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学拆书的成长鲍,很高兴又能跟大家一起进行拆书学习。
【F】 今天我带拆的片段摘自一段视频课程,名字叫做《非暴力沟通十五讲》,主讲老师是董国臣,他是在国内做非暴力沟通培训的。《十五讲》是他开发的线上课程,主要讲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要素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A】 董国臣老师有多年专职培训的经验,从13年开始专注于非暴力沟通的培训,在大陆以及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都有开过课,他提倡人们用友善的语言去表达爱和理解,化解人际冲突;还开创了非暴力沟通在中国企业、司法、教育领域的落地实践,像顺丰速运、中国微软、香港大学等机构客户都可为其作见证。【B1图书给学习者带来的益处】 所以,如果你同样想学会爱和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那么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一定可以帮你实现;如果你想突破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那么学习非暴力沟通,也已足够认识自己,从而成长个人心智,不再受问题的困扰。【B2拆页的知识点给学习者带来的益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基于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当中的需要这个要素延伸出来的一个技能,讲的是,如何通过觉察自己的需要做选择,让你摆脱选择困难症。 下面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拆页片段,看完的请抬头用眼神示意我一下。
非暴力沟通,是基于需要的意识,也就是说,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讲一个例子,把如何做选择的模型跟大家讲一下:
有一天我去深圳开课,来了一个学员,他上完课的时候就跟我说:“老师,你来上课的档期不多,能够听到你这两节课,非常不容易,我期待了好久。我现在有一个情况,就是我家儿子今天要去医院做检查,我老公一直希望我陪儿子去,而我今天要来上课。所以到底是留下来学习,还是陪儿子去医院?这件事情让我很纠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留下来学习,我跟老公的关系会继续不好,而且会错过儿子检查的时间。如果我去医院那接下来的课我真的上不了了。我等了好几个月才把你等来的……”
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认为,每一个行为其实都是一个冰山。那我们就打通她每一个冰山。
首先看留下来学习的行为,我跟她对话,“你能告诉我,如果留下来学习,对你而言特别重要的是什么吗?”
她说:“当然是学习和成长了。我来上这门课,就是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如何跟老公相处建立好的夫妻关系。”
我说:“好的,学习和成长。我想陪儿子去医院对你而言也同样重要吧?”
她说:“是的,首先这是对儿子的爱,因为儿子的腿受伤了,复查的日期是今天,今天不去还要另外找时间;另外就是我老公今天出差了,如果我今天不去,老公肯定会埋怨我,我跟老公之间其实已经产生了很多矛盾,我特别希望得到他的理解,特别看重家庭的和谐。”
所以我们看出她很看重爱、理解与和谐这几个需要。
打通了两个冰山之后,我在现场用了个小小的技巧,让她把A行为和B行为后面的两个需要放在左手和右手,同时放在胸口去体会。
最后她体会到了说:“对我而言,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去满足爱、理解与和谐。”
这时候我继续跟她交流:“如果很看重B的需要同时选择了B陪儿子去医院,那满足成长和学习的A需要,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式?下午来学习,是满足这个需要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下午不学习,成长和学习的需要是不是真的没法满足了呢?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来满足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呢?”
当我这么说完,她从执著中看到,满足学习成长的需要其实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方式的,她就安心地去陪儿子了。
----摘自董国臣的视频课程《非暴力沟通十五讲》
我见许多小伙伴已经看完了,好,我们一起来理解下这段拆页的内容。
拆页开头有一句很重要的提示,就是“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
【在X的场景下用Y的方法达到Z的效果】
拆页中讲述的如何做选择的案例,也是基于这个需要的意识。我们用一句话总结对这段拆页的理解,那就是,当我们纠结不知该如何做选择的时候,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需要并且对需要的重要性进行判断从而做出选择,以此达到选择后不纠结的理想状态。
【把行动建议加工为具体步骤】
那么,觉察需要并对需要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具体该怎么做呢?
我们从拆页中提炼出以下三个步骤,觉察、判断和补刀:
第一步,觉察行为背后的需要是什么,问自己:“如果做了A,能满足我的哪个需要?如果做了B,又能满足我的哪个需要?”
第二步,对需要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拆页中给出的做法是,把两个需要分别放在左右手,同时放到胸口用心体会,一边问自己:“对目前的我而言,哪个需要更加重要呢?”(感觉有点傻,但这是走心的步骤,值得一试,要追随心声)
如果感觉实在太傻了,我们就换一种方式,在纸上写下A和B两个需要,然后从1到5分对两个需要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分数越高,重要性越高,根据分数高低进行选择,你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步,补刀!选择了相对而言更重要的那个需要后,再问自己:“如果要满足另外一个需要,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
最后一问很关键,这是为了破除自己的执著,打破只有这个行为才能满足这个需要的执着。当想到另一个需要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和实现,就可以安心地做手头的事情,从而避免出现做着手头的事还想着另一件事两个需要都没有好好得到满足的双输的情况。
如果运用这三个步骤,平时生活中做选择就不会太纠结了,比如:
就前几天一个晚上,我抽出时间打算再好好完善下今天要跟大家一起拆书学习的内容。
突然有个老同学打电话过来,说我们初中同班的同学开了一家烧烤店,一起过去撸个串聊聊天,捧个场呗。这时候我犯难了,到底是选A,继续准备拆书,还是选B,跟同学去撸串享受夜生活呢?
让我们用非暴力沟通,基于需要的意识去打通行为的冰山,透过行为看需要。
我当时就想,如果选A,准备拆书,对我而言,是为了满足自己哪个需要呢?----我想了下,喔,是成长和挑战吧,以及承诺(对,我在会员群里承诺了这天要带着大家一起拆书学习的)
如果选B,出去撸串聊天,又能满足我的哪个需要呢?----陪伴、玩乐。
所以,我更加看重成长挑战与承诺呢?还是陪伴与玩乐?
当时就觉得成长挑战以及承诺更加重要,所以还是继续在家里准备拆书吧。
于是拒绝了朋友撸串的邀请,说我名了自己还要准备活动的情况,下次吧。
可我拒绝出去撸串,心里还是不踏实,觉得会伤害到朋友,有没有其他方式来满足陪伴和玩乐的需要呢?嗯,有了,改天再约他去同学店里吃烧烤吧,已经跟他说了下次,没问题;如此考虑完,我就可以安心地准备拆书,不会为拒绝朋友的邀请而耿耿于怀了。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A3之场景设计】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演练。请根据我的提示,设想一下,时间是在你快毕业那会儿,学校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完了,正忙着找工作。这时候你收到一份录用通知,是一个去异地工作的机会,觉得这份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符,能力也够胜任,还算匹配,只是,要去异地工作,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如果要在自己城市找一份同样的工作,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待遇就不如那个城市了。所以问题了来了,当时的你面临两个选择,A去异地工作,B毕业后回到自己城市工作。
【A3之小组讨论】请大家尝试用非暴力沟通、基于需要的意识的三个步骤觉察、判断、补刀对此做出选择。你会选去异地工作还是回到自己城市工作呢?请以两个人为一组,一个讲述自己的选择和思考过程,另一个听;然后互换角色一个倾听一个讲述。演练时间总共为3分钟,现在开始。
好,时间到。大家探讨得如何?刚刚大家探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大城市工作呢还是留在自己的城市平淡安逸,与近些年热议的一个话题逃离北上广很接近啊,有人说,国内一线城市明明有四个,北上广深,为什么大家都喊逃离北上广,而不是逃离北上广深,严重怀疑这是不是深圳引进人才的一种策略啊?哈哈~~那我们先按下这个阴谋论不表,继续探讨我们刚刚设计的这个场景中的话题。(调节下气氛)
【A3之角色扮演】下面是大家的时间,有没有哪个小伙伴愿意分享下,刚刚进行角色代入时,用非暴力沟通做出的选择是去异地工作呢还是回到自己城市?以及选择时的思考过程又是如何呢?哪个小伙伴先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1、行深:她大四,刚答辩结束,即将毕业,设计的场景与其面临的问题很契合,于是率先分享自己的选择。她说这是家人陪伴的需要和自己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她觉得个人发展更加重要,所以会选择去异地工作;至于家人陪伴的需要,会选择其他方式来满足,比如每周多打几个电话,固定好几个月回一次家,平时自己不在的时候拜托邻居多照顾一下;
2、凡间的天使:当年毕业的时候她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究竟是去外地工作闯一闯,还是留在当地工作。她说作为当年没有出去见过世界的她,觉得个人成长更加重要,觉得自己需要更好的成长来满足对家人的爱和陪伴,给到他们需要的支持,先成长自己再陪伴他们,是满足陪伴的另一种更好的方式,也能给到大人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