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196期“反求诸己”原则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反求诸己”原则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 “反求诸己”的原则,来计划如何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开场: 事件:很多生涯规划老师、前辈都说: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很重要,我就买了10多本关于人际关系的书,有理论型的《六度人脉》,有说话沟通型的《如何说客户才会听 如何听客户才会说》等等,但是一方面书看不完,每天辛苦工作,与手机和瞌睡的诱惑做斗争,好不容易看完一本,没几天就忘了,也无从下手做改变,痛苦啊。
提问: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鼓起勇气,告诉自己成长都是反人性的,坚持读完这10本书再说?还是说,觉得好难啊!我还是过一个风轻云淡的低欲望人生吧?
影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轻则你失去了一条通过读书升级自身的有效途径,重则你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真正内化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升级的经验体系,在市场上没有人为你这个人买单,将最终被时代淘汰。
解决:今天我们通过“反求诸己”原则片段,学会在读致用类图书的时候,为读书投入的时间都能为我们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产生价值。这个片段是来自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拆书法的原则。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解原则:反求诸己

第一,成人学习的第一公理是"自我导向”,这意味着在学习相关的一切事情上都应"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己身上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

第二,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有很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考虑清楚,这次阅读是你对书负责,还是让书对你负责。

第三,方法得当的话,阅读和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活动——只要你能在工作或生活中用上一点儿,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成本。

       第四,采用简单易用、不引人注意的工具,比如便签、笔。降低便签法使用的复杂程度,你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阅读和思考上而不是费尽心思地掌握便签法。很多教人阅读的方法都听起来很美,但用起来未必有效,因为方法本身太复杂,要求太高,让人望而却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可以理解“反求诸己”原则,可以运用 “反求诸己”的原则,来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对比概念与案例】

1.概念解释: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基本解释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在本书中应用在“拆书法原则”时,对这个原则做了进一步的转化应用,如下:

  (1)"从自己出发":以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出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我会....),从自己身上找方法(我可以怎么做...),在自己身上加要求(如果难执行,我可以怎么做让这个可以执行...)

  (2)“书对我负责”:要让书对你自己的目标和需求负责,而不是说为了对书负责,把整本书消化完;

  (3)要令自己的阅读成为高回报、高价值的一项“活动”;

  (4)“工具对我负责”:阅读使用的工具也要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工具服务,不是为了掌握工具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注意力,你的所以资源是在对片段的理解、思考、应用上。

“反求诸己”的适用边界:“反求诸己”原则在这里适合于成人学习的拆书这一方法,虽然在很多领域可以拓展,但是也是有自身不适用的地方,比如:在工作的权、责、利分析中,不适用这一原则;个体对自己过于高要求、过于自卑的个体,就连在个人成长中也要慎用;在完成一些对成长没有帮助或者自己不喜欢但一定要做的任务时,也不是完全要遵循“反求诸己”原则,比如工作任务、考试等。

2.对比概念

   “反求诸己”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己身上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虽然这句话非常简单,但是实际应用中却非常容易混淆,下面我将容易混淆的地方给大家做一剖析:

(1)区分从书本出发VS从自己出发

这个片段是没有上下文的信息,不是知识,就算对我有用我也不必关注,以免信息过载。这是遵循“反求诸己”原则吗?不是!“反求诸己”让我们从自身上找方法、加要求,让我们给信息加上上下文,变成知识。

这种情况的适用条件是对自己有用的片段,而不是说你看到的每一篇文字都需要如此。

(2)区分我对书负责VS书对我负责

这本书豆瓣评价很高,对我也有用,我要把TA认真研究吃透,理解整个框架、输出笔记。这是遵循“反求诸己”原则吗?不一定!“反求诸己”是让书对你负责!这本书对你的责任如果是用里面几页的内容解决你的一个问题,其他的内容暂时用不上,你就不需要马上读完全本,全盘输出,只要学习对你目前有帮助的内容。

这种情况的适用条件是致用类图书的学习,如果,阅读这本书的目标是通过考试,或者把他变成课程讲给他人听,你就需要对书负责。

      (3)区分我对工具负责VS工具对我负责

       为了好好吸收书本知识,我要学习思维导读、康奈尔笔记法等大神极笔记法。这是遵循“反求诸己”原则吗?不是!“反求诸己”原则是讲要把精力集中阅读和思考上,而不是笔记方法的使用上,就算是工具也要为自己服务,不被工具所累。

       这种情况的适用条件是你的目标是阅读的内容本身,如果你一个阶段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某一工具,比如思维导图的学习,那么就尽情享受思维导图和阅读的双重折腾吧!

       以上我们通过三个方面对“反求诸己”易混淆的地方做了解析,可指导我们识别自己在阅读中不符合“反求诸己”的现象。

【具体步骤】

如何用“反求诸己”原则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1.    这本书或文章对自己有没有用?(YES or NO)

举例:《这样读书就够了》对我有没有用?有用!

2.    为什么这本书对我有用?(WHY)

举例:《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为什么对我有用?我需要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如何把自己的经验整理为可复制的知识体系,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们用“拆书”的方式,快速构建自己知识体系;

3.    我要用这本书实现什么目标?(WHAT)

举例:学会用“拆书法”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输出自己的经验,从而构架知识体系;

4.   我如何用自己方便的工具把对自己有用的片段结合实践经验输出?(HOW)

举例:用便利贴记录不同片段所思所想,用“拆书法”拆解核心片段,并结合以前的经验和未来的行动用便利贴提示自己。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包含任务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首先,请各位学习者想一下,在未来的2周中,会运用到“用‘反求诸己’原则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方法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故事背景,比如:朋友兴高采烈的跑来,向你推荐一本书,说超级好,一定要看;朋友爱读书,出来一本新书或者高评分的好书,棒来就读津津有味,不过很多用不出来,和你吐槽读书无用;类似未来你可能遇到的场景,花1分钟时间思考下可能的场景。

然后,依照这个场景,请运用“如何用‘反求诸己’原则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方法,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含: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根据前面想到的场景,你可设计一个对话。

{学习者案例分享}

【故事背景】我有个下属,管理能力不是很强,我推荐一本《可复制的领导力》给他,他觉得很棒,说要好好学习应用,3个月过去了,我明天准备用今天总结的“如何用‘反求诸己’原则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的其中几步和他对话。

【时间】明天

【涉及人物】我和我的下属

【起因】下属从要读一本书到目前已经3个月了,想跟进其学习状况

【经过】

我会问他:《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看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他应该会回答:书挺好,但是好像还用不了,一方面也没有看完。

我会问:你觉得这本书对你有用吗?

他会回答:有用,因为….

我会问:你要用这本书实现什么目标?

他会答:提升领导力,主要是激励和沟通方面。

我会问:你有没有在书中看到这类片段?你是怎么做的?

他会答:有点。我觉得思维导图工具很好,所以我又去学思维导图,准备把里面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输出出来。

我会说:用什么工具不重要,如果工具本身占用你很多时间和精力,反而会让学习有反效果,在学以致用时工具要从自己出发,简单高效就行。你觉得呢?

他会说:是的。其实我只要把内容拍个照片保存在有道里,下面就可以写自己怎么用这个片段就好。

【结果】下属用更有效的方式开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