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马小帅,平时喜欢球类运动,目前是一名石油开采从业者,也是一名新手拆书家。
由美国畅销书作家卡尔•纽波特写的这本《深度工作》中定义的深度工作,指的就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地工作,它能创造新的价值,提升人的技能,且不可被复制。书中为提升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时间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南,能帮助我们更有套路地专注于工作。
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1.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你的习惯中需要制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2.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边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3.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布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如我们在卡罗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但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
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帮助大家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即用高效习惯帮助大家进行深度工作。这里需要先强调两点:
边界条件
(When):需要进入深度工作的,一般指的是短时间的(一般1~4小时),并且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思考和处理的复杂工作,而非日常的所有工作,日常要处理的机械性的事务性工作,一般不需要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Why)其次,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好习惯,而是一味追求深度工作,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就像是空中楼阁,只能是一场空,深度工作不是靠意念就可以做到的,也许我们很努力,不断告诉自己要进入无干扰的深度工作,但就像一个睡眠不好的人强行要求自己进入睡眠一样,效果只会越来越糟。
(How) 那么在建立高效习惯的过程中,拆页是如何教我们要注意哪些常见问题呢?我们要对自己问三个问题。
第一,你要在什么地方工作,打算工作多久。
第二,确定开始工作之后的规则和程序。(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比如远离音乐和社交软件,比如在25分钟内完成2页PPT,或者敲N行代码;(开始训练时,可以先注重完成的任务量,完善的过程可以在之后继续做。)
第三,你将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可持续。(维持自己的能量条)这可以是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轻度的放松运动、干净整齐的环境。比如40分钟一次的伸展运动,或者几分钟的隔窗远眺。这些支持都能让我们的大脑有节奏的抽离,从而恢复精力,投入到下一段深度工作中。
自我案例分享:
举个我自己的经历,我在老师要求提交汇报成果前的2小时内,选择进入深度工作。首先,我要在3个小时内在办公室完成PPT的编辑,;其次,我把手机倒扣并设为静音,关闭朋友圈,一共有10张左右的PPT需要完善,所以我设定了半小时完成2页PPT的目标(这个过程是机动的);最后,我间隔50分钟,站起来听听《青葱岁月》,并看看对面的的天工大厦,做了2个小时PPT的时候,起身做了一次keep上的办公室伸展运动,大约9分钟,这样会让我感觉身体很松弛,迅速缓解了疲劳,投入到了接下来的工作中。
分组:下面我给小伙伴们分一下组,现在大伙都坐在了长桌的两侧,两两相对而坐的临近4个人为一组,等一下需要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应用今天讲解的片段内容。
拆书家提问设计:
A1·过往经验
请在座的小伙伴们一起想一下,在过去的几周内,你是不是遇到了不得不去做的,在有限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可以锻炼能力、挑战自我的工作,但又让你感觉到头疼?也许是一份月度总结,也许是应对资格考试的复习准备,又或者是一份代码的架构设计。你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回忆一下你过去面临的工作或生活经历,
下面有哪位小伙伴愿意来分享下自己的经验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朱琳分享:
情景 | 经验分享 | |
看完《结构思考力》这本书,需要写书评。 | 过去写书评,总是会陷入到拖拖拖的状态中。 现在想想看,也许是没有做好完成这件事的框架,只是知道要做这件事,并不清楚如何一步步的做,导致每一次都要花费大量精力,以便进入到写书评,伴随着烧脑的这样一个过程中。 |
A2·书写便签
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在便签纸上写下应用今天学到的三个步骤的规划吧,设想一下如果按照今天介绍的,可以如何更好的完成之前的挑战。注意要有具体的做法、要有明确的时限,要有可衡量或可观测的预期结果,对照着拆页中的步骤拆为己用。
朱琳分享:
再有写书评的需要,我会规定一个固定场所,比如:我打算本周五晚上,写一下之前读的《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在家里的书房中。书评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就能搞定。
我还会把桌面上无关的东西都清走,手机调至飞行模式,让自己的干扰项少一些。
在这期间,我会让自己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起身去接杯水,缓解一下疲劳,如果眼睛酸了,再做个眼保健操。身边会放一杯咖啡或者茶,让我保持足够的清醒。
刚开始可能会不够系统,相信经过多次的摸索,形成自己的习惯,就能够使自己更好的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