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信任的速度》 所属活动: 用一场不一样的拆书活动纪念即将逝去的鸡年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公开动机,自我袒露赢得信任 学习目标: 在沟通中使用主动“公开动机”的方式避免他人的误解质疑

开场: 这几天有人看《琅琊榜2》么?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皇帝仅凭长林王的推测,便赐他兵符增兵北部边境,粉碎了北燕的阴谋”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信任创造效率。今天教主带给大家的就是史蒂芬柯维的《信任的速度—— 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本书深入浅出展示了信任的内涵,从自我到他人的关系,再扩展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层层递进。会让你觉得信任并不是那么的虚幻模糊、遥不可及,相反,他很实用、具体可操作,创造信任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几天有人看《琅琊榜2》么?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皇帝仅凭长林王的推测,便赐他兵符增兵北部边境,抢占先机,快速粉碎了北燕的阴谋”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信任创造效率。今天教主带给大家的就是《信任的速度—— 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本书深入浅出展示了信任的内涵,从自我到他人的关系,再扩展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层层递进。会让你觉得信任并不是那么的虚幻模糊、遥不可及,相反,他很实用、具体可操作,创造信任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事件场景】

大家在工作中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一件原本对双方都有帮助的工作让对方提供些资料。但是对方因为不知道你拿这些资料干什么或者不信任你的解释,所以不大情愿配合你,即使配合了,给的内容很少达不到要求的情境;

【提问】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境,你是怎么解决的?做更多的解释说服工作?或者让上级领导来协调? 又或者投诉他们?

【影响】

    这样的工作协调中,症结主要是信任,如果能建立一定的信任,会大量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没有建立这样的信任,无论更多的解释、让上级来协调,都是效率低下的,有时还会让上级质疑你的沟通能力。尤其是明明是对双方工作都有利的,会让人觉得很郁闷或者生气。

【解决】

这就涉及到“关系的信任”。《信任的速度》一书中在讲到“关系的信任”时,讲到了十三种行为可能对关系的信任产生的影响,有时我们会无意识的会忽略信任的建立,就像前面说到的场景,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事先呈清你的获取资料的动机,因而对方没有信任你,所以设置了层层障碍。动机的重要性就像前面说的到《琅琊榜2》中的故事,大臣因为质疑长林王为专权而阻挠,而皇帝信任长林王的动机,才会不拘一格的派兵。因此今天我们聚焦在“动机”方面,如何通过“公开动机”避免质疑或误解,迅速建立信任。请看拆页:

《信任的速度》P104-105

动机对信任的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做一个比较人们对各种组织的信的年度报告,包括:政府机构,跨国公司和其他的大公司等。你猜猜,从这项调查开始,每次都高居首位的是什么样的组织,是那些国内的或国际的非政府组织( NGOs)一是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如健康、人权、贫困和环境等,而设立的民间非盈利组织。

        在对各种职业的信任度的调查中,哪些人总是排在最后呢?政治家。

        那么,区别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这么高?对政治家的信任度这么低?想想信用的四个核心。一般来说,非政府组织和政治家都有很好的资质。他们都有良好的历史记录,取得过好的成果。对政治家而言,诚实某种程度上是被人们看得最重的问题(反对派或媒体经常把一些问题归咎于政治家的诚实问题)

我认为,非政府组织和政治家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可能是真实的动机,也可能是人们假定的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目的或计划是什么?他们是否真正关心所有人的利益?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不是就是政治权力、政党利益或自我的地位和利益?

        非政府组织的动机一般被认为是正当和明确的。它们的目标是为了某一特定的使命而做出贡献。而对政治家来说,他们的动机往往被看做是为自己或政党谋利益,而不一定是为了全体人民。

        动机对信任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一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个翻译错译了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一内贾德讲话中的一个词,把内贾德所说的开发“核技术"翻译成了开发“核武器"。在这种围绕着伊朗的核问题本来就紧张的政治气氛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立即就被赶出了伊朗。《凯罕报》( Kayhan)的主编侯赛因·沙利特马达里说:“这种歪曲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贬低总统在公众中的形象。”

        当时这件事的焦点就集中在动机和目的上。公开道歉之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又被允许进人了伊朗。但从这个事件,还有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件,可以明显地看出动机对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巨大影响。

        再回顾一下我们那个“专业证人"的比喻。辩护方努力要通过证人的动机来证明他没有信用:这个人为什么要来做这个证词?他想从中得到什么?这里面有没有利益冲突?他是不是收了那个他帮助作证的公司的钱?如果辩护方能够从任何一个方面证明他的动机可疑,那么证人的证言就会蒙污。

        而对于被告来说,实际上动机是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这个人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在多数案件的审理中,动机或目的是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沟通中使用主动“公开动机”的方式,避免或减少他人的误解、质疑。


I:拆书家解读

从拆页中我们可以看到,动机对信任的影响是巨大的。同一件事情,因为对不同人动机的理解不同,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比如说在商场里试鞋,如果是导购员对你说“你穿这双鞋真好看”和身边的朋友对你同样这么说,无疑会更相信朋友的话。因为我们会觉得导购员对你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为了让你掏钱”,而朋友的动机是纯粹的欣赏。

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遭遇或者思维定式来判断他人的动机,误解和不信任也因此而产生。所以,主动公开你的动机会对你赢得信任有很大帮助。

【强化讲解概念】

我们看到了动机对信任影响的重要性,因此要通过“公开动机”避免误解和质疑。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把做这件事的原因或者目的讲出来么。“公开动机”和说出“做这件事的目的“是有差异的。怎样才是公开动机呢?。

像前面的案例中,如果导购员换种说法“我就是想让你在我们店里消费”这是公开动机了么,能赢得你的信任么?不是,因为这个目的太显而易见并且这个动机与我无关,因此并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

如果丈夫老是晚回家,发现妻子有所抱怨,就说“我是为这个家好”这是公开动机了么,能赢得妻子的信任么?也不是:1、这个太宽泛,谁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这么想,还是找借口;2、这个说法,相关人的关联性不清晰;3、别人已经抱怨了才做解释,更像是掩饰。

这些疑虑,就来自于拆页中说到“动机是树干,一部分在地下,看不到一部分在地上,可以被看到。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目的和计划深埋在我们心里,但通过我们的行为,别人可以看到它们”。我们被质疑的往往是隐性部分,因此让人相信你的动机,主要是相信隐性的部分。 为此“公开动机”要有预先性、关联性、完整性,这是和简单站在自己角度展示做这件事的目的最大的差别。如何展现预先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呢?

【HOW】

第一、    “公开动机”是一个预防性行为,事先主动公开你的动机很重要。等到别人已经有所疑惑或者误解时再解释动机,那样往往会让人觉得是在掩饰。就像前面说丈夫晚回家的案例,妻子已经抱怨了再解释,感觉总会有点亡羊补牢。

第二、    要注意与这件事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联性,要考虑会对对方产生的影响,也不要回避对于自己带来的好处。让对方清楚的知道你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或者这件事情对对方有什么影响。并且不回避利己因素,有时把有利于自己的动机展示出来,你的诚实会让他人感觉到安全,从而信赖你。例如买鞋的案例中,如果业务员这样说我也希望你穿着既好看好看又舒服,将来成为我们的长期客户”这样就把双方的利益巧妙的关联在一起,更容易的到对方的认可;

第三、     另外仅仅公开意图和目的是不够的,只有结合方案,预告行为,将动机完整的呈现,才能证明你是真的这么想。上面的业务员如果在我也希望你穿着既好看好看又舒服,将来成为我们的长期客户”之后再加一句“如果有朋友看到你穿的好看,你还能把我们推荐给他们”这样更详细的方案展示出来,信任也会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公开动机”要注意的预先性、关联性、完整性, “目的、方案、预告行为”,但我们还是拿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更易于理解这个概念:

【案例】        

首先,他应该在项目启动时预见到后面加班会比较多时就跟妻子沟通,而不要等到妻子已经有所抱怨后再解释,这就是预先性;

先生公开动机说:“最近一个项目正在冲刺阶段,后面一段时间可能会加班多一些(预告行为),这次如果做好了这个项目得到老板认可,年底可能会升职加薪(方案)。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能尽快的升职加薪,给家里带来更好的生活(关联性)。请你体谅些哦”

相信更容易取得妻子的谅解。

【适用边界】

我们建立一段新关系,比如陌生人、还没足够信任基础的人,公开动机是建立信任的有效途径。或者是当别人对你的行为容易存有误解的时候,主动公开自己的动机,也可以有效的影响他们对我们的判断。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如何通过“公开动机”避免误解,初步建立信任了。我们现在就要拆为己用。所以请大家想象自己是个编剧,编一段小故事,帮助我们学会用“公开动机”的方法,来建立信任。要求有人物,有对话,有起因经过结果,并且其中的人物,应用到刚才我们学的“公开动机”的方法。

剧本是大家未来可能碰到的场景。比如,在生活中要让别人帮个忙,或者工作中,要打消有些人的疑虑等等......

给到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先想想,把核心环节、关键词写在便签上,3分钟时间。

Ok,想好了吗,请两两一组分享刚才的剧本,2分钟时间。

现在时间到了,有没有1个小伙伴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作为编剧的小故事。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的编剧小故事:

人物是自己(作为一名活动公司的策划人员)和甲方负责人。背景是自己作为活动公司策划,之前甲方负责人总是不太信任活动公司的方案及效果,已经加班了很久,为了保证团队精力、体力,又不让甲方质疑自己。因此主动去找甲方负责人,双方的一段小对话故事:

自己:“**总,一会儿我们再把明天的流程碰一下,然后就让团队先回去了啊,之前加班好几天了。(目的)让团队在明天的活动中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方案)您放心做好这场活动对于我们也很重要,作为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我们也希望把这次活动做好,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呢。(预告行为)虽然今天会走的比较早,但是明天我会让他们比平时早来一个小时,把流程都再熟悉下”

甲方负责人:“你们这么早就走了,方案真的没问题么”

自己:(承认利己动机及双方利益关联性)虽然是让团队早点休息,但我们也是为活动效果着想,要保持体力,明天才是重头戏。这种活动我们已经做过很多次了,我明天一早来的时候,给你把以前活动的资料录像也带给你,你看看就会放心了”

甲方负责人:“那好吧,但是明天一定要早点来熟悉流程啊”


(总结)

小伙伴,已经能初步应用这个方法了。但是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毕竟比较短,而且编剧过程中,也是大家一起补充共同完成的,还需要时间去多联系。希望大家真的重视公开动机,在工作生活中,支持到自己去赢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