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积极情绪的力量》 所属活动: 南昌滕王阁分舵第154场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给予关注并积极回应 学习目标: 通过改变情景和视角,学会对消级情绪给予关注,积极回应

开场: 大家好,我是拆书帮分舵南昌滕王阁会员——魏云,曾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喜欢孩子,喜欢阅读。一直不满足于现状的我,对学习的不同形式充满渴望,正是这种渴望把我带到了这里和你们在一起。为此,感到非常荣幸。想从三个方面标签一下自己(个性方面)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形容自己,我希望是——长颈鹿。平静,理智,包容是我想要成为的理想状态。(工作方面)喜欢和孩子在一起,静静感受他们的美好。(生活方面)重心就是找
那“缺失的一角”虽然因为这些缺失,人生的道路走的很慢,但我会努力寻找并勇往直前.

拆书不是把书中的知识拆为碎片,而是找到你需要的重点予以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我们有两种学习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便签法,即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而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通过RIA流程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所以这是一个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我们的拆书帮分舵遍布全国,是一个公益性的青年自发组织。如果你是一个学习爱好者,欢迎加入我们!如果你已加入拆书帮,请相信这里会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能量的实践者,从而去帮助更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一:改变视角



Screenshot_2018-03-21-15-16-02-24.png

片段二:改变情景

Screenshot_2018-03-21-15-15-52-93.pn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当我们处在消极情绪当中时,你很难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所以当你身边的人以某种方式打破这种消极互动循环,并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回应,你需要迫使自己去发现:你是不是对这个人预先做了什么假设?这种假设有没有影响你对他的行为?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积极回应要远胜于恶意回应,关注与积极投入才能让彼此关系有长足发展。所以,通过改变情景和视角向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人提供同情心,爱心和开放性,不对他们抱有敌意才能在彼此消极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想到前不久的一个晚上,当时9点多了,一直催促着刚写完作业的孩子洗洗睡睡,好让自己把他们班环境布置的任务完成。正在为孩子的磨磨蹭蹭烦躁不已,突然就感觉到整个房子都震动了起来,当然不是拆迁,也不是地震,而是让我脑袋轰鸣的机床在工作。当时真心想对楼上狂喊:“讨不讨人厌,做你邻居的真是倒霉!”但考虑到那是自己老公,也不想让他在邻居前没脸,所以就打了一通电话过去,生气的说:“都什么时候了,你知道那个机器有多吵吗?我还能做事吗?你还让儿子睡觉吗?你考虑过你邻居的感受吗?你怎么这样呀!”发了顿牢骚,没听他说什么,就挂了电话。可还没一会儿,又听到了轰隆声,简直绝倒。当我想冲上去吵一架的时候,他不声不响的就下来了,手上拿着些东西,问我这个可以吗?当时瞬间就无语了,我感觉自己突然从消极的情绪中解放了出来。只因为下午无意识的抱怨了一句想做照片墙却找不到材料,而他给我的正是一个精美的相框架。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是个甩手爸爸,从没指望他能帮忙,但这一次他的行动打破了我们在共同教育孩子这一方面的消极循环。让我不禁要重新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对他的各种抱怨、消极态度与看法。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有勇气面对很多我们日常生活情景当中的消极源。比如针对在家里每天清晨一起床对孩子的数落和催促,我可以制定一个每日计划清单(按时间顺序):

☆七点起床,穿衣,叠被。

☆刷牙,洗脸,搽香。

☆营养早餐(五谷杂粮,蔬果汤粥,牛奶鸡蛋)

☆上学出行必备:书包,水,篮球,校服,红领巾。

☆课堂举手发言35次,并反馈老师的课堂提问。

☆完成课堂笔记,内容清晰整洁。

☆给予家人,朋友或师长每天3~5个拥抱,和10个微笑。

☆作业能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并按笔顺规则写字。

☆完成家联本上的作业并签字。

☆课外阅读,并大声朗读20分钟。

☆篮球体能训练三项

8:45洗漱,9:00上床。

☆分享睡前故事1020分钟,关灯睡觉。

为每天完成度打分,连续完成一周,可以答应孩子一个合理的要求。

对于老公的抱怨和不认同,我想做出以下改变:

1、老公在谈话时给予倾听与回应,可以适当联系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时的问问他的看法。

2、没事就和孩子上楼参观一下他的工作坊,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跟着学一学。并对他的手工活给予肯定,不时的在朋友圈晒一晒。

3、看到关于木工活的书买一些,送给他。

4、遇到问题可以适当的求助他,尤其在他擅长的领域。

5、避免出现消极对话,尽可能的以中性或积极的方式回应。

6、通过拆书练习,多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希望执行这些行动计划至少3个月,以便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