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事件: 在一个家庭聚会中,两个小朋友本来在玩得好好的,突然因为抢玩具,其中一个小朋友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所有人都放下正在做的事、正在说的话,关注到了那里!
身边的小伙伴很容易为一点小事发脾气,谁碰见就像火药桶要炸!
提问: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小朋友/小伙伴的状态会怎么样?现场的大人们又会有什么心情?
影响: 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小朋友或小伙伴容易陷入自己情绪,无法整合自己的情绪,影响生活、学习、工作;
解决: 今天有两个片段分别是讲孩子不能理智的控制情绪是因为其大脑理智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和如何帮助他人用几个步骤的对话让理智管理情绪。这两个片段是来自于《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的作者是魏坤琳,人称:Dr.魏。运动控制学博士、北大心里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之类的,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最强大脑》科学评审。
孩子爱发脾气,并不是他不懂事
孩子发脾气,是家长最大的烦恼之一。但是因为我是研究人类大脑的,所以每次孩子闹情绪,我一点儿都不生气,因为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大脑整合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会动不动就哭闹呢?因为他的大脑发育是不均衡的,他的情绪脑要比理智脑发育快得多。
成年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会用自己的理智来调节,比如你心里可能会这么想:“老张不借钱给我,我有些生气,但是他大概也有自己的难处吧。”“比赛输了,我很难过,可谁叫我技不如人呢。”或者你会抑制自己的冲动:“领导简直就是故意刁难我,可我还是忍了吧。”但孩子不一样,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得比较快,很小就有喜怒哀乐,各种基本情绪都有了,但理智脑要到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所以,当孩子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住情绪脑,没法跟自己的情绪脑讲道理,也就没法抑制一阵阵的冲动,容易发怒。所以,孩子发脾气时,我不会生气,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大脑还没有发育到那个阶段。这时候你怪孩子不讲道理,就跟怪孩子为什么不能一出生就会自己穿衣吃饭走路一样,其实是你自己不讲道理。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乱发脾气的“熊孩子”,能够想起“小朋友的理智脑还不能控制情绪脑”,从而让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个小朋友。
【互动】
1.各位学习者,看完这个片段,有没有令你想起曾经出现在你身边的“熊孩子”,当初他/她的一些情绪行为让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者A:我妹妹很淘气,每次出去外面逛街要买东西,如果不同意的话就会在街上大哭大闹。我很生气就会骂她,有的时候直接走了,不理她。
2.现在看完这个片段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者A:看完这个片段后我会理解,这是她没有办法用理智控制情绪,我会去帮助她。但是有的时候自己火也上来了,不知怎么办!
回应:哇,很棒!发现这个片段之后各位都成为“天使般的大人”,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情绪了!但是在面对熊孩子的时候,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呢?
【给出清晰的HOW】(对应回应)
从刚才的片段中我们了解到了人的“理智脑要到20岁之后才发育成熟”,所以小朋友的一些“熊孩子行为”是因为“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产生的,那么我们在小朋友“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的时候,该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个小朋友呢?
第一步,觉察。当小朋友出现情绪化行为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察觉到小朋友现在是“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
第二步,暂停。当被小朋友的情绪化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会第一反应会出现“孩子不乖”、“父母怎么教的”、“真调皮”、“不讲道理”等想法(就像我在大家阅读完片段问大家的问题),这时候要把这些冒出来的想法按暂停键,用“太棒了,这是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机会”来代替。
【I- 通过对比概念和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和边界】
在原文中有个词语非常重要,“整合”!这个词语不仅是这一段,还是下面第二个片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
@学习者B:把知识点做成模型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学习者C:首先想到的是整合资源,把各种背景的人财物整合在一起,最终帮助去达成目标。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特别容易在行动上把“整合”和一个词语混淆,就是“接纳”。
1、概念说明
整合:整合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对方或自己各方面正面价值,不因对方或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对方或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厌恶或自卑等。
2、概念对比
3、举例识别。请各位听下面两个情况,判断一下下面案例哪个是整合,哪个是接纳?
例一:
接纳案例:另一半对待买车/房的态度和观点我很不认同,对自己说,两个人就是应该有不同想法,尝试听老公看看有啥不同。
整合案例:另一半对待买车/房的态度和观点我很不认同,我们彼此交换想法,并且基于大家的想法收集更多信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的关键是驱动不同!上一个驱动是现在就是最好,下一个驱动是能够成为更好。
例二:
接纳案例:在带孩子上对公公婆婆有点不满,对自己说:不要强求,我老公还是不错的,老公好就好了,任何事都不能100%的。
整合案例:在带孩子上对公公婆婆有点不满,邀请他们一起坐下来沟通,把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讲出来,并且聆听他们的想法,结果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他们的关键是目标不同,上一个目标是缓释现实状态下心理状态;下一个是让未来能够超越现状;
例三:
整合案例:通过沟通把几方零散的信息都衔接起来,做了几个行动选项,最后选择的方案还是原来一开始的想法。
他的关键是行动:有选择权。
【A2】
各位小伙伴,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搜索下,觉得你身边哪个小伙伴特别需要了解下这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能够在TA再遇到“熊孩子”乱发脾气时,想起“小朋友的理智脑还不能控制情绪脑”,从而让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个小朋友。
请在两周内把这个片段你学到的内容分享给他/她。
@学习者H:
我把这个片段的内容分享给了表姐,她孩子经常为别人说一个他做得不好的地方而生气,我表姐好好讲几句没用就开始骂他,结果就更严重。我把片段分享给她是为了让她理解外甥这样动不动生气,明知道不好也不能控制自己,是因为他的理智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大人要先控制好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他,告诉自己这是帮助他整合情绪的机会。
【结语】
我们刚才学习了当小朋友出现一些“熊孩子行为”是因为“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产生的,我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接下来的片段是引导小朋友如何去整合情绪的,当然适用范围不仅仅是小朋友,包括你身边的大朋友。那么你在身边有没有碰到过一些大朋友,也非常容易发脾气,经常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些人很多是小的时候没有完成情绪脑和理智脑的整合,到长大了情绪脑这部分发育不良。
当遇到身边人乱发脾气这样的具体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自己的心态改变,而且要有具体的办法帮助他/她整合。请看下一个片段。
孩子发脾气,我该怎么办?
有一次我女儿的玩具熊维尼找不到了,我跟她说:“你的小熊维尼找不到了吧,你昨天睡觉前不好好收拾自己的房间,这下麻烦了。”女儿说:“不是我!我记得放到箱子里了!现在找不到,你不能怪我。”她眼眶都红了,眼神里带着怒气,说话哆嗦。这时候我知道她发怒了,她的情绪上来了,可是我也知道,她学习的机会到了。
当然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有时并不容易,所以你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在我的影响下,女儿很喜欢看一部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它把人头脑中快乐、难过、害怕、厌恶和生气这5种基本情绪比喻成5个小人,这5个小人在人的头脑里打架,谁最厉害,人就表现出什么情绪。这个动画片我女儿至少看了5遍,所以她发脾气的时候,我让她用动画片中的小人来帮她描述情绪。我先试探着问她:“你生气了啊?”女儿立刻回答说:“是!”有时候如果她非常生气,会不理我。那我就在旁边等着,等她稍微平静一点儿再开始缓和气氛。我说:“那你现在脑子里是哪个小人呢?”这实际上是让她用动画片中的人物来描述她的情绪。她会说:“是‘努努’。”
怒怒就是动画片里那个管愤怒、生气的小人。我并不着急跟她争论,更不着急让她平息愤怒,而是接着问她:“她在你脑子里干吗呢?是在跳舞吗?”她会说:“嗯,她在使劲跳,使劲跳,所以我特别生气呀!”
“那其他4个小人去哪儿了?躲起来了吗?”
“对,她们躲起来了,不过怕怕没有全躲起来了,她还在外面。”
“哦,你也觉得有点儿害怕是吗?”
“嗯,有一点点。”
说到这里时,她已经平静很多了,因为当她用语言把自己脑中的情绪描述一遍之后,她意识到除了愤怒,自己还有点儿害怕,这种对自己情绪的观察和描述让她的大脑在情绪和理智之间快速切换,一方面使她更容易平静下来,另一方面也使她的理智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联结更紧密。你看,在第一步里面,我不断地问她问题,引导她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平静下来。当然,你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我只是借用了动画片中的人物而已。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想一想她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比如,接着上面的例子,我会问孩子:“那怒怒为什么会跳出来呢?是不是觉得爸爸错怪你了?”
这时候女儿就开始说出让她生气的那件事来。她说:“就是你,就是你错怪我了!”
我确认她的情绪:“哦,生气小人怒怒跑出来了。被人错怪就会让人生气,对不对?”
她说:“对!我明明记得昨天晚上收拾了!不是我的错。”
这时候我抓住机会,再次表示理解:“是的,你记忆力挺好的,肯定是收拾了,可能是妈妈重新整理了你的箱子。爸爸能理解,要是有人误会爸爸,爸爸的怒怒也会跳出来的。”然后我假装成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吓她,说:“你知道我的怒怒有多厉害吗?她跳出来的时候可吓人了!你猜它是什么颜色的?”
女儿说:”红色的!”这时候她已经被我逗得咯咯直笑了。我说:"对,我的怒怒也是红色的。”
女儿继续说:“都是你的错,你要说对不起。”
我说:“好,如果妈妈回家说是她收拾的,那就是爸爸的错,爸爸一定给你道歉,而且是笑着说。”我再次表示理解之后,孩子就更加平静了。
现在可以开始帮她反思整个发脾气的过程。我说:“那我问问你,如果玩具找到了,我们也知道不是你忘收拾的,我们俩之间的问题解决了吗?你会高兴吗?”
她说:“当然解决了。我会高兴的。”我说:“但是,如果你没有发脾气,而是好好跟爸爸说是别人收拾了你的玩具,爸爸也不会责怪你啊。爸爸一直都讲道理,对不对?”
女儿点了点头。
我说:“所以,生气也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对吧?看你的眼泪都出来了。”
我抓紧机会进一步帮她反思:“而且你对爸爸发火,爸爸也很难受。你能感受到爸爸的不高兴吗?”
我装出“难受”和“严肃”的表情,她看着我的脸点了点头。我知道,在她点头的时候,她已经在学习体会别人的感受了。
【学习目标】
学习者在遇到小伙伴发脾气的时候,可以用本篇内容提炼的方法,让他平静下来合理处理情绪。
【A1】(量表的设计和解释)( 2分钟 )
先请大家花一分钟做下手上的自测题,并统计下总分,半开就是对半的意思
序号 | 题目 | 从不 | 较少 | 对半 | 经常 | 总是 |
1 | 在碰到朋友(亲密不涉及利益)乱发脾气的时候,我会帮助他去分析他为什么会发脾气 | 1 | 2 | 3 | 4 | 5 |
2 | 在碰到朋友(亲密不涉及利益)乱发脾气的时候,我让他去看是什么情绪导致他发脾气 | 1 | 2 | 3 | 4 | 5 |
3 | 在碰到朋友(亲密不涉及利益)乱发脾气的时候,我帮助他去反思除了发脾气还可以怎做 | 1 | 2 | 3 | 4 | 5 |
这套自测的目的,是看我们在身边有朋友“理智脑无法控制情绪脑”的时候,帮助他整合大脑进行整合的能力。
如果你在12分以上,那么恭喜你,你在处理这类小伙伴上非常拿手,如果你在6分以下,那么恭喜你,今天你来对了!
【I- 互动】
各位,看完这则故事,大家说说文中的爸爸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啊,我们来总结下,看能不能提炼出一个HOW。
@学习者C:
女儿观察情绪、分析原因、剖析过程、表达自己感受;
@学习者D:
感受情绪、说明坏 情绪的坏处、情绪会传递的
@学习者E:
描述情绪、引导情绪、反思情绪
拆书家总结:
1、描述情绪(女儿观察情绪、感受情绪、描述情绪)
2、分析情绪(分析原因、剖析过程、引导情绪)
3、反思情绪(表达自己感受、说明坏 情绪的坏处、情绪会传递的、反思情绪)
【引导出清晰的HOW】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如何帮助他平静下来,能够即合理处理情绪又获得成长?
1.引导他描述情绪;(运用一些共识的绘本或者电影来有一些基本共识;基本情绪:快乐、难过、害怕、厌恶、生气等情绪)
2.引导他分析情绪;(情绪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
3.引导他反思情绪。(带他看到错误,学习成为更好的方法。)
【I-引伸解说】
通过文章中的故事,我们整理出了帮助发脾气的娃合理处理情绪,从而整合情绪获得成长的步骤,这个方法在成人中可不可以用呢?可以的,不仅是发脾气,而且是在其他情绪中都是可以使用的。因为成人如果在小时候情绪脑没有获得很好的整合,即使在生理上情绪脑已经发育成熟,依然会存在缺陷,所以这个方法在成人中依然有用。
{举例}
背景:
前几天,妈妈和爸爸一起干活,说爸爸这里没弄好、那里没弄好,爸爸就发脾气了,在那里生气的不行!
目标:
我希望爸爸不要生气,干活的目的是锻炼身体,为一点小事气坏身体、破坏家庭气氛不值得。
对话:
我:“老爸,你别生气了,我妈这人就这样,也整天唠叨我!”(建立安全对话氛围)
爸说:“我真气死了!这一辈子,就这样欺负我啊!”(夸大了)
我:“你是觉得很委屈吗?”
老爸说了很多,往事省略一万字,我们以前那么苦,心里多难过,你妈应该理解我
我:“你以前还说老妈是最理解你的人呢!你看你办企业那么多年都是老妈做你左右手,其他人都没法和你配合呢!”(用调皮的语气)
爸说:“我没说你妈不好,太不温柔了,我没有温暖感!”
我心里想:“老爸是不仅生气,还有一些委屈和失落!反思情绪就从这三点入手了。”
▲[描述情绪&分析情绪]
我:“老爸,老妈和你一起那么苦的日子都闯过来了,如果没有一点要强性格还真抗不住。(举了几个温柔的例子)你觉得他们和你一起过以前的日子会怎么样?”
爸:“可能过不下去了!”
我:“那老妈什么时候让你觉得比较开心。”
爸:“我不去多想,一起开开玩笑的时候。”
我:“那你自己状态多往那里靠呗。其实你发火她也很生气、很不开心的,越这样你就也越不开心。”
……
▲[反思情绪]
【A2】(设计有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故事设计]现在大家就是一位编剧,编写一段小故事,二三百字左右即可,是在未来某个场景中你会运用“情绪处理三步法”去进行一个沟通对话,设计出任务、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故事要包括我们HOW中的3步,请大家把故事概要写在“小剧本”上,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们请小伙伴来分享下剧本。
【分享提问&回应式反馈】
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疑问?不清楚的地方?去执行会遇到什么困难?请有想到的直接发言:
@学习者B:
我们一般在生活中没有办法做到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平静下来去描述他们的情绪,比如问他们,回答就是很对抗的说:没有!
提出的问题大家是不是有一样的困惑?
@学习者绝大多数:是的
【A3促动参与】
1、明确问题。通过重述并确认,让每位学习者都非常清楚接下来要聚焦讨论的问题。
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在日常使用时,我们经常在让他们平静描述情绪这里都做不到,对方会很对抗。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的本质(相互深入追问)。
小组内部讨论下 在日常使用时,我们经常在让他们平静描述情绪这里都做不到,对方会很对抗。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3、 明确问题的本质。
通过我们讨论,是不是 在日常使用时,我们经常在让他们平静描述情绪这里都做不到,对方会很对抗。的本质就是
当事人没有体察情绪的能力&创建安全的对话时空 。
因为我们今天时间有限,我们现场选一个觉得解决哪个问题对自己意义更大?
创建安全的对话时空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1) 创建安全的对话时空 这个问题今天接下来花5分钟来讨论,大家觉得讨论到什么程度就算满意了、可接受了;
讨论结果:愿意就某一件事坦诚的进行沟通
(2)接下来我们围绕刚才提出的 创建安全的对话时空 问题,以 愿意就某一件事坦诚的进行沟通为目标,小组进行讨论;
5、请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的成果:
@第一组:拥抱;借用一些物品(比如咖啡、水果等);认可情绪;转移情绪;把自己期望讲出来;诚恳的语气。
@第二组:时间的调整(不一定在生气时马上,可以第二天或其他);合理利用第三方;空间的调整(比如咖啡厅、甜品店等);肢体动作;成长类课程帮助其自我发现之后再对话。
A3解决方法总结:(问题提出者完成整理)
一、时间角度:
1.不一定需要在当下,急切的推进对方描述。可以给对方一点时间缓冲;
2. 隔一天,再找对方描述情绪;
3.等对方情绪缓和下来,再去沟通。
二、空间角度:
1.寻找两个人的单独空间,让对方描述自己的情绪;
2.寻找可以让对方放松的环境,如咖啡厅,清吧,喝茶等;
3.寻找第三方的人员,创造让对方充分放松,敞开内心的空间。
三、肢体方面:
1.给对方一个拥抱、拍拍肩、温暖的眼神;
2.自己做出理解等和对方同频的表情。
四、能力方面:
1.请对方参加一些自我成长类课程,提升其自我意识后再沟通,比如:拆书线下活动;
2.自己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认可情绪、转移情绪等),比如:参加拆书帮线上线下能力、阅读《非暴》《关键对话》等书籍。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的片段告诉我们人的情绪脑要在20岁以后才发育完成,所以有的小朋友在乱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这有可能是他情绪脑没有发育完成的影响,让我们用“觉察”“暂停”两步法控制自己的反应,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第二个片段我们学习了帮助情绪中的人合理处理情绪的三步法:描述情绪、分析情绪、反思情绪。这个方法不仅是对待小朋友有用,也可以对待成人中使用,还可以在处理自己情绪中使用。使用这个方法我并不是为了100%描述情绪正确、分析情绪有理、反思情绪成功,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调动理智脑参与大脑运作,帮助情绪脑冷静下来,从而处理自己的情绪。希望大家多多使用,让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和谐。
愿大家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