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安珂,目前从事IT的需求分析,兼内训讲师,同时是一位提升个人拆书能力的未来三级拆书家。
【场景法介绍】
今天给大家拆解的片段来自《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它涵盖了“职业规划”、“思维”、“沟通”等自我提升的几个角度,是一本经典的职场进阶指南书。
【事件】
无论是我们跳槽找工作,投资谈合作,谈爱找对象,还是孩子的升学问题,我们都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从中筛选并找到合适的信息资源。
【提问】
面对这些需要获取有效信息的场景,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影响】
恩,有些人会上网搜,网上搜索确实很方便,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搜索能力,就如大海捞针,而且信息质量不高,碰到假消息就会造成精力金钱的损失。
【解决】
那有没有更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途径呢?对,相信有些小伙伴想到了,人脉!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多借助自己的人际关系,《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用整整一章介绍了沟通交往的思路及方法来帮助大家搭建人际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片段就是如何利用“弱联系”来增加信息渠道,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请停止无效努力》
是的,当你谈人生、谈理想、吐槽生活的时候,朋友就够了。
但是,当考虑找人合作、了解信息的时候,“弱联系”其实是最佳选择。
著名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曾经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职场人士,看他们从什么样的渠道找到工作。
他找了282个人,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100人做面对面访问。他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的不到一半,而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系大都是“弱联系”,也就是说,人们靠自己的朋友介绍通常找不到工作,反而是一面之缘的人找到了。
事实上,熟悉的朋友跟你处于同一个圈子,了解的信息往往跟你差不多,有多少事情是你不清楚而只有他们知道的呢?
反而是那些“泛泛之交”,他们的圈子跟你不同,才能够了解到你不清楚的信息。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可观察动作/具体内容/完成程度】
希望大家学习完这个片段之后,能够运用“梳理好友-找到高质量弱联系人-每月联系-标签管理”四个步骤来主动拓展自己的“弱联系”,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渠道。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几百年前大洋彼岸的诗人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即便是网络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也需要维系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普通人的人际网中最核心最亲密的可能就十个人左右,根据亲密疏远的程度,再往外层就是我们常说的“泛泛之交”了。
【类似概念】
“泛泛之交”就是很一般很平常,交情不深的人,我们说到“泛泛之交”脑中的印象似乎都是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的人。
【类似概念的例子】
比方我们要做一项重大的决策如选工作、找对象,我们更有可能找到自己最要好最亲密的人请他们帮忙和支持,不大可能想到“泛泛之交”请求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因为交往的少,所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
【概念提出】
但是,这本书的这个片段提到,根据社会学家调查研究,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并非来源于你经常保持联系的那个圈子。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和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想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那些联系并不多的“弱联系”的人才更有可能提供。
【概念讲解】
什么是“弱联系”呢,从字面上理解,弱联系就是联系的比较少的人,无论见面还是线上联系一年可能都只有几次。
【概念难点】
“弱联系”和前面讲的“泛泛之交”还是有区别的,“弱联系”包含的范围更广
联系的少有多种情况,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情感上的距离造成的,因为认识不久,只见过一两次面,你和他的交情不深,这是“泛泛之交”;还那有一种是因为空间距离造成的,我们那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因为联系的少而成为“弱联系”,但是我们的感情还在。
用一张图帮助大家理解:
所以弱联系的判断依据不是交情深浅,而是联系的频次。联系的越少,信息相同的可能性就越小。
那“弱联系”为什么能发挥关键作用呢?
第一个原因是差异化。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拥有很多相同的属性以及信息资源,当我们想拓展信息时,圈外的人自带不同的行业、领域或者学科背景,也就是带来差异化信息;
第二个原因就是基于概率。由于精力的分配,我们每个人拥有弱联系人的数量会比强联系人的数量多很多,古典老师曾经说过,“不要说你没人脉,每个人都有20万个你能找到的人。”其实表达的就是“弱联系的这个群体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举出案例】
举个我自己运用“弱联系”高效获取资源的例子,家里的小朋友要生日了,我就想帮他办一场有意思的生日趴。平时也会上网找亲子论坛之类的,但一方面没有找到特别心动的,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信息是否可靠。
有一次因为手机日历提醒,发觉是一位前同事的生日,于是就用微信跟她发消息表示祝福,她就把我加进了自己的一个分享群里。原来她特别爱参加一些文艺类的文娱活动,因此了解的讯息比较多,也会经常分享到自己建的这个群中。后来也很巧地通过她分享的一条信息找到了合适的举行生日趴的场所。
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互联网时代,“弱联系”相比熟人圈有更强的实用性,更有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信息。
【概念步骤 how】
既然弱联系不容忽视,那我们如何主动拓展自己的弱联系呢?具体可以有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定期梳理微信好友。可以是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在自己的微信好友当中,梳理出那些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联系的,可以是“泛泛之交”,也可以是好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单独为“弱联系”一类。
第二步, 找出高质量“弱联系”人。具体有两个标准,一是和你的重合度比较低,背景身份差异比较大的,二是你感兴趣或者价值观相投的,不是说和你没交集的人都要联系,而是筛选出兴趣相投的。
第三步,每个月至少和3个高质量“弱联系”人联系。可以是和许久不见的老朋友电话聊聊近况,也可以是一同参加“弱联系”人经常参与的活动进行深度链接……方法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
第四步,标签化管理。和“弱联系”人联系之后,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就可以根据我们掌握到的信息打标签。可以用微信通讯录里自带的标签进行管理,手帐爱好者也可以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比如,一些人有场地资源,一些人能提供培训教育资源等等。
【预防异议 + 讲解】
可能有些小伙伴有疑问啊,这么麻烦,如果我要谁帮忙或者问信息,到时直接讲就可以了啊!换位思考,一位你许久没联系的老同学突然问你事情,是不是很突兀,你会很热情去提供信息资源吗?另外,你不主动联系别人,你怎么知道人家有什么资源啊,要知道有一类人是不发朋友圈的。平时多积累,人脉维护成本不高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些小伙伴觉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需要那么多的人际关系。是的,当你谈人生理想的时候,朋友能够给我们情感上的需求,有朋友就够了。但是,当考虑找人合作,了解信息时,弱联系是更好的选择,能够打通我们的信息渠道。
【适用边界】
值得注意,任何知识都有它的使用条件。我们了解了“弱联系”的意义,可以通过它拓展我们的人际网,但人的精力有限,不要因为拓展弱联系而忽略了自己的好朋友。
第二,弱联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弱联系的人当中,遇到特别欣赏、相投的人,也可以成为真诚以待、互相帮助的朋友,并不是只有需要信息资源的时候才想到他。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不要过度依赖人际关系,任何时候投资自己都比投资别人更重要,当你提升自己的能力,变得优秀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资源、优秀的人会自动向你靠拢。
今天讲到了“弱联系”这个概念,以及如何主动拓展弱联系的四个步骤,一起回顾一下:
第一,梳理微信好友,列出弱联系人。
第二,找到兴趣相投、背景身份相异的高质量弱联系人。
第三,每个月和3位高质量弱联系人联系。
第四,标签管理。他有什么资源和信息是以后可以用上的。
好,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各位。请大家设想一下,未来一周你有什么场景可能需要联系你的“弱联系”人,同时我们今天讲到了关于拓展“弱联系”的四步,你会如何具体运用来管理你的“弱联系”人。
来,编一个好玩的故事,几百字的小故事,设计出人物、情节(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的对话、动作等,并且小故事要能体现今天讲到的拓展“弱联系”四步法。比如,你的一位朋友看你朋友圈晒各种和大牛的照片、参加活动的信息,于是向你请教,自己怎么也能认识很厉害的人,你给他支招等等……还有很多场景,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给到大家5分钟的时间写在自己的便签纸上,之后请一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伙伴展示 】
故事背景: 小王在销售会上分享,自己如何通过帮助客户生病的父亲联系到医院资源而被客户感谢,签到大单。
人物角色: 小王和新业务员小李
故事内容: 小李听到小王的故事后,很受启发,决定请教小王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脉”
对话设计 :
小李:王总,你刚才讲的故事我很有启发,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人脉广,因此帮助到了客户,客户自然愿意帮你完成业务。你在经营人脉上有什么自己独特的方法吗?你看我的业绩这么惨淡,想跟你多学学!
小王: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有人脉,关键看你怎么使用,怎么管理。
小李:真的吗?那怎么管理?
小王:你把你微信给我看看……你看你的微信好友里有上千号人,这就是一个搭建人脉的很好渠道啊!
你把你微信好友里不常联系的标记出来,然后再从里面选出你觉得有价值的“好友”,比如他有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之后给自己定个任务,每个月最少联系3个这样的不常联系、有价值的弱联系人,可以是打电话、简单聊一聊,或者记得别人的喜好,送个小礼物等等,最后啊,你要把这些人可用的资源进行一个整理和标记,以备将来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到。
我那个客户需要的医院资源就是我通过这种方式,在我的本子里找到的。而那位朋友我偶尔也会和他联系,所以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帮我找到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故事的结果:
小李:原来自己的人脉就在身边,自己居然没有发现,我赶紧试试这个方法!
【 给出反馈 】
拆书家:特别生动形象,这两位小伙伴真是活学活用啊!掌声送给他们!
【 结语 】
非常感谢大家热情的参与。通过短短二十分钟的学习和互动,我们把原文片段的这个概念运用起来了,今天第一次来听我拆书的小伙伴,我们相当于已经建立起了“弱联系”。希望以后有幸和各位成为强联系的朋友!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