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细节》 所属活动: 2018年2月25日喜乐分舵百新书局场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科学地设置目标 学习目标: 用浮动数字范围的目标让自己或他人重新投入

开场: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书是《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它的英文名叫《The Small Big》,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发现与细节的改变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它影响的巨大程度往往超过人们地想象。
所谓“四两拨千斤”,这本书用很多案例说了很多方法,告诉你怎样用最小的细节改变,带来最具成效的结果,并成功影响他人。
今天又恰巧是2018狗年第一拆,我相信大家可能在新的一年里可能会定制很多新年目标和新年计划,而今天要讲的就是如何科学地设置目标,这里就有一个小《细节》了。
请大家阅读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按常理,当我们为自己或他人设定新目标的时候,经验总是告诉我们,要把目标设定得非常具体。比如,每周减掉2磅(约1.8斤)体重,1小时跑6英里(约9.6公里),或是每个月存下100美元作为来年的度假基金。但是,当我们说服自己或他人重拾目标的时候,这个常识是否正确呢?

营销学教授毛拉·斯科特和斯蒂芬·诺里斯认为,虽然人们在直觉上感到,在首次制定目标时,应当把它量化为单一而具体的数字,但是在重拾先前的目标时,这样做就未必最好了。相反,这两位学者认为,比起单一的具体数字(比如每周减掉3磅体重),把目标改成一个上下浮动的数字范围(但平均值和原先的数字一样,比如每周减掉2-4磅),会更加有助于人们鼓起干劲儿,重新投入。

对于那些小一点儿却依旧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目标,比如多存一点儿钱,减掉几斤肉来说,最重要的是持续。既然某种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帮助人们牢牢记住目标,那么这个小小的改变就足以造成巨大的影响。但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研究证明,让人们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有两个:挑战性和可实现性。目标应当让人感到有充分的挑战性,因为这会让人产生成就感,但前提得是它有实现的可能。面对单一数字型的目标,人们不得不挑选一个相对容易达成的、相对有挑战性的数字,或者是两者之间的这种,而浮动范围性的目标把这两个因素都包含在内。简单地说,他之所以能够促使人们重拾目标,是因为它能让人把可实现性和挑战性这两方面的成就感都占全了。

正如我们在这本书中不断提到的,小事也很重要。

当我们想调动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性的时候,把制定目标的方式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得到巨大的成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目标其实有很多种(一次性目标和重复性目标)

有些目标我称它为“一次性”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某个项目。它是“逐步推进”的,可能有ABC多个不同的子任务,子任务可能各自不同,全部完成后,整体目标才算完成。

还有些目标我称它为“重复性”目标,它可能每次做的内容都差不多,但是它是通过时间的累积去“逐渐精进”的,需要你持续去做,重复多次。比如健身,比如练习钢琴。

这个拆页中所说的方法,其实比较适合那些“重复性”目标。

就像拆页第一段所说的“重拾目标”,如果是一次性目标其实谈不上“重拾”,只有重复性目标,需要你一次一次、一次一次的去练习和实施,它可能是单一、枯燥、无趣的,所以你才容易放弃,所以才需要重拾。

而拆页中所说的方法——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浮动范围的数字目标代替单一数字目标,而方法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帮助调动积极性。

因为浮动范围数字目标可以同时提供两方面的成就感,1是可达成性,2是挑战性。

它不像单一数字目标,可能因为设得太难,导致经常达不到而最终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为设得太容易,导致觉得没有挑战性,无趣,最终不了了之。

另外,拆页中所说的方法还可以用于他人,特别是用来调动他人积极性的时候,如果你已为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制定一个浮动数字的目标,如果本来是计划每天阅读30分钟,可以改成20-40分钟的阅读。

或者,当你发现你的朋友因为使用单一目标未能坚持而放弃的时候,你也可以给他提出建议,改成浮动数字目标。(健身:每天跑2公里1-3公里/10-20分钟)

总结来说,也就是:对于重复性目标,用浮动范围数字目标代替单一数字目标,可以更大调动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性,让人更容易重拾/坚持目标。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回忆2017年有没有制定过什么重复性目标,是单一数字目标还是浮动范围目标?完成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小组内做分享。

今天学习了新的目标制定方法,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写下一个新的重复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