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当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批评别人时,能够用询问替代批评。
【自我介绍】
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今天带领大家拆书的糖果。当我说到糖果时,大家会想到什么味道呢?对,甜甜的。我有两个千金,一个叫甜甜,一个叫糖糖,所以我取名叫糖果,希望大家听到我的名字后心里有甜滋滋的感觉。我的职业是又做好人又做坏人的HR,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师。我喜欢学习,致力于做终身学习者,希望自己在拆书家升级打怪,成长的过程中,能促进大家共同学习。
【FAB图书介绍】
【F特征】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语言的魔力》。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NLP大师罗伯特·迪尔茨。罗伯特是NLP的殿堂级大师,也是NLP大学的创办人。他开发了多项教练技术,被公认是现今对NLP贡献最大的人。他是国内NLP大师李中莹、戴志强和张国维共同的老师。
【A优势】
大多数NLP类书籍都会强调通过改变感官元素来改变来自己的体验。这本书侧重于强调如何通过语言模式的改变,达到提升积极信念的结果。这本书出版二十多年以来,被证明是NLP所提供的最有力的有效说服力之一。
【B利益】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常常听到以下这些话:“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要想事业有所成就的话,那也只能放弃家庭”、“没有办法,只能这样”。这些话让我们内心充满疲倦和无力感。你是否知道,在你伤心失落的时候,改变语言模式就能改变心情。从如何与别人交谈到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从简单的句式转换到各种回应术模式的综合运用,本书一共介绍了14种语言回应方法。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快乐、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你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方法.....本书第二章有个片段介绍了一种帮批评家成为顾问的方法,能够帮我们从令人厌烦的批评家变成能启发思考的顾问。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这个片段来感受一下语言的魔力。
【分组】
今天我们一会儿会有讨论的环节,为了等会儿可以更好地讨论,在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分个组。等会儿我们就按现在的分组进行讨论。
《语言的魔力》第二章 框架与换框 P34-35
R【引导阅读】
下面就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完手中的片段,看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好,现在开始阅读:
“批评”常常让人想起那些在互动中最难应对的人,因为他们似乎总是注意负面的东西,倾向于给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找毛病。“批评家”强调问题和失败,常常被当做是“搅局者”。
在语言层面上,批评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爱用总结式判断来下定论。它们的表述方式,使人们只能表示赞同或反对。如果有人说,“那个想法不可能实现”,直接的回应方式只能要么说“我想你说得是对的”,要么说“不,你错了,那个想法可以实现”。这样,批评家经常导致两极化,如果谁不同意批评家的话,便无法协调,最终会有冲突。
当批评家不是批评一个梦想或计划(“你这个想法太愚蠢了”),而是在自我认同层面攻击他人时(“你太蠢了,这个都想不出来”),这个批评家就不只是“搅局者”,也是“杀手”。
然而,重要的是记住,批评像其他行为一样,也是有正面的意图。有效能的批评家会分析所建议的计划,以便找出哪里会出差错,应当避免什么。批评家可以考虑“如果问题发生会怎样”的思维方式,找出失误所在。
很多批评家的框架是不想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比如:“这是浪费时间”,背后的正面意图可能是渴望“明智而有效地使用既有资源”。要引发意图正面陈述,需要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如果(压力/花费/失败/浪费)是你不想要的,那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如果能够避免或去掉你不想要的,你会得到什么(或有何好处)?
一旦发现了批评所蕴涵的正面意图并用正面言词来陈述,批评就变为询问。当批评变成询问时,与用总结或判断来陈述时相比,可以选择的回应完全不同。比如说:批评家不是说“那太贵了”,而是问“我们准备怎样支付它?”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人可以列出计划的详细细节,而不是被迫反对批评家。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为什么”或“什么”式提问常常预示着其它判断,容易导致冲突或异议,而使用“如何”或“怎样”式提问则最为有用。
帮助批评家成为顾问
简而言之,为了帮别人成为“建设性”的批评家或者顾问,需要
(1)找出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
(2)确保正面陈述了正面意图架构;
(3)将批评变为询问,特别是“如何”式询问。
I【讲解片段】
我看到大家都已经阅读完片段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I重述原文,讲解引导的环节。
【What】
“为什么这个方案这么贵?”、“这个想法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为什么不能更现实一点儿?"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呢?你有没有对你身边的人说过这些话呢?通过片段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就算是批评,在它的背后也有正面的动机。一个项目在批评阶段的异议,是为了确定想法和计划是否可靠,是否确保能带来的正面利益或成果。作为一个关注结果的人,在批评一个方案时,他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差错,让我们知道接下来需要避免什么。当批评家提出如何达成正面成果的问题时,他就能从令人讨厌的批评家变成促动思考的顾问。
【Why】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批评家都有一个问题,他们除了喜欢用“负面”评判之外,还常常使用负面陈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用词往往是“不想要什么,而不是说想要什么”。批评总是带给我们不舒服的感觉,而且常常会带来冲突和隔阂。批评对方的计划或方案时(你这个方案太蠢了!),会让对方只能有同意或不同意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同意时,则会导致冲突的发生。当批评个人时,则会攻击到对方的自我认同(你太蠢了!),会严重破坏双方的关系,更没法达到批评者想得到的效果。
【不这么做的坏处】
在遇到异议时,人们一般的做法会直接提出批评,接受方听到批评后容易产生防御和抵触,结果经常是不但没有理解批评者的意图,还对刚才听到的批评耿耿于怀。不采用用询问代替批评的做法,不但达不到预先想要的结果,还常常会搞得双方的心情都很气愤。
【How】
那么,如何变批评家为顾问呢?在想要批评别人之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两个问题,然后再把批评变成询问。
第一步:思考“我批评的正面动机是什么呢?”
第二步:思考 如何正面表达“我想要什么?”
第三步:将批评变成询问。把“是什么”或“为什么”的陈述改成“如何/怎样”提问。
下面我来举个例子……
【举个例子】
上周三晚饭后,孩子提出要去楼下玩,想起白天老师公布的期末模拟测试成绩和下个月的钢琴考级,我就说:“我看今天老师公布的数据,你的成绩也不太理想。都要期末考试了,还一天到晚想着玩!”孩子听完后,气呼呼地抱起自己的玩偶,拿上钥匙,开门独自下楼去了。那时候我既担心她安全,又不想马上就妥协,就在家里干着急。后来,虽然孩子很快就回来了,但是回来后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让我进去,结果是当天的作业也没有完成。
如果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三个步骤,我当时可以这么来做,通过思考,知道自己批评背后的正面动机是希望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然后问:“宝贝,妈妈想知道,你觉得怎么样的安排,能够确保你可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呢?”
通过这样的询问可以让对方思考她的安排有哪些需要调整的,而不会像上次那样气呼呼地离家出走了。
【Where】
本书提到的三步法,既能用于批评别人的场景,也可以用于自我批评的场景 。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A1是描述自己过去相关经验的环节。
接下来,我们先进行A1,请大家回想一下,你自己最近一次是怎样批评别人的呢?请认真听下面的话,哪句话让你比较熟悉……太磨蹭了、懒癌患者、太贵了,浪费时间,害怕失败,不切实际,太费力,愚蠢……
哪句话让你感觉熟悉,哪句是你近期经历过的呢?请写下这句话。
然后,你最近一次有这样批评别人是什么时候,是什么事情?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思考,想好的可以和组里的伙伴分享一下。一会儿,我会请一位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1:昨天带孩子在天街吃肯德基时,孩子拿着风车在玩,一没有注意,孩子的眼角被风车划伤了,当时我很着急,不知道为什么着急反而变成了一种责备,我就说:“你怎么又把自己弄伤了!你看看你这个,总是弄伤到时候留下疤怎么办?你怎么回事?”说完后,小孩子就愣住了。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刚才我们回想到了自己最近一次批评别人的经历。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A1+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回到过去,对自己刚才做得不够好的案例进行反思和加工,想一想,如果回到刚才想到的案例,你可以怎样应用今天学的方法去回应呢?
思考你当时批评的动机是什么?怎样正向表达?你会怎么把批评变成面向结果的询问呢?下面就请大家先想1分钟,然后把你规划的应用在自己的小组里进行分享。接下来,我将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1:我刚才也思考了下,我的正面动机肯定不是责备她,我是希望她以后可以小心点。做任何事情时,不要伤害到自己,妈妈会很心疼。如果这样的话,我会这样问:“宝贝,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更安全地在外面玩呢?”
学习者2:早上看到一个孩子想吃零食被妈妈拒绝,我说:“长得这么可爱,都给他买。妈妈要是不给买的话,阿姨给你买。”听起来有点像批评她妈妈,而且,我本来认为她妈妈不应该当众批评孩子。如果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把批评改成询问的话,我会说:“孩子还很小,如果有限额的话,要不今天在给他买一个,过一会儿或者下午再给他吃,是不是可以呢?”
【结束语】
非常好!感谢上好佳的分享!经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有没有发现,使用“三步法”可以让我们从批评家变成顾问,带给自己和他人不一样的感受。期待大家在生活中继续使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方法,真正做到拆为己用。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有疑问的,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