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余若愚,是一名工程师,游泳达人,斜杠白领。本次拆书的学习目标:通过第一个拆页现场RIA学习,学习者能够【行为】找到自己能够进入领域的【界定】高价值高优势区(头部)。通过第二个拆页现场RIA学习,学习者能够【澄清】根据能力三核的特点【行为】区分自己从事工作的【界定】知识、技能和才干。
【图书介绍】大家有没有碰过这样的场景,【事件场景】过年了,同学聚会或者走亲访友时,我们总是从同学或者家人的聊天中得知,某个朋友在他的行业轻轻松松一年几十万或者是没几年就当上了总监、经理,而你辛辛苦苦才几万块,还是个小职员。【提问】这是为什么呢?行业没选好还是天生能力就不够?【影响】当我们陷入“入错行、”“天生没这能力”的给自己找理由心态时,容易丧失自我提高的动力,影响我们进一步的发展。【解决】今天,古典老师的《跃迁》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两本书就告诉你了,“入错行”,可以去选择自己最有利领域,“能力不够”时,可以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怎么选?怎么提高?学完今天的拆页就知道了。
【R阅读原书拆页】
请小伙伴花2分钟时间阅读拆页一。
找到自己可进入的头部区域
我们先定义一下头部。
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有些人听完头部策略,就开始琢磨马云、刘强东的生意,想着如何挣一个亿,或开始了对于中国要往哪里发展的沉思。越是憋屈久、斗争经验少的人越容易这么想,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领域才是头部。
坦诚说,这些对你来说都不是头部,简直是太空漫步。因为这些领域你根本没入过场,更谈不上什么优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头部都在你身边,在你可以触及、能够参与的赛道——你根本不可能进入一个没有见过的领域。
我们用一个“头部矩阵”来看如何找到头部。如果把竞争领域分为“高价值——低价值”两个维度,把竞争力分为“高优势——低优势”两个维度,高价值定义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的赛场;
高优势定义为:实力排在赛场序列的前20%。
这样一来,所有的选择都能被分成4个区块:
头部效应
头部:高价值——高优势
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一阵营,是风口上的独角兽、名校的优等生、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
肥尾:高价值——低优势
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三、第四阵营,是独角兽公司里打杂的、名校里的差生、风头正劲的电视剧里的宋兵乙。
小山头:低价值——高优势
你是小山头的山大王,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员工,是一个偏门领域的第一名,是边缘群体的中心人物。小而美。
沙漠:低价值——低优势
你是小公司的边缘员工,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唉。为啥你还待在这儿?也许是安全感——低价值区,竞争小的领域相当舒服。时间一长,能力磨没了,被困在这儿了。小,但是不美。
【I拆书家讲解引导】好大家看完这个片段,
【与学习者互动】
你们觉得什么区域是最好的?
学习者回答:高价值高优势区(头部区))
那为什么头部最好呢?大家都骑过ofo、摩拜单车,又有多少人用过悟空单车、小铭单车?
学习者回答:获得资源更多、客户更多、收益更多、发展更快等。对,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没能抢占头部资源,我们可能就不是发展慢的问题了,可能是别人吃肉你连汤都没得喝,被占据头部的那些人所淘汰。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们就要找头部区,那如何找呢?
这时候很多人会说当然选择从自己的优势考虑。那么问题就来了,首先不进入这个行业的话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优势,其次当前的优势不代表未来的优势。
【举例引出步骤】
比如我刚参加工作那会,我所学的石油方向还比较吃香,结果没过几年这行业不景气,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是在刚工作那几年,我以为我具有优势,结果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优势。
我们需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关注最有价值的领域,再考虑自己的优势。
但有的时候当你选择了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却发现进场的人太多了,自己来的太晚了。就好像开淘宝的、做微商的,都是第一批人把钱挣了。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举例引出步骤】
这里还是用我的一个例子,原本以我的学校,原本是进不了现在的公司的,因为我们是矿业大学,而公司招聘的是石油类人才,所以我去的是其他学校的招聘会,投的简历。当时招聘人员让我们在简历上写上自己擅长的方向,我看在场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写的地质、石油工程等,于是我想如果写这个肯定没优势,于是就写了个地球物理反演,结果就因为这两字,把我录取了,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写,而公司却需要这样一个人。这个例子其实也告诉我们抢占头部资源第二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你跟别人有同样的优势不行,得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自己的优势。
好,这时候有个人,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也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时候他说,我要做一个款facebook的社交软件,结果呢?没有结果!为什么?因为他选择的目标离他太远了。他选择的价值区离他太远了。一个是他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价值区,另一个是他的行为影响不了这个价值区。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自己能够影响的地方做起。第三步是从身边头部做起。
小结一下,在一个系统里进入头部区的三步:
1、先关注高价值领域,再考虑自己优势;
2、发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再入场,不在热门领域随大流;这里的差异化优势可以指地域优势、身份优势、能力优势等。
3、从身边头部资源做起,也就是从自己能了解到,能影响到的领域入手,再从小头部到大头部。
【案例】
这个我说说我媳妇做可丽金——这款医学美容、保健品牌的例子。她选择这个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健康、医学美容这种国家提倡的大健康行业,其次自己曾做过其他美容品牌的经验,有一定优势。另外虽然她并不是做可丽金最早的,但是她是全职宝妈,也认识了很多小区的宝妈,她可以从这些宝妈们中发展客户。这就是发现了差异化优势。而且她身边有朋友用过这个,她也了解到这个产品的情况,这就是从身边头部做起。
【适用边界】
当然我们这方法在个人优势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就不一定适用。比如姚明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他又从小打篮球,个子又高,那对于他,职业篮球就是头部区了。
【A2催化应用】现在请小伙伴两人一组,编写一个小剧本,内容可以是一个应届毕业生向职业生涯规划师咨询,也可以是职场新人向身边的牛人请教,甚至可以是一次父子之间关于工作的对话。注意,要用到刚才学的进入头部的方法。剧本包括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的对话、动作等,背景和人物,要强调是以后可能遇到的事情(比如自己职业发展或者对从事的行业发展的困惑)。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来编这个小剧本,五分钟后请大家分享。
婷婷和向楠的分享:
主题: 就业咨询
人物:学生小韩 和高中老师王老师
时间:春节假期
地点:西安的一个茶馆
情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小韩即将毕业,在假期回老家的时候,在一个茶馆碰到了以前的高中老师王老师,于是向他咨询小韩以后的就业方向。
小韩:马上就要毕业了,我很想去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大型企业去。
王老师:你的学校是一般的学校,你的优势也不明显。进入这些大企业其实是比较难的,机会比较小。互联网行业在所有行业来说还算是个新型行业,属于高价值区,建议先去互联网行业中的小企业去积累优势。
小韩:嗯,这个建议不错。
王老师:另外你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其实可以发挥你这个不一样的优势,一搬会编程的人都不太会美术。所以你可以发挥你的差异化优势。因为编程你也能编,设计你也能做,所以现在有很多开发的app,它们需要美化的工作。所以建议你呢,可以从这些app的美化工作做起。
小韩: 那应该选择哪些适合的app研发公司呢?
王老师:正好我有一些朋友,现在从高校出来了自己开公司,虽然是小公司,但高校老师开的公司,都有一定人脉资源和科技实力的,所以有一定前景的,我可以给你推荐推荐,你先从这些小公司做起,积累经验。
小韩:那太感谢了,老师。
这组小伙伴的剧本和上面的三个步骤贴切的特别好,从价值出发、差异化优势和身边的高价值区,三个在剧本里都用上。这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案例。
【A1请大家自测】
刚才拆页一是从战略层面讲到了个人的成长,那么具体到战术层面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下面我们开始第二个拆页,在开始前请大家做个简单的自测题, 1表示完全符合,5表示完全不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描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并完成总分统计。测试完的可以举手示意我,谢谢!
1、当你听一栏知识付费节目,获得了某个新知,你会有种获得了某种职场能力的感觉。
2、当你工作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你会选择从书中找答案。
3、你会觉得目前的工作你只需要掌握几门技能就能够胜任了。
4、如过你换工作的话,你会觉得以你的能力只能选择相同或同类岗位。
No1. 1 2 3 4 5
No2. 1 2 3 4 5
No3. 1 2 3 4 5
【自测题解释】
好,这是一个有关职场能力的测试,分数越高,说明你的职场迁移能力越强,越明白自己能力需要提高的方向。
【R阅读原书拆页】
请小伙伴话2分钟时间阅读原文拆页。
我们常说的高手,到底高在哪里?他们如何修炼能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天赋,为什么有些人在方方面面都强?
拆分开来,任何能力都能分成: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我们把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称为“能力三核”。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能力三核,比如你现在看到的文字,就需要这样的能力三核:
知识:生涯理论基础、多年积累的案例、大量的阅读
技能:写作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概念化能力、数据收集、沟通能力(如和插图画手)
才干:好奇心、幽默感、求真
这些能力的差距也因人而异:任何人努力拿个认证,掌握些生涯理论基础知识,搭配合理的案例都不会太难,你去职涯网就能看到很多人写的诸如此类的文章。但纵观这些文字,不同的人其风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写作能力强,你文章的阅读快感就强一点;如果你逻辑能力强,你的文章就精练一点;如果你数据收集能力强,你的文章就会有一堆好例子;如果你优势在于沟通能力,插图画手能彻底领悟你的意图,插图就会好看一点。这些技能每个人都在认真练习,也都能学得差不多。但是才干层面则完全不同,王鹏的实用主义、赵昂的洞察力、老马的犀利、春雨的文艺、我的嬉皮笑脸,这些风格我们谁也置换不了,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练习啦。
有知识能干到40分,有技能就有60分,熟练能有80分,琢磨能有90分。而90~100分这段,就到了拼才干天赋的地步。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拆页讲了三个概念:知识、技能、才干。
【与学习者互动】大家看完拆页是不是有这么个疑问,这三个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答:是的
先看看知识,知识是用知道不知道来判断的,比如“鱼是一种动物”,之前不了解,现在知道了,它几乎可以是我们瞬间就能学得的,这就是是知识。技能呢,它包括动作技能(比如游泳、画画)和智力技能(比如工程设计、阅读)。它是用熟练不熟练来判断。它是通过练习得到的,掌握技能需要有个过程,而且一开始会比较笨拙。
【举例引出知识点逻辑】
比如写作就是一门技能,它是需要花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学会。而才干大部分是靠技能练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内化出来的(有些人的才干的确是天赋)。
【举例引出知识点逻辑】
比如幽默感就是讲笑话的技能达到一定程度而内化的。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无须过脑子就能直接使用的技能。
他们三者的联系是,在获得知识之后,经过练习,成为技能,技能在修炼过程中,会逐渐成为才干。从第一张图中看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举例引出知识点逻辑】
如果拿武功做比喻,知识就是拳谱,技能就是招式,才干就是内功。三者各个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知识是基础、技能是主体、才干是精华。
【排除异议】
有些人想,既然才干这么重要,那么我就通过各种测评,发觉自己的才干。实际上才干固然重要,但才干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比方拆页中的好奇、幽默感和求真,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外化成职业能力,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你看那些平常生活中那么多风趣的人,但有几个利用他们的幽默成为相声演员呢?
既然知道了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什么用呢?
大家想想你们周边是不是有这三类人,
【常见的错误做法】
第一类是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总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中听着各种知识付费节目,每天听完这些节目之后觉得脑洞打开,又过上了充实的一天,然后呢?
【不这么做的坏处】
没有然后,什么也没学会,就是了解了个知识而已,时间长了这个知识都忘了。第二类是相信“实践出真知”,他们可不管什么概念、方法,就一个字,练。就比如一个人学游泳,不管方法,就是在游泳池扑腾,他们认为时间长了,也就会了,结果呢?在我看来,那水平不如一个学了半个月的小朋友。还有一类人,他们总觉得自己有某方面的本事,比如绘画、沟通的本事,但他们并不把他们用于职业中,然后呢?也没有然后了。这三类人分别把“知识”、“技能”、“才干”当成能力了。
【举例引出步骤】
看看我的一个例子,我在刚参加工作过程中,就觉得掌握了一门专业软件的使用、懂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就够了。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之所以成长的慢,是因为太在意这个软件的操作技术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修炼,但凡这行业的高手,都是在逻辑分析力、洞察力上很厉害。我就是把我工作中的知识、技能当成了能力,实际上个人能力的最终目标是要在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基础上内化出才干。而其中,正确区分自己工作中的知识、技能和才干才是提高个人能力的首要任务。
具体做法是:
【细化步骤】。
1、想象;认真想象自己工作的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自己会去看、去听一些有用信息,自己会去做一些行为动作,比如操作、计算,自己会去用大脑思索、用心去感受。
2、判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效的信息,就是知识;
自己的特定的一系列行为动作,或者通过大脑思考之后能够形成的特定的行为动作就是技能;前者比如踢球、骑车,后者比如心算、作文构思。
自己大脑思考的方式或者心里情绪控制能力,但这些无法形成特定的行为动作,这就是才干。比如创造力、亲和力。
当然有些技能是知识型技能,它也是通过思考而得来的。但是通过这些思考它是能最终外化出一些操作的。
有时候通过一个场景是不能把工作中所有内容都包括的,因此尽可能多想象不同的工作场景,对于每个场景都用上面的方法判断,这样就能逐渐摸索出知识、技能和才干了。
【举例】
就比如我的一个工作场景是,对着书籍,参考软件使用手册,操作软件,并思考软件中那些信号图像代表了什么。这其中我看的这些专业书、软件操作说明这些是知识,我进行的软件操作是技能。而大脑思维活动中的逻辑思维、归纳、分析等是才干。再例如我另一个工作场景是看着这些素材,绘制ppt。这些素材中有效的内容就是知识,我在大脑中思考出一套制作ppt的流程,这种脑中思考的方式能够外化为我制作多媒体这一件事,那么这种ppt制作就是一种技能。
【适用边界】
不一定每个场景都能同时包含知识、技能和才干的修炼,有的时候可能只有其中一种到两种,这并不代表这种方法不适用。
对一份工作中的能力三核的区分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这一步骤。
刚才我们前面说了个人能力最终目标是要在丰富知识、熟练技能基础上内化才干,
【与学习者互动】
那么你们会问什么问题呢?
学习者提问:才干和天赋有什么区别?
天赋是本身就带的,才干是后期自己修炼出来的。
学习者提问:如何界定技能和才干?
比如我是做IT的,然后我去做销售。代码是知识,知识能不能用到销售上?答:不能。那么他会编程方法,这些是一种技能,编程技能能不能用到销售上?答:不能。而他通过编程逐渐学会的逻辑思维推理、归纳,以及他在作报告时候运用到的表达能力,能不能用到销售上?这些是可以迁移的,可以迁移的能力就是才干。
学习者提问:为什么要内化?
刚才我强调才干很重要,因为才干是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把树比作一个领域的话,才干是一个树顶,能从一棵树跳到另外一棵树。从它可以迁移,能从一个领域运用到另外一个领域,而且再学技能和知识则快很多。就像有一集张无忌学太极拳,他在掌握内功之后,他学的特别快。虽然他没有学过招式,但他因为有内功了,再转换之后,练其他功夫就特别快了。这内功就相当于是才干,招式是技能,拳谱是知识。但是这三点是缺一不可的。
【A3促动参与】
【微学习环节】
刚才有小伙伴问了个问题,如何去修炼,下面我们着重要讨论的是如何修炼。下面我们开始微学习环节,让大家讨论出如何去修炼。
【明确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从知识或者技能修炼到才干。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大家可以分成两组讨论。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我们能把它细化成什么?因为如果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蒙。但如果把这个问题分成两步或者多步的话,大家就应该比较容易解决。
学习者的回答:因此才干是从知识和技能发展而来的,所以如何发展才干的本质就是如何把前两步做好,是吗?
是的.
学习者回答:我觉得也是,如果你前两步做好的话,那你才干自然而然也就成了。
如果把从知识到技能这一步,以及从技能到才干这一步做好的话,那么才干就更快更高效能修炼好。
【问题的本质】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如何学习知识以及如何训练才干。
分组讨论结果
高飞组:
我们首先认为,知识分为两大类,书本的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书本的知识,可以上的知识通过阅读方法,通过练习转化为技能。比如拆书方法,就是一种阅读加练习的过程。实践中的知识,比如骑自行车、游泳,在不会的时候,得先观察,了解这些动作是如何做的,再模仿、练习。
从技能到才干,比如你有一定的沟通的技能,但你不是沟通大师,你学会了游泳,但你不一定能成为世界冠军。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刻意练习。怎么成为一个高手,第一个就是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另一个是脱离舒适区,在学习区,即有一定挑战的区域大量的重复练习,而且要有即使的反馈。
婷婷组:
我们讨论的就是知识如何变成技能,首先通过反思,把知识变成输出,比如拆书过程中看到的东西,不断地练,慢慢变成技能。
技能如何变成才干,先设定一个目标,再设定成一个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有一定难度,但我努力能够达到的。然后通过不断地练习,归纳总结,然后发展成才干。
总结:这两组在分解目标上,都是把如何修炼才干的问题,分解成了解决从知识到技能、技能到才干这两步的问题。在如何从技能到才干的问题上,这两组都是强调刻意练习。
在知识到技能上,一个组强调的是从 方法的角度,另一个是抽象出来为反思和输出。其实两组是一个意思。
因此这两个小组都很好的把问题给解决了。
【A2催化应用】
【找人分享的A2】
请大家回去之后,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和一位家人或者朋友分享今天所学的知识,想象有哪些要点可以分享(例如分享选择头部区域的三步策略,知识、技能和才干的区别,以及如何修炼才干)。你与爱人分享的越多,你对今天所学的内容也就理解的越深刻。请在下周一把分享内容发给我。
小伙伴的分享:
分享对象:同学
分享要点:在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要选择自己的头部区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是关注高价值领域,就是目前有前途的行业,之后才是考虑结合自己的优势;第二是要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优势;第三是从身边做起,从自己能影响到的头部做起。
第二个就是要从知识到才干,得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知识到技能,再从技能到才干。从知识到技能,要学会反思、输出。从技能到才干,得刻意练习。
【总结】
好,我们总结一下,通过第一个拆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头部效应,找到了进入头部区的方法;通过第二个拆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能力三核,学会区分他们,并知道如何修炼他们。希望小伙伴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今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