,我们算是第三次读这本书,此时我们只要对之前折过两次的再读一遍就可以了。如果这次的阅读,我觉得这个部分真的有价值,那此时我们就可以用笔在这个地方做标记了。如果我们还要做读书笔记的话,那接下来再读一遍用笔做过标记的部分,这次对于无法舍弃的部分我们就可以摘抄到读书笔记上。 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呢? |
首先这种做法可以省去我们去选笔的烦恼,也抛去了没笔就不能读书的通病,读书其实是一种享受。 |
其次这三个步骤的好处是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是见什么有道理都去用笔标记。这会导致最后整本书都被我们画了,哪里是重点不知道。从开始读到吸收里面的知识它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必须经过无数遍的阅读才可以将它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不过此方法只适用于纸质版的书籍,对于电子书不适用。
A1(联系自己的过往经验)
故事:
在今年四月份,我把邹小强的《只管去做》花几天的时间通读了一遍,书上全是我用笔记的记号或画的各种线,还贴上了各种各样的便签。我朋友从曲靖上来找我玩,我当时还兴致勃勃的跟他说:这本书,我看完了,说的真的是太棒了,来来来,我给你说说我所看的收获。事实上等他坐下来,我讲了一点就讲不下去了。他也没听懂我到底讲了什么。
反思:其实,我当时是想我写了那么多便签,画了那么多重点,拿书照着讲给他听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恰恰相反,自己讲的是干瘪瘪的,别人也听的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书好在哪里。我要是运用上面的三个步骤,将本书多读几遍,把里面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在讲效果应该就不一样了。
A2(接下来的目标与行动)
目标:在接下来的八月中旬以后,将这种三个步骤读书做标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读书中。 行动: 接下来我要读的是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这本书。具体期限是花两周时间将它看完。具体怎么看完呢?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我计划花一周时间先通读一遍这本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对这一页进行折页。 (2)在接下来一周花三天时间对之前折过页的部分再读一遍。这一次感觉还有价值的的部分再对它进行折页。 (3)后面花三天时间来细细品味和细读折过两次页的部分。这一次感觉还有价值的部分,我就用笔去做标记,写下自己此时看这个片段的感受。 |
时间期限:今天周五,在下下周五的今天晚上进行检验真正掌握的情况。
奖惩机制:
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如何才算掌握呢?读一本书,基本能讲出这本书的大概,和别人分享时,别人能听懂我说的是啥,基本就算掌握了),奖励自己买一个200左右的机械键盘。如果没有去做,没有掌握,那就惩罚自己一个星期不准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