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在完成本次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可以改进表达方式,运用缺口理论的4个步骤,在演讲、培训、日常沟通中将观点表达的更有趣更吸引人。
A1
测试题
1.比起严密的逻辑性,我更在于内容是否有趣123456
2.我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说123456
3.如果不知道我说的是否吸引人,我就很难说下去123456
4.我对不知道的事情充满好奇123456
5.我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123456
在我们正是开始之前,先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拆页上有5道题目,分别对应自己的情况给出1到6的分数,分数从低到高对应的是极不符合到特别符合,最后算一下总分,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
学习者最高:25分
学习者最低:14分
测试题答案
得分高于20,你可能是个感性的人,更注重当下的感觉。得分低于12,你可能偏于理性,脑子里自成逻辑,很难被外物所影响。得分再两者之间,你可能是比较均衡的人,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图书介绍
场景:不管你是理性的思维,还是感性思维,可能到了特定的场合,比如演讲、培训、公开表达意见的时候,都会调整的更偏向条理性、逻辑性。如果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缓解工作中的焦虑,我可能会分为六点,一是什么,二是什么……”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往下说。
影响:这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太过模式化,不够生动,人的注意力会分散在大段的叙述中,对方压根记不住那么多。
提问: 那么我们如何表达才能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容易抓住听众的好奇心呢?让他们对我们所说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呢?
解决:我们要对自己所说的有更高的要求,不只是讲好、讲清楚,还要讲的有意思,有吸引力。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让创意更有黏性》中提供了6条让创意更抵人心的途径,告诉我们如何表达能让听众注意到我们的想法,更愿意去了解我们的观点,从而提升沟通效果。
下面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读一下拆页。
R
199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斯坦针对“情境兴趣”提出了最为全面的解释,结果却十分简单。洛温斯坦认为,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
洛温斯坦提出,有缺口就会有痛苦。我们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时候,就会像身上痒痒的,总想伸手去挠。要解除这种痛苦,就得填满知识缺口。即使看烂片的过程相当折磨,我们还是会很耐心地看完,就是因为不知道解决实在太痛苦了。
有关兴趣的“缺口理论”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情景可以激发狂热的兴趣:因为这些情景很自然会产生知识缺口。以电影为例,麦基的说法跟洛温斯坦很像,麦基说:“故事是靠提出问题和打开情景起作用。”电影让我们想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推理小说让我们想问:是谁干的?体育赛事让我们想问:哪队会赢?填字游戏让我们想问:形容不辨是非、不问情由的六字俗语是什么?神奇宝贝收藏卡片让孩子想问:我还缺哪几张没收齐?
互动问题:拆页中所指的“缺口理论”是什么呢?
学习者: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好奇心就会产生。
什么意思呢?当你觉得你脚下的路已经到尽头,前方就是悬崖,你不会想知道还有什么。但是当眼前的迷雾飘散的时候,突然发现前方还有陆地,跟你隔了短短的一段距离,越过去就行了,你想不想知道对面有什么?(画图)
作者提出“缺口理论”是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有个电影叫《赛末点》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一个情节是一个渣男杀了一个的老太太,抢了老太太的珠宝,又杀死了他的情人。让人感觉他的情人是因为撞见了抢劫犯被误杀的。最后他把珠宝都丢到河里,毁灭证据,碰巧一枚戒指碰到栏杆弹回来了。这时候你想到什么?他会因为这个戒指被抓到。但是呢,这个戒指就弹回来了,被一个抢劫惯犯捡到了,这个人碰巧又去案发现场作案被警察抓住了,一看有案底有证据,直接就结案了。渣男呢,从此逍遥法外。
这个情节为什么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因为出乎预料。当我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突然有人告诉我们戒指会弹回来,这就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因为这个东西反常识。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凭什么?结果呢?我们在表达我们观点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能引发对方的好奇,对方会更愿意知道你接下来要讲什么。这比一味重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有用的多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对方好奇对面有什么,让他们想知道戒指飞去哪里。
但是日常生活不是电影,很难做到那么有戏剧性,我们需要运用“缺口理论”,把对方的好奇心引到我们下面要说的内容上,具体要怎么做呢?
步骤:
1制造反差。我们需要像电影情节一样,有一个出乎预料的反差,引发观众的好奇。而反差是通过对比产生的,有对比就说明前后是不一样的。具体怎么做呢?不忙说你的观点,先把你要谈的某一领域的一般做法,也就是你觉得不那么管用的情况列举2、3个,再说一个相反的结果,前后就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会让对方意识到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自己的知识有缺口,就会对此产生疑问。就像电影里我们看到飞出去的戒指,会想坏人会因此被找到,实际是被别人捡到了,坏人并没有被找到,这就与我们想象形成了反差。
2对缺口进行猜测。这个猜测就是一般都能联想到的。可以问“是不是不够全面/深入/认真?”
3对猜测的否定。推翻猜测,进一步引发好奇。
4谜底揭晓。提出你的观点,说出你的方法,要能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的重点有两个,1是用问题推动,2是保持神秘感,最后才揭晓谜底。
这样听可能还是有点抽象,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学习拆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感觉对自己帮助很大,很想推荐给周围的朋友。我就跟我同事说拆书法符合成人学习五大公理,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然后他说慢点慢点,你们这是邪教吧?可见这种上来就解释,列举很多内容的形式效果并不好,如果用今天的方法我会这么推荐拆书法:
1我去年参加很多活动,发现现在的人读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读完记不住,过了一段时间就只记住那么两条了。哪怕读的时候划线,记笔记,画思维导图,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看,还是只记住那么两条。(对应步骤1,举不那么管用的例子,划线笔记思维导图,一般情况会觉得经过这几个步骤记忆会深刻一些,我说的是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是还是记不住。)
2是运用方面出了问题吗?没有掌握方法吗?(对应步骤2提出猜测)
3想想应该不是,毕竟现在思维导图之类的课程也很多,讲的很详细,没道理掌握不了。(对应步骤3推翻猜测,不是掌握问题)
4通过对拆书法的学习,我发现传统的读书方法,读完留存率很低,是因为缺乏练习。拆书法通过现场演练的方式,使知识更容易内化为我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知识的留存率。(对应步骤4提出我的观点)
异议:这个方法叙事结构上的改变,并不是说只有好奇心就够了,后面whathow还得接着说,不提方法是在忽悠。很多爆款文章都这样,前一段有一个特别火的文章——“北京有1000w人在假装生活”话题是吸足了眼球,so what?没了,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东西,后来被喷的很惨。
我们的方法讲述已经结束了,下面是现场演练的部分,我们将在分好的小组里进行一个小练习,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场景,和组里的小伙伴谈论一下运用今天的方法如何解决场景内发生的问题,把结论记录下来一会儿和大家分享一下。
场景一:
小明加入宇宙中心分舵之后学会了FAB图书介绍法,FAB介绍法先是说明这本书的特点(F),让人对书的作者、内容、整体框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介绍这本书的优势(A),也就是这本书和同类书籍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最后是阅读这本书能带来什么好处(B),可以帮读者突破什么障碍、收获什么价值之类的能引发读者兴趣的点。为什么要推荐FAB呢,一是因为更有针对性,他的特点优势都是筛选过的,不像一般的图书介绍那样,推荐人评语就有好几篇,好的千篇一律,很难筛选出有用信息。二是FAB的侧重点在于对读者有什么用,就算作者名头再大,如果和读者切实想解决的问题不一致,也不是读者想要的……
小明按这个思路把FAB图书介绍法推荐给他的同学小刚,小刚表示没记住,他只会在写文章的时候提两句图书,不想搞那么复杂。小明如何说才能让小刚对FAB图书介绍法产生兴趣,更像知道小明说的呢?
场景二:
杰克在一本书上看到“重要紧急”四象限,觉得很有用,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书里写的太枯燥了。书里说:“人们通常会罗列一天所有的事项,列一个清单,再从清单上头第一项做起,未有完成之后才进行下面的工作。这样通常会太过聚焦于急迫的事情,只要看到需要立刻处理的事情,会让我们陷在琐碎里,每天总有完不成的任务,效率并没有提高。我们什么时候处理那些虽然重要但不急迫的事?什么时候处理那些策略性的,需要长期考虑的事情。……”
杰克觉得很有道理,他想把这个方法告诉肉丝,但是担心肉丝听不进去,他想用一种更好的方式,你能帮帮他吗?
学习者分享:(场景2)
杰克:肉丝,我看你最近老加班,是不是最近工作不顺利,好多问题处理不过来啊?
肉丝:是啊,好多自己的事情都没时间做。
杰克:你有没有想过改善这种情况啊?
肉丝:我有尝试用列清单的方式,但是没效果。
杰克:其实我以前跟你一样,也尝过过很多提高效率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列清单,本来以为列清单能解决问题,但是效果不佳,以前没完成的事还是完成不了。(步骤一制造反差,本以为列清单会奏效结果没效果)后来我发生了改变,因为我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你猜这个方法是什么?(步骤二猜测)
肉丝:是最近比较火的思维导图吗?
杰克:思维导图是由一个问题延伸出几个分支,有利于建立思维框架,扩展思虑,但是并不太适合于日常工作的效率提升。(步骤三否定猜测)我有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重要紧急四象限法。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分门别类的填在这四项里,然后就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哪些是有限做的,哪些是该延后,哪些该放弃。(步骤四揭晓谜底,重要紧急四象限法更有效)有一个手机app很适合这种方法,还有时间提醒功能,我一会推荐给你。你以后效率会提高的,再也不用担心事情做不完了。
肉丝:太好了。
A2
留个作业,在今天拆书结束后的一周内,跟身边的同事、亲人、朋友推荐一个你觉得不错的东西,在推荐的时候用上今天学到的好奇心缺口理论的方法,可以把自己的推荐过程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
(背景)同事喜欢喝咖啡,又觉得自己磨麻烦,我想给她推荐一台家用胶囊咖啡机,我是这样推荐的:
我也很喜欢喝咖啡,以前差不多要一天喝两杯。咱们公司搬到这之后我也经常去楼下咖啡厅买咖啡,本来以为同一个牌子的连锁店味道应该差不多,但是不是,我喝了几次都觉得和以前那家店差好多。(步骤1)
我还想会不会是我太念旧了,心理作用,其实是一样的?(步骤2)但是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去,她也觉得不好喝。(步骤3)我就买个胶囊咖啡机,咖啡都是品质很高的,而且咖啡机自己会根据咖啡种类调节适合的冲泡温度,每一杯水平都很稳定。(步骤4)你不如买个咖啡机,省了磨咖啡豆的麻烦,还比出去买咖啡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