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是喜乐的拆书家雷蒙德,欢迎大家来到这次的线下拆书现场。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目前在一家外企负责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平时喜欢看书、运动,“搞事情”(就是去尝试没做过的事情)。去年加入喜乐分舵成为一名拆书家。在了解拆书以及拆书帮之前,在阅读以及个人学习上也曾经遇到了很多困惑,通过接触拆书并成为拆书家,结识了很多小伙伴一起学习、分享和成长,以后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通过拆书实现自我提升。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在正式进入本次的拆书之前,首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呢,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论,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起源是赵周老师的写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针对我们日常阅读和学习过程碰到的问题,比如,想读书,但是没时间、没精力、读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等等,所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指导。
拆书的基础就是RIA便签读书法,把读书分为几个不同的步骤和层次:
首先,阅读原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R;
其次,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原文的观点,并加以解释和说明,这就是I;
然后,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联系实践,这就是A。其中A又分为A1和A2,A1是指联系自己过往的实践,进行反思,那么,A2就是要展望未来,去思考如何将书中的观点、工具、方法应用为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除了个人应用拆书的方法进行读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种更有效、更有趣的方式,那就是小组学习和社群,这就是拆书帮:通过线下活动的形式,由拆书家选择不同的书籍并挑选原文片段,进行现场讲解和引导,帮助大家去接收知识并联系实践加以应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这里的原因。
当然,必须要强调一点,对于学习来讲,真正的主体是我们每个学习者自己,我们需要自己思考并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内容。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拆书主题,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成甲的《好好学习》,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书中分享很多关于有效学习思考,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就是其中一个提升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方法 -> 反思。
大家先用两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拆解分析这个片段。这个片段主要讲了一个主题,就是反思。它讲了什么是反思,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反思。
说起反思,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子曾经曰过,“日三省吾身”;我们也都写过日记,做个工作总结报告,去做回顾总结反思。但是首先要强调一点,从概念和本质上,反思并不等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总结。很多时候,我们回顾过去,更多是总结,也就是对于事情发生经过的回顾以及对于结果的归纳和评判;比如,我们的工作总结,更多的是我们今年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但是反思则是从结果和现象出发,去思考和审问其发生的原因,就像书中所说,“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其实正常我们做事情会遵循一个顺序:做出假设 - 采取行动 – 产生结果。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案例,我们都认为“辛勤工作就会得到升职加薪”,这就是我们做出的假设,于是我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当然是“辛勤工作”,任劳任怨;最终产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得到升职加薪。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去“反思”了。反思的顺序,是从现象或者结果出发,去研究原先的假设,通过实践思考去调整校正我们的假设。同样的例子,我们看到的现象和结果是“没有升值加薪”,那么我们去研究下之前的假设,“辛勤工作就会得到升职加薪”,可能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有个同事,从不加班,并没有看出有多辛苦,但是却由于工作效率,最终业绩,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比别人高出一筹,那么我们就要去反思我们的假设,是否是“高效工作,增加产出才能获得升职加薪”。通过反思之后,基于这样新的假设,我们就可以改变行动策略,得到相应的结果,然后再去反思总结。
所以,反思并不是对于所经历的事情的简单回顾总结,而是从现象和结果出发,研究之前的假设,并通过反思和审问调整自己的假设,并指引新的行动。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思考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
相信来这里的小伙伴都是喜欢读书的人,那么我们都应该有着同样的想法,“比别人读更多的书,就可以比别人更优秀”(这也是我们的假设哦)。我也曾经给自己制定过读书计划,每周一本书,每天读多少时间,这样应该是很多都经历过的(这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假设所采取的行动),那么结果呢,我在追求数量,追求读书这个动作本身,就忽略了质量,最终,读了记不住,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也没有促成新的行为习惯,好像也并没有比别人强到哪里去。
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面对这种“看到了很多书中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几年”的困境,我们之前的假设是对的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开阔眼界,获取知识,深入思考,改善行为习惯,而非一味的追求数量,或者把它当成是任务。如果想要获得有效的个人提升,那么就要调整对于读书的假设。“以有效的读书方式比别人读更多的书,就可以比别人更优秀”,更有效的读书方式也就是更有助于把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能力,转化为行动的方式。
所以,基于新的假设,我目前的调整后的行动计划是,从问题出发来读书,用拆书的方法来读书,用写作和分享来深化思考。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关于如何应用“反思”的行动计划。
我们每天都会基于自己的假设,采取不同的行动,并面对相应的后果。如果想要更有效地获得提升,就要学会反思的技巧并养成反思的习惯。
目前,我自己有写日记的习惯,接下来会在自己目前的日记总结中,加入反思的部分,这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 记录当天所观察到一些结果(主要是想要去改善的结果)
- 反思,审问之前的假设
- 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经验、思考,来调整自己的假设
- 根据调整后的假设,制定新的行动计划
通过这四个反思日记的步骤,应用书中介绍的关于反思的技巧,来对于每天遇到的一些事情进行思考分析,不断去分析自己现有的假设,并调整校正自己的假设,不断去提升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反思日记的方式,也形成自己不断反思总结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