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是拆书帮的警察蜀黍李季,抓坏人要使用暴力,但是生活中的言语则需要对暴力说“NO”,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本《非暴力沟通》。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分下组。现场2人为一个小组。
【F】:《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他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在本书中推崇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A】:与其他沟通类书籍相比,《非暴力沟通》不讲求高效,更不功利地以控制他人为目的。它更加强调让爱融入生活,用尊重、理解、欣赏和感激主导生活。可以说,你学到的不只是沟通方法,还有融化你我的爱的语言。
【B】: 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跟上司、同事、伴侣、孩子融洽的沟通,或者说经常因沟通不畅产生焦虑,读了这本书会让你通过关注双方的内在感受和需要,减少悲哀、愤怒等负面情绪。学会非暴力沟通,能超越我们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我们固有的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模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本次带来的拆页,教会我们在倾听他人时只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反馈,就能准确地理解对方说话的重点,以及他要表达的感受和需求。接下来我们看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P90-P91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 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 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1. “你说的是什么事?”
2. “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 “你希望我怎么做?”
第二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像心里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虽然,这并不是必要的——有时,我们的语气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但我还是建议主动表达感受和需要,特别是情绪很激烈的时候。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简单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的,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得具体些。
好,大部分小伙伴都看完了,没看完也不要紧,我来讲解一下。
【WHAT】这个拆页讲的是如何给他人反馈的技巧,在倾听他人的时候正确的使用疑问句,帮助我们做到更好的倾听。通过反馈,我们可以达到沟通的两个目的:
1、通过反馈,让对方了解我们是否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就可以进一步纠正我们。
2、通过反馈,让对方进一步自我检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让他们正确看待沟通中的问题实质。
【细化行动步骤】具体如何操作呢?针对三种需要,可以有以下三种问法:
(1)观察他人的具体行为:“我发现……”、“当你……”
原文中在观察这方面的运用,我们听到“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与“你说的是什么事?”这两种提问给你的感受是不是很不一样?第一个问题是对事件进行客观而具体的描述,然后寻求对方的确认;而第二种提问,则是比较空泛并不带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显而易见,人们更乐意回应第一种问题。
(2)猜测他人感受和需要:“你感到……吗?是因为你需要……吗?”
原文的例子:“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与“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有什么区别? 很明显,前者更贴近谈话者的心声,更让人觉得亲近,后者听起来像医生在问诊,冷冰冰的,如果我们的沟通环境没有营造好,比如孩子做错事了,我们问他你现在感觉如何?他是否会觉得我们是在准备批评他?
(3)引出他人的请求:“所以,你想……”
当我们清楚了对方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说出对方的请求。原文的例子“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和“你希望我怎么做?”,前者更要求我们关切地尝试去猜测对方的具体请求,因为这是基于理解对方感受和需要而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让对方感觉我们理解了他,他会更愿意信任我们;同时我们自身也能通过这样的询问感觉自己被需要,而不会感觉像是对方在命令自己。
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能很准确的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反馈,引导对方进一步纠正我们,也让双方进一步互相理解。以上三个方法可以是看情况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建立安全的沟通环境时联合起来使用。
举个我前几天的例子:我买了肯德基炸鸡回家给我老婆当宵夜(纯粹只是因为之前的优惠券快过期了,就顺路买了回家),她看到后开心的不得了,我说:“我发现你看到我打包宵夜回来后(观察),感觉特别高兴(感受)?是因为你需要别人体贴你和关心你,对吗(需要)?”她表示认同后,我读出了她的请求:“所以,你想我能向今天晚上这样经常主动关心你,对吗?”
如果换了以前,我可能会说:“看你高兴的,别吃太多啊小心胖死你~”可能她吃鸡的心情就没了一半了。我也把天给聊死了。
【A3】促动参与
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在倾听时正确使用反馈的技巧,现在我给出一个场景,请大家小组内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在给定的场景中,设计两段对话,稍后我们邀请上来一组进行现场演练:
4年级的小明放学跟着同学在外面玩,因为赶不上班车到了晚上8点钟才回到家,爸爸妈妈已经满街找了他几个小时了,小明觉得自己又不是故意晚回的所以一点认错的态度都没有,爸爸妈妈生气极了,小明却说了句:“不就是晚回了一些吗?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就自己回房间了。
好,下面我们每个小组的两个人进行演练,一起讨论设计一段对话,扮演小明和妈妈/爸爸。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反馈技巧,感受谈话者的心情和沟通的氛围有什么不同?大家有5分钟的时间来设计对话。等会我会邀请一位小明和妈妈上来角色扮演,大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我的指令清晰吗?好,如果清楚那么请开始设计对话吧。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A(小明):我只是晚回家几个小时,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学习者B(妈妈):妈妈刚刚确实很着急,我们差点就报警了,但是刚刚听你说的,我感受到你是挺委屈的,而且挺生气的,是这样吗?
小明:是的
妈妈: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和委屈呢?能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呢?
小明:因为平时我一放学都是直接回家的,今天我放学同学邀请我去他家玩,然后玩了久一点就忘记回来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妈妈:原来你是去同学家玩了,我也听到了,你是平常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去同学家玩,看来你也是挺喜欢去同学家玩的,你是想要偶尔去同学家玩一次,可以放松一下,对吗?
小明:是的。
妈妈:你的要求也是很合理的,偶尔去一次我们完全应该支持你。但是我们刚才真的是很着急,如果下次再有这种情况,你去同学家玩,又可以让爸爸妈妈知道你的行踪,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呢?
小明:那下次我就在同学家就先打个电话回来吧。
妈妈:嗯,这是一个好办法。那如果你不在同学家,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爸爸妈妈及时找到你呢?
小明:那我就找同学借手机吧。
妈妈:嗯,那如果同学都没有手机,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没有?要不给你买个电话手表?
小明:可以啊。
妈妈:上面三个办法,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
小明:最喜欢买电话手表~
妈妈:好的,那回头让爸爸给你订一个,你能答应我们,以后如果晚回家了一定要打电话回来吗?
小明:嗯,我会的。
【拆书家点评与总结】:两位的对话设计得很棒!妈妈这边一开始通过反馈小明的情绪,理解了对方的感受:委屈、生气,然后通过对小明述说经过的再次反馈,提到了小明的需要是得到放松。他的请求是偶尔可以去同学家玩一次,并且得到父母的支持。完美的应用了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技能点的三个方面,并且在通过反馈让小明冷静下来后,对我们的主题进行了超越,跟小明探讨了集中解决方案,并让小明自己选择了一种,最后完美地解决了这次的晚归问题。大家掌声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