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三下英子所著,书中主要是告诉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思考的焦点将是“我需不需要”和“现在需不需要”,并通过这种思考训练逐渐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最终令生活环境和内心环境都焕然一新。
P104: 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答案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东西呢!”尽管如此,这种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是吗?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生活中我们常常读名著读热门榜书,其实有时是读不懂学不会,书合上后什么也不知道,就只记曾经得读过。那问为什么还读呀?因为他是名著他是热门书,好像名著就是有价值,读名著就是文化人,所以值得我们去读;或者10年前我们在某商场买了件很昂贵的衣服,没穿几次,现在因为款式过时已经不会再穿了,在衣柜里挂着呢,问为什么不处理掉或转赠他人,因为他是我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舍不得;又或者是我花了几个月制定了我的十年目标规划,在进行了2到3年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目标已经不是我最想得到的,可想想那是我花了几个月并且请教了专门目标制定专家写下的,所以我一直还挣扎地执行着。这些都是我们把书、衣服、目标规划变成了主角。断舍离的主角是我自己,时间轴是现在:书里的知识是不是为我所用,衣服是不是能让我穿上他更漂亮,目标的是不是让我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上周我的孩子同学过生日,准备生日礼物,我们当时想到了家里原来有的一套杯具,感觉杯子的寓意挺好的“一辈子的好朋友”然后我就到家里贮藏间里去找。打开贮藏间才发现里面的东西堆积如山,比如孩子已经不适合完的玩具堆在柜子门
A21、7月2日、3日把贮藏间的东西以适合我现在使用,为我所需为标准整理归类,哪些是丢掉的,哪些是可以转赠朋友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微信集市转卖的;
2、无用的东西当时丢掉
3、7月3日将需要微信集市转卖的物品拍照发集市转卖(比如游泳池、包包等);
4、可以转送的东西7月12号前转送(比如小龄段的玩具给孩子弟弟玩、过时质量好的衣物捐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