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交往的艺术:社交智商与沟通力训练》 所属活动: 选择性倾听和回应的理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选择性沟通与回应的理论 学习目标: 让学习者充分了解沟通中意义商榷的方法步骤。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成铭,成功的成,金字旁名字的铭。很高兴认识你们。用三个便签的方法来介绍我自己:一:互联网行业,测试工程师,找bug其乐无穷。二:爱好心理学,喜欢阅读此类书籍。目前对沟通类的书籍很感兴趣。三:快乐传递者,我希望成为善良又智慧的拆书家,向大家传递学习的快乐。身高超高181.5却不高冷,内向但对朋友热情洋溢,这就是我-爱笑的“虾条儿”。这是我的昵称~【拆书帮介绍】什么是拆书?拆书源于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它是关于成人学习的方法论,提倡通过学习改变行为。这种学习方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拆书学习的核心是RIA便签法(此时展示卡片)R是Reading的缩写,首先通过阅读原文片段了解学习内容;I是Interpretation的缩写,是指对原文的重述,以便更好的理解原文含义;A是Appropriation的缩写,这个环节就是拆为己用,有三种做法【A1】激活过去的经验,【A2】催化未来应用,【A3】现场演练。通过以上方法的拆书学习,让我们读一本书就可以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学习法的公益性青年社群。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交往的艺术》P129

选择性倾听和回应的理论

在倾听他人讲话并做出恰当回应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觉察自己的预期、希望、需要、信仰、态度以及你可能会选择去感知的内容。当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你产生了误解时,你应该做好准备,改变自己对该信息的解读。你对信息意义的解读都是假设性的,直到被信息发送者亲口确认,这就是为什么在你做出回应之前就信息意义与对方进行商谈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意义商榷(Negotiatingformeaning)就是接收者说明在自己的理解中该信息是什么意义,并请求发送者表示确认或进行澄清。做出意义商榷回应的基本原则如下。

1.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理解的信息意义。

2.用“我认为你的意思是……"或“这是你的意思吗?”等作为描述的开场白。

3.避免任何赞成或不赞成的暗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重新复述原文片段内容】

首先原文片段提到了一个概念:,意义商榷。那什么是意义商榷呢?

【what】意义商榷:是指在倾听别人讲话并作出回应过程中,将自己所理解的对方传达给你的信息的假设含义说明,并请求讲话人确认或澄清,以保证接受者理解的内容与发送者意图保持一致的沟通方法。

【why】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归纳为两点1“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养成的价值观,人们对同一个信息选择去感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自身特有的的思考模式会影响到对信息的解读.2.“人们总是习惯先回应而不是理解”—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在自身角度出发的,而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意图。如果是在误解基础上的回应往往是带有偏见和情绪的,所以我们需要去刻意练习。进行意义商榷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沟通的双方信息的交流处在一个平面,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

【how】意义商榷回应的基本原则:

1.心法:假设说明:三步走:1)觉察到自己想要听到的是什么,2)根据接收到对方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理解的信息意义,3)传达给对方。

2,技法:开场白:用“我认为你的意思是……"(陈述)或“这是你的意思吗?”(疑问)等或者是类似句式作为描述的开场白。

3.注意:在沟通过程中,避免任何赞成或不赞成的暗示。反问,或者预设立场,反例:“难道不是。。。吗?”“不就是。。。吗?”这些反问句或祈使句都是预设立场的表达方式,会导致误解和冲突。我们要使用疑问或是基于事实的陈述。比如:第2点中的陈述句式以及疑问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

 【时间】我现在毕业一年了,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事件】我和一个化妆老师小白学习化妆,之前老到的情况,我留下了不守和信用低的印象。结课之后她邀请我拍摄彩妆模特,出版新的宣传书页。我很高兴答应了,并表示等待她的消息。过了一个星期又一个信息没有消息,这时候我就挺急的。此时却看到了她发的微博说终于拍摄成功了。我有点难过,以为她把我忘了,就底下评论说怎么都不联系我,都约好了我还很期待呢,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真不守信用!然后很不开心。后来她回复我说:“这只是一阶段拍摄完成,她们要拍好几期,又不是每次都是你一个人,你和我确认过了吗就在我微博下面乱讲!”【结果】没拍成片和这个老师也后来没有联系。【反思】我这件事做的很不妥当,首先没有将自己的假设说明,没有将自己理解的意思寻求对方确认。接下来给老师的微博评论使用的句式是“你为什么不叫我”,“是不是把我忘了”带有主观情绪的祈使句和反问句。因此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A1+】如果我看到老师发的微博后,1.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想要拍摄彩妆,希望老师联系我。2.电话或者短信联系一下老师确认一下“微博上面说的拍摄结束是指全部结束了吗?我还可以拍摄吗?”就不会造成误解,也不会让这件事情变得这么尴尬了。

A2:我今后怎么应用

工作中【目标】了解功能实现,确定测试方案与测试范围。【时间】下次与开发做需求确认的时候,【人物】我QA 和开发人员。【行动】当他讲完实现原理和测试建议后,1.(心法)假设说明:用3步法:1)明确自己想要确认的是可执行的测试方案和范围。2)在开发讲后,用自己的理解描述,简单写出测试方案和范围。3)发给对方,并向对方描述,寻求回应。2(技法)开场白:首先说:“我认为这个需求是。。。这样。我理解的意思对吗?”3.注意事项:过程中如果他中途打断进行建议或者修改,不对他的实现与测试建议进行评价,可以先记录下来。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解,在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之后,再进行自己意见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