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所属活动: 8.11滨江浪打浪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认识大脑发展原理,帮助情绪中的小伙伴调整情绪 学习目标: 学习自我可以调节以接受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行为,对待发脾气

开场:

事件:
在一个家庭聚会中,两个小朋友本来在玩得好好的,突然因为抢玩具,其中一个小朋友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他的妈妈不管怎么制止、讲好话、用“买玩具”交换他立即停止都没有用,他妈妈即愤怒又尴尬,威胁到:“别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结果妈妈的手重重的落在了孩子的脸上。

提问: 遇到这件事,你怎么看?如果你是这位孩子的家长,你会不会也对孩子大打出手?你还可以怎么做?

影响:
这其实是一个对待理智无法控制情绪的小朋友/人的处理方法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给自己带来烦恼,而且会让对方陷入痛苦的状态,还有可能影响你们的信赖关系。 

解决:
今天我们学习两个片段分别从我们自己向内如何接受孩子的情绪,能够平静的对待他,对外如何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让他能够反思情绪和行为。
这两个片段是来自于《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的作者是魏坤琳,人称:Dr.魏。运动控制学博士、北大心里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之类的,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最强大脑》科学评审。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情绪不合理,为什么还会有?

让我们先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说起。为了更直观,请大家想象眼前有一个大号汤碗,碗里有两个塑料球,一个红色一个蓝色,大致就像这样(图一):

图一.png

过去我们只能看到汤碗的外面,因此认为人脑是一个“单一体”。现在的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汤碗的里面:汤碗只是我们的头颅,里面的塑料球,才是真正负责处理信息和指挥行为的工作系统。最重要的是,人脑中的工作系统不止一个。

红球和蓝球代表两个不同的工作系统,针对同一个信息,两个系统所做出的处理可能会很不一样。信息进入人脑后,会被分成两路,分别去往红球和蓝球。首先,去往蓝球的路径比较长,而去红球的路径比较短,因此红球会先于蓝球接收到信息。其次,蓝球是一个更精密的系统,能够对信息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但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判断;与之相反,红球只能做出比较粗糙的判断,但是速度会快得多(图二)。

图二.png

也就是说,红球接收信息在先、处理速度更快,因此红球会先于蓝球做出反应,并下达行动指令,尽管它的判断有可能不够准确。

我们不再绕圈子了:蓝球代表的就是人脑中的“理智系统”(也称“意识”),而红球代表的则是“情绪系统”。情绪,是人脑在进化中所遗留的原始生存功能(图三)。

图三.png

情绪,一旦产生,也是一个主观性事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不应该”、“没必要”的害怕、生气和伤心,都是人脑的生理本能,它们来自特定的脑部区域,而大部分情绪区域是在理智(意识)区域之外的。因此从理论上,面对他人情绪(无论是孩子的还是大人的)时,我们如果想与对方保持关系、继续沟通,那么首先必须“接受”对方的情绪,而不是质疑“你为什么害怕”,更不是指责“你太不应该生气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情绪是很难时时做到的。)

情绪与理智的关系,首先是: 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受理智(意识)的控制。因此,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存在与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逆来顺受,因为情绪与行为是两件事。

情绪与理智的关系,还包括: 足够成熟和健康的理智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可能导致的行为,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调节情绪。

就算到目前为止,孩子的大脑发育一切正常,但那也还远远没有“成熟”。我们用球的大小来代表成熟程度(图四):

图四.png

神经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大脑中,情绪系统已经成熟运转,而理智系统还非常稚嫩。因此,要求孩子用“弱小”的理智去控制“强大”的情绪,是不符合他的生理现状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乱发脾气的“熊孩子”,能够用“自我调节两步法”(澄清),让自己或他人能够接受(行为)“熊孩子”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害怕等(界定)。

【互动】

1.各位学习者,看完这个片段,有没有令你想起曾经出现在你身边的“熊孩子”,当初他/她的一些情绪行为让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者A:我外甥对超市有一种沉迷,每次去超市就在那里闹着要这要那,不给他买就发脾气,在地上大哭,我觉得很无奈,想着要不要回去告诉他妈,好好收拾他。

@学习者B:我侄子被惯坏了,经常无理取闹,我都想揍他。

2.现在看完这个片段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者A:我现在知道是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会多点理解。

@学习者B:我会对他多点理解,知道是他大脑控制的问题,但是有时真的很火,而且也不能由着他性子来,还是要教育。

回应:哇,很棒!发现这个片段之后各位都成为“天使般的大人”,关于怎么协助他调整情绪我们会在第二个片段中讲,关于在面对熊孩子的时候,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深入了解下片段一所描述的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工作原理。

【I-重述原文】

片段中核心表述的几个点:(附件一)

11.png

总结:我们成年人如果没有“足够成熟和健康的理智系统”,是没有办法控制情绪导致的行为和调节情绪的,作为孩子理智区远未成熟,更加需要我们作为“外部调节器”去帮助他们。

我们今天拆书的片段一主要解决我们自己或令他人接受孩子的情绪(这是在内在完成的),片段二主要解决我们帮助他人(孩子/大人-没有猪狗成熟的理智系统的人)调节情绪。

【I-通过对比概念和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和边界】

我们在解决“如何接受孩子的情绪”前,先从图中复习下情绪脑运作过程:

外界信息刺激——情绪——行为

1、概念对比:情绪VS行为

从字面上看情绪和行为非常清晰,容易理解,但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是同时出现,我们很容易混为一谈,接下来我们来区分下:

22.png

2、举例识别。请各位分别听下下面两句话,回答我问题:

(1)一个孩子被忽视,很沮丧,努力学习以让老师能看到自己。

▲请问情绪是什么?(沮丧)。行为是什么?(努力学习以让老师能看到自己)。

▲沮丧对还是错?没有对错!

▲努力学习对还是错?对!

(2)你孩子在班级被忽视,很沮丧,沉溺于游戏不想上学。

▲请问情绪是什么?(沮丧)。行为是什么?(沉溺于游戏不想上学)

▲沮丧对还是错?没有对错!

▲沉溺于游戏不想上学,对还是错?错!

▲你从“努力学习以让老师能看到自己”和“沉溺于游戏不想上学”,你能不能看出他的情绪?不一定!因为情绪是内化的,行为是外化的。

是的,我们太容易关注行为的表现,而会忽略情绪,甚至会因为行为的对错而评判情绪的对错。

SO,我们要接受的是情绪,要改善的是行为。

【给出清晰的HOW】

从刚才的部分我们知道,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是因为他的理智脑还没有办法控制情绪脑,我们要令自己或其他相关大人接受他的情绪。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我总结了“自我调节三步法”:

第一步,区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第二步,接受孩子的情绪。无论孩子什么情绪我们都坦然接受,因为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快乐的情绪会让我们充满自信的面对挑战,也会让我们乐极生悲;恐惧会让我们害怕行动,也会让我们因为要逃离恐惧而充满行动力。

第三步,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对孩子讲“我们坐下来聊聊,好吗?”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1.设计有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2.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一个未来具体要做的应用)

1、[故事设计]请大家自己编写一段小故事,二三百字左右即可,是在未来某个场景中你会运用到我们刚才讲的“自我调节”的两个步骤去进行一个沟通对话,设计出任务、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故事要包括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请大家把故事概要写在“小剧本”上,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们请小伙伴来分享下剧本。

    这里会比较有难度,我会事先把案例小剧本打印出来,让大家看案例,同时做出表格,让大家填写。{参照说明:}

小剧本案例.png

@学习者B:分享作业

 学习者A2作业.png

【结语】

    我们刚才学习了当小朋友出现一些“熊孩子行为”是因为“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产生的,我们接受他的情绪。

    “接受”是我们在我们自己大脑里面完成的,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他的“理智脑调节器”帮他们完成理智脑控制情绪脑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是通过外部行为来完成的,而且,不仅仅是对待小朋友,还包括可以帮助“理智系统”不够成熟和健康的达人,包括他人和自己。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孩子发脾气,我该怎么办?

有一次我女儿的玩具熊维尼找不到了,我跟她说:“你的小熊维尼找不到了吧,你昨天睡觉前不好好收拾自己的房间,这下麻烦了。”女儿说:“不是我!我记得放到箱子里了!现在找不到,你不能怪我。”她眼眶都红了,眼神里带着怒气,说话哆嗦。这时候我知道她发怒了,她的情绪上来了,可是我也知道,她学习的机会到了。

当然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有时并不容易,所以你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很喜欢看一部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它把人头脑中快乐、难过、害怕、厌恶和生气这5种基本情绪比喻成5个小人,这5个小人在人的头脑里打架,谁最厉害,人就表现出什么情绪。这个动画片我女儿至少看了5遍,所以她发脾气的时候,我让她用动画片中的小人来帮她描述情绪。我先试探着问她:“你生气了啊?”女儿立刻回答说:“是!”有时候如果她非常生气,会不理我。那我就在旁边等着,等她稍微平静一点儿再开始缓和气氛。我说:“那你现在脑子里是哪个小人呢?”这实际上是让她用动画片中的人物来描述她的情绪。她会说:“是‘努努’。”

怒怒就是动画片里那个管愤怒、生气的小人。我并不着急跟她争论,更不着急让她平息愤怒,而是接着问她:“她在你脑子里干吗呢?是在跳舞吗?”她会说:“嗯,她在使劲跳,使劲跳,所以我特别生气呀!”

“那其他4个小人去哪儿了?躲起来了吗?”

“对,她们躲起来了,不过怕怕没有全躲起来了,她还在外面。”

“哦,你也觉得有点儿害怕是吗?”

“嗯,有一点点。”

说到这里时,她已经平静很多了,因为当她用语言把自己脑中的情绪描述一遍之后,她意识到除了愤怒,自己还有点儿害怕,这种对自己情绪的观察和描述让她的大脑在情绪和理智之间快速切换,一方面使她更容易平静下来,另一方面也使她的理智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联结更紧密。你看,在第一步里面,我不断地问她问题,引导她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平静下来。当然,你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我只是借用了动画片中的人物而已。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想一想她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比如,接着上面的例子,我会问孩子:“那怒怒为什么会跳出来呢?是不是觉得爸爸错怪你了?”

这时候女儿就开始说出让她生气的那件事来。她说:“就是你,就是你错怪我了!”

我确认她的情绪:“哦,生气小人怒怒跑出来了。被人错怪就会让人生气,对不对?”

她说:“对!我明明记得昨天晚上收拾了!不是我的错。”

这时候我抓住机会,再次表示理解:“是的,你记忆力挺好的,肯定是收拾了,可能是妈妈重新整理了你的箱子。爸爸能理解,要是有人误会爸爸,爸爸的怒怒也会跳出来的。”然后我假装成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吓她,说:“你知道我的怒怒有多厉害吗?她跳出来的时候可吓人了!你猜它是什么颜色的?”

女儿说:”红色的!”这时候她已经被我逗得咯咯直笑了。我说:"对,我的怒怒也是红色的。”

女儿继续说:“都是你的错,你要说对不起。”

我说:“好,如果妈妈回家说是她收拾的,那就是爸爸的错,爸爸一定给你道歉,而且是笑着说。”我再次表示理解之后,孩子就更加平静了。

现在可以开始帮她反思整个发脾气的过程。我说:“那我问问你,如果玩具找到了,我们也知道不是你忘收拾的,我们俩之间的问题解决了吗?你会高兴吗?”

她说:“当然解决了。我会高兴的。”我说:“但是,如果你没有发脾气,而是好好跟爸爸说是别人收拾了你的玩具,爸爸也不会责怪你啊。爸爸一直都讲道理,对不对?”

女儿点了点头。

我说:“所以,生气也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对吧?看你的眼泪都出来了。”

我抓紧机会进一步帮她反思:“而且你对爸爸发火,爸爸也很难受。你能感受到爸爸的不高兴吗?”

我装出“难受”和“严肃”的表情,她看着我的脸点了点头。我知道,在她点头的时候,她已经在学习体会别人的感受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1】(量表的设计和解释)

先请大家花一分钟做下手上的自测题,并统计下总分,半开就是对半的意思:

44.png

这套自测的目的,是看我们在身边有朋友“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的时候,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能力。

如果你在24分以上,那么恭喜你,你在处理这类小伙伴上非常拿手,如果你在12分以下,那么恭喜你,今天你来对了!

【学习目标】

学习者在遇到小伙伴发脾气的时候,可以用本篇内容提炼的方法(澄清),完成(行为)对小伙伴的情绪引导,让他讲出情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界定)。

【I-互动】

各位,孩子/小伙伴在发脾气的时候,内心会是愉悦的还是受伤的?

@学习者N人:受伤的

那么我们在面对一个发脾气的人时,内心是愉悦的还是受伤的?

@学习者N人:受伤的

是不是通过引导,让发脾气的小伙伴看到他乱脾气对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就比较容易帮

助他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呢?

@学习者N人:是的

来看看这则故事,大家说说文中的爸爸是怎么做的,我们来总结下,看能不能提炼出一个HOW。

@学习者C:

把情绪形象化表达;

@学习者D:

试着说出女儿的情绪

@学习者E:

引导情绪的来源和事件,重述和回顾情绪

拆书家总结:

1、描述情绪(把情绪形象化表达、试着说出女儿的情绪

2、分析情绪(引导情绪的来源和事件

3、反思情绪(重述和回顾情绪

【引导出清晰的HOW】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完成对小伙伴的情绪引导,让他讲出情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

1.引导他描述情绪;[What](运用一些共识的绘本或者电影来有一些基本共识;基本情绪:快乐、难过、害怕、厌恶、生气等情绪)

2.引导他分析情绪;[Why](情绪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

3.引导他反思情绪。[How](带他看到错误,学习成为更好的方法。)

通过文章中的故事,我们整理出了帮助发脾气的娃把理智渗透到情绪中,从而帮助他调节

情绪获得成长的步骤,这个方法在成人中可不可以用呢?也是可以的。

【分享提问&回应式反馈】

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疑问?不清楚的地方?去执行会遇到什么困难?请有想到的直接发言:

@学习者C:无法描述情绪;

@学习者F:用了没有结果;

@学习者B:根本没有办法开始对话,他压根不想和自己聊;

我们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全部展开,选一个我们最关心的吧?

@学习者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办法开始对话,他压根不想和自己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

1、明确问题。通过重述并确认,让每位学习者都非常清楚接下来要聚焦讨论的问题。

【提问】根本没有办法开始对话,他压根不想和自己聊,那么曾经发生过哪件事让你觉得很难呢?

@学习者B:我同学非常容易发怒,在他发怒的时候我想提醒他,他总是暴躁的和我讲,别管,根本没法开始对话。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的本质(相互深入追问)。

   小组内部讨论下“同学非常容易发怒,我每次想让他改改脾气,他总是暴躁的和我讲,别管,根本没法开始对话。”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者讨论:

①同学根本不想搭理我

②他觉得我在冒犯他

③怕没有结果

我们总结下第①②是缺乏一个安全的对话时空,让对方愿意沟通,第③是怕没有结果,@学习者B,你觉得哪个对你来说更重要紧急?

@学习者B:缺乏安全的对话时空。

3、明确问题的本质。

   通过我们讨论,是不是“同学非常容易发怒,我每次想让他改改脾气,他总是暴躁的和我讲,别管,根本没法开始对话。”的本质就是“缺乏一个安全的对话时空”?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1)本质是“缺乏一个安全的对话时空”,我们接下来就要讨论“如何创建一个安全的对话时空”,我们这个问题今天接下来花5分钟来讨论,大家觉得讨论到什么程度就算满意了、可接受了;

@学习者讨论:有3-5个具体可以执行的方法。

(2)接下来我们围绕刚才提出的 “如何创建一个安全的对话时空”,以“有3-5个具体可以执行的方法”为目标,小组进行讨论;

5、请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的成果:

@学习者讨论:

在一个放松对的情景或地方开始对话,比如喝酒;

态度要好,语气等要没有指责的意思;

用肢体语言让对方感觉安全,比如拍拍肩等;

放下对对错的评价,关注对方这个人;

做一些拉近距离的事,比如买杯咖啡等;

学习一些沟通技巧,比如参加拆书帮的线下活动《非暴》

换一个时间,对方平静的时候

A3解决方法总结:(拆书家或问题提出者完成)

空间上:放松的地方,酒吧、咖啡厅等地方;

时间上:换一个对方比较平静的时间沟通;

态度上:放下对错评价的沟通,关注对方这个人;不仅仅关注内容,在说话方式上要让对方舒服;

氛围上:创造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氛围,比如:怕拍肩、拥抱、90度坐、轻柔的音乐;

能力上:参加一些沟通类的学习,比如读《非暴》、参加拆书帮线下活动等

【A2】

各位小伙伴,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搜索下,觉得你身边哪个小伙伴特别需要了解下这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能够在TA再遇到小伙伴乱发脾气时,帮助他调节情绪。

请在两周内把这个片段你学到的内容分享给他/她。

@学习者H:分享给我的好朋友,他孩子4岁多,经常无缘无故哭闹,觉得很烦...

目的:让他明白孩子哭闹是情绪的表现,接受孩子的情绪。

55.png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的片段告诉我们人的理智脑发育远远晚于情绪脑完成,所以有的小朋友在乱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这有可能是他的理智脑没有发育完成的影响,让我们“区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接受他们的情绪”。

第二个片段我们学习了帮助情绪中的人调节情绪的三步法:描述情绪、分析情绪、反思情绪。这个方法不仅是对待小朋友有用,也可以对待成人中使用,还可以在处理自己情绪中使用。使用这个方法我并不是为了100%描述情绪正确、分析情绪有理、反思情绪成功,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调动理智脑参与大脑运作,帮助情绪脑冷静下来,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在AL学习中共创了,如何创建安全的对话时空。

希望大家多多使用,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和谐。

愿大家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