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拆的一本书是《好好说话》。
(F)大家应该看过或者听说过奇葩说这个节目,而《好好说话》这本书就是由奇葩说团队成员带来的,教你如何更好地和别人沟通的书籍,也就是封面上所说的——讲述这个话术精进的技巧。
(A)很多比较好的沟通书籍都是国外的,而《好好说话》里的案例都是本土的,阅读起来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贴近生活,案例生动有趣,符合中国人多思维习惯,很多例子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而且有些书只告诉你说话要怎么说,是单纯技巧层面的。但这本书会把背后的原理也说的非常明白。也就是说话背后的“道”而不单纯是“术”
(B)这样呢,你即便在复杂人际关系的环境中,也可以真正掌握“好好说话”之“道”,而不是单纯的技巧。今天带来的拆页是一个关于沟通的片段,学会用这种方式沟通后,可以降低引发冲突的可能。
学习主题:让沟通变得更理性
学习目标:学会用打“预防针”方式进行沟通,降低冲突的可能。
冲突双方:早起鸟:小明;夜猫子:大牛
小明认为:大牛晚睡只是为了打电玩,没正经事。自己早睡早起则是为了养精蓄锐,做好第二天的准备。大牛晚睡影响到我,这不光是生活习惯问题,还意味着大牛懒散、贪玩,既没有教养也不懂尊重他人。
大牛认为:白天压力大,晚上趁机放松,而且有时晚睡也是为了温习。小明早起会吵到自己,我都忍了,现在却得寸进尺,连我睡觉时间也要管。这不光是生活习惯的差异,还意味着小明娇生惯养、干涉他人生活,小题大做而且恶人先告状。
小明在诉说自己的版本时,认为自己是在忍无可忍之后才理直气壮地提出建议;大牛听后觉得小明不但恶人先告状,而且还扭曲事实冤枉人。于是冲突越演越烈,不再是生活习惯的摩擦,而上升到了人品和是非的矛盾。
虽然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
囿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既然认识到了“两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去拆除这个陷阱,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一记“感受的预防针”。比如当你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试着做一些这样的铺垫: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但我难免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对我的一种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想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总忍不住会有这种感觉。”
之所以用“感受的预防针”来为之命名,就像为了抵抗疾病,小孩要打预防针一样,面对某些敏感的沟通,我们也会需要预防针。而这句话的妙处在于,他预先向对方说明“我接下来要讲的仅仅只是我的感受而已”,也就等于在暗示说“我讲的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从而大大降低了会给对方带来“被冒犯”和“被攻击”的感觉。
紧接着你会发现,沟通的重点发生了奇妙的转化:你在意的重点是说出后一句“我有什么感觉”,而对方在意的重点则是前一句“这或许不是事实”。把“预防针”用在上面的例子中,事情就会变成这样:
原本,小明会对大牛说:“你晚上不睡觉还不是因为贪玩!”
现在,小明会这么说:“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晚上不睡觉只是因为贪玩。”
原来的说法会一秒钟点燃大牛的怒火,然后大牛用暴跳如雷,反唇相讥,引发矛盾,而现在的说法则会在表达立场之余,也留给大牛诉说与解释的空间,如此一来对话就能持续,两个人的沟通也会立刻缓和很多。
所以,“感受的预防针”的好处在于,预先照顾到了容易被引爆的情绪,从而让理性的沟通有了接下来的延展空间,以“对人不对事”为切入,最终达到了“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效果。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拆页的目标是:学会用打“预防针”的方式进行沟通,降低冲突的可能。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观感看世界。由于每个人经历、认知、思维不同,即便面对同一件事情,也可能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也就是“两个版本”。
而沟通双方往往意识不到另一个版本的存在,特别是当一方还包含负面情绪或观点的话,很容易让另一方觉得好像被冒犯、被攻击了,觉得:“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
(举例:)
比如,有一次我在健身房,有个姑娘用拉力器(那种很大的架子)蛮久了。有个男生也想要用那个设备。他就一直等,一直等,等到自己忍无可忍了,他跑过去和那姑娘抗议:
男:(生气)“你有完没完!还让不让别人用了?”
女:(莫名)“我怎么不让人用了?”
男:“你用了多久你自己不知道吗?你一直占着别人怎么用?都40分钟了,你有没有素质?”
女:“你什么态度啊!这么没礼貌!”
然后他们就吵起来了,而且吵得很凶,劝也没用。
在男生的版本里:设备是公用的,你不该一个人霸占这么久,这样很没有素质。
在女生的版本里:设备使用有先来后到。你如果想提前轮流使用,需要好好地提出请求,但你太没礼貌。我让你的话,反而显得我理亏。
原本只是一件小事情,结果呢,不但大家都没法好好锻炼,而且还闹得非常不愉快。
所以说,当你有负面情绪/观点的时,打上一记“感受的预防针”非常重要。所谓打预防针,就是给对方的情绪爆发做出一个预防。
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在表达负面信息的时候,在前面加上3点:
1)抱歉,或者,对不起
2)“可能的自我否定”(可能未必是事实,可能是我多心,可能我说得不对)
3)“被迫的感受/观点”(我难免觉得,我总忍不住会,我确实感到)
姑娘如果这么说:“抱歉,可能我是用得久了点,但是我本来自己一个人好好地在锻炼,你突然冲过来那么大声地和说话,我难免觉得你好像是故意来找碴的。”
我只是拿姑娘作为一个例子,其实男生也可以这么用,如果男生一开始就懂得这个方法,也会让姑娘觉得听上去舒服一点。
(不这样做的坏处:)
如果不这么做,就像前面的例子,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攻击他、冒犯他,从而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矛盾激化,冲突升级。最终可能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反过来,如果他们在有负面情绪/观点的时候能够这样说话,打上感受的预防针,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冲突的可能。但这个方法有两个适用边界:
第一种,对商务场合的谈判不适用。
“抱歉,我们的数据可能不够精确,但我难免觉得你报价太低了。”“对,你的数据的确有这样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的报价是完全合理的”……这就没法谈了嘛。
第二种,当对方不存善意的时候,不适用。比如对方想要控制你的时候。
好我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做个练习:
(A1显像提问)
我将会念一组表示负面情绪的词语,请回忆一下,最近一次,你和他人的沟通中,出现下面这些情绪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比如,不满、焦虑、挫败、压抑、愤怒、紧张、不服气、愤恨……等等,这个情绪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对方的。你们当时的沟通是怎么展开的,你们说了些什么?请分组讨论一下。
(现场分组和讨论……)
好,有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一下?
学习者A:有室友晚睡,原先可能说话方式不太注意,会说:“你能不能早点睡?”或者“你怎么还不睡?”。
学习者B:和孩子讲话不太讲究,前几天看到他在玩ipad,那天我工作上也有很多杂乱的事情,心情很烦躁,就说:“你怎么老在玩,就快毕业了,再不抓点紧怎么行,你怎么这么不让我省心”。说得孩子不太开心。后面我让他做一些事情,他就很有情绪,似乎在故意和我对着干。
(A1+反思加工)
好,那么想想看,如果使用拆页的建议,换成哪种说话方式可能会更好?请继续进行讨论。
(……)
好,哪个组愿意分享一下的有吗?
学习者A:原先室友晚睡,我说话方式不太注意,但学了拆页后,可能会说这样说:“对不起,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晚睡并不会有助于你的身体健康,我确实上课比较早一些,会对我造成一些影响,综合一下我们的情况,你看看能否早一点回来。
非常感谢,还有哪位组可以分享一下的?
学习者C:我和老公生活上有时差,他晚睡晚起,我早睡早起,我经常会对此表示出不满,以前会说:“你怎么到现在还不起来啊?!”学了拆页后,可以说:“抱歉,虽然我知道你晚上可能精神状态会比较好,会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我还是觉得你双休日这么晚起来不利于我们一起实施我们的一些计划。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你还是可以早点睡觉,然后早点起来。”这样可能会更容易让他接受。
学习者B:下次我可以这么和孩子说:“小X啊,可能你有在认真学习。但是我每次回来的时候都看到你在对着ipad打游戏。这让我非常担心,难免觉得你没有好好做功课。可以把你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告诉我吗?”这样可能会好很多。
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大家后续可以多多尝试用“预防针”式的沟通降低冲突引发的可能。那今天的拆解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