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会提问》 所属活动: 2018年1月28日喜乐分舵百新书局场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批评性思维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提问,如何运用批判性技术进行独立思考

开场: 大家好!我是雨田。三个标签是爱运动、爱旅游、爱读书。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不一味吸收别人的观点,能运用淘金式思维批判性思考,学会多问一句“我为什么要相信”
FAB法介绍图书
F 特征 (Feature)
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A 优势 (Advantage)
一提到批判性思维,大家是否有抽象、难懂的感觉。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美国大学中有一门通识教育的课,即“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已经出版了第十版,如果每年出一版,也是经久不衰了。因为他经过大量实践磨合,去教会别人怎么学习这种抽象的方法。书中每一章讲述一种方法,一步一步带领大家学习,最后再把这个方法综合起来。深入浅出,易于操作。
B 利益 (Benefit)
生活当中经常听到大家会讲“电视上说” “微信上说” “网上说”,但是唯独没有说“我说”“我认为”,希望读完此书,大家更多会说“我认为”。学会不再迷信所谓的专家、统计数字、案例、调查问卷,而是学会独立思考。避免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页一

运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频繁地思考为什么作者会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他会在页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对于推理的质疑,他会与阅读材料进行持续性的交互作用;他想批判性地评估材料,并根据这些评估得出自己的结论。

问题1.1 心理评价:我在进行淘金式思维吗?

ü  我问过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吗?

ü  当我想到正在讨论的问题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我会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吗?

ü  我评估过那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吗?

ü  对某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吗?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读完这段之后,看到的关键词或者句子是什么?

学习者回答“淘金式思维”“我为什么要相信某件事”“我的见解”“与阅读材料的进行持续性的交互作用”

刚才果莉提到了“淘金式思维”,在这本书当中对应的概念是“海绵性思维”,对应于海绵吸收水分的意思。给大家举个例子:

上一堂课,听一次讲座,或者参加一个会议,主持者在结束时询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此时,讲台下往往一片沉默。主持者只好在略显尴尬的气氛中宣布结束。其实,我的大脑也在认真搜索着该提出什么问题,但只觉得一切正如别人所讲,没什么可问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海绵式思维,只吸收,不动脑。

“淘金式思维”正如刚才Sophie所说的“交互式对话”,相当于你和作者进行对话。不断的提问就相当于筛子。可以看做从信息的沙堆中筛选出你需要的金子。

淘金式思维包括三个维度:

第一,你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如果没有,直接就略过去了。

第二,你愿不愿意这么去做。有没有主动性

第三,如何去做?

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的消息:

“注意了啊,朋友们,街上来的卖冰棍儿的,黑龙江牌照的车,喊‘厂家批发冰棍儿’的,带孩子千万躲远点,那是偷孩子的,不是瞎传,是真的!”

你会相信嘛?你会转发吗?我到底信还是不信呢?如果是海绵式思维,看到后秒转。如果是淘金式思维,就要判断分析,是否要去转发。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


我举个自己不具备淘金式思维,结果浪费了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例子。上周我看到朋友圈有一个帖子。内容如下:“七天读完世界级畅销书《乌合之众》,与上万名社群小伙伴一起对抗惰性。大咖们都是用这种方法速度。坚持七天打卡,还有机会拿kindle;集齐十个赞就可以免费入群一起学习。”

我因为之前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没看懂放弃了。想着既然大家能一起学习,还有免费讲解这么好的事儿。就果断发朋友圈求了十个赞,经过审核入群了。进群之后发现,所谓的讲解就相当于摘抄了文章中的内容,并没有举例,也没有能让我联系实际的讲解。所谓打卡,也不管你发什么留言都可以算打卡了。我反思一下:这和我以前自己看没啥区别,都是没看懂。我没有像从信息的沙子中淘金一样去思考,没有确定哪些信息值得相信,还是要反对,盲目跟风。

学习这个拆页以后,我可以更好的改进

我问过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吗?

为什么别人让我攒齐十个赞?为什么让我转发朋友圈?这不就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道理嘛。

别人让我相信七天可以读完一本书,满足我心理希望通过助读帮助自己理解这本书,借别人的力量。

2. 当我想到正在讨论的问题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我会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吗?

会不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呢?

会不会手机中毒呢?

我转发了,朋友点赞会不会中毒呢?或者泄露个人信息呢?

 3 我评估过哪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吗?

改进: 这是什么样的速度方法? 大咖是谁呢?为什么大咖都用这种方法?这是什么方法?为什么是七天而不是八天、十天呢?七天是每天读八小时呢,还是每天读一小时呢?

读完是怎么定义的呢?是从头到尾把文字浏览一遍。还是说都能进行RIA的运用于实践呢?

对某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吗?

如果该公众号能够提供证据来说明、回答我以上的问题,我才可以考虑加入进去。否则,可以忽略掉,把时间精力放在更优质的信息资源上。



细化步骤

第一步:提问

我问过别人为什么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吗?

要我相信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我相信了,对于别人利和弊分别是什么?

对于我利和弊是什么?

第二步:记录

当我想到正在讨论的问题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我会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吗?

如果我行动了,对于相关的人、事、物会有什么影响?

第三步:评估

我评估过那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吗?

证据是什么?证据的质量如何呢?推理过程合理吗?

第四步:总结

对某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吗?

如果我相信这件事情,我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达到这个目的,我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实现呢?并记录下来比较不同的方法,得出自己的见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像提问法

有没有收到看过类似的信息呢?“长期便秘是肠癌的先兆”“自来水蒸煮食物会致癌”

“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以为这一篇篇“分析独到”的文章都是灵丹妙药,纷纷转发给亲朋好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给你造成了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A1+ 请学习者反思加工经验

根据刚才拆页中的建议,你觉得最好怎么样处理刚才谈到的问题呢?

分享案例一:

我的工作是做品牌宣传的,但是我从来不在我的朋友圈发一些医疗美容相关的,比如说你打个玻尿酸吧,因为对于别人来讲,可能他并不需要。我不会发别人不需要的东西,这个影响我个人在朋友眼里的价值。我会去评估它,我觉得不愿意看到,我就不会去发。虽然领导说过很多次,但我还是坚持不发。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更像是广告,价值含量不高。但是比如武志红,最近我研究心理方面的,他昨天发了一篇文章,解读了中国人的婚姻观、价值观各方面,我觉得和我蛮吻合的,我觉得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些焦虑的人,所以我会转发。转发的内容,生活性的随心情,其他的我会考虑身边的朋友是否需要。

分享案例二:

跑步可能会伤膝盖吗?要考虑的是什么情况会伤膝盖?跑步的程度?偶尔跑还是长久跑,肯定不一样。还有跑步是否有正确的姿势,以及装备。这些都没有考虑的前提下,是不太可信的。

分享案例三:

直销行业,例如化妆品。朋友圈会发一些让你相信这个东西是好的,不抢占先机会错过这个机会。马云当时如果不抢占先机,也不会有现在的上市公司,诸如此类。如果直接接受的话,就可能走一些弯路。如果有拆页中的淘金式思维,就会帮助我去独立思考。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当传达信息的人搬出权威的意见时,我们必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权威?”在对权威的意见提出质疑时,尤其要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门训练?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相关经验? 

权威是否具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例如,他是不是他所声明的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又比如,某新闻记者是亲眼目睹事件的经过,还是仅仅是转载别人的报道?如果他不是第一目击者,那么重复的是谁的声明呢?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声明?一般来说,与那些二手资料相比,原始资料或直接观察者给你的印象应该更深刻。例如,《时代》杂志和《新闻周刊》是二手资料,而科学研究期刊则是原始资料,如《美国医学会杂志》。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权威具有歪曲影响的相对自由?影响人们如何报告证据的因素包括:个人的需要、预期、普遍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理论和意识形态等。人们在提出证据时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你问一名军队里的将军“削减军费开支是否不利于发展军事”,他会回答“是”,并且说出一大堆理由。处于他这样的身份,也许他对形势的看法是没有偏见的。然而,我们还是要考虑他可能会找出一些理由来使自己的偏见合理化。


我们所说的偏差和偏见,是指对事物的好与坏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以至于影响了我们对事物进行公正评价的能力。事实上,由于许多因素都会使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权威人士完全没有偏见。但是,我们可以期待权威人士比其他人的偏见更少,还可以通过寻找关于权威对某个主题的个人兴趣信息,来判断他是否有偏见。例如,如果某权威人士从他所大力宣扬的行为中获得了经济收益,我们就要特别警惕他的观点是否有偏向。


虽然权威人士在某个论题上可能带有个人的兴趣,但也可能做出可信的声明,所以,我们不应仅仅由于担心权威的个人兴趣会影响其公正,就拒绝接受他的声明。我们能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考察权威人士是否具有不同的态度、预期、价值观和兴趣。所以,我们要问:“该权威是否常常作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生活中大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个电影是今年十大电影之一……

米其林推荐餐厅……

有一次去周庄旅游的时候,看到有一家饭店挂了一块牌子写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推荐餐厅,并且还有屏幕滚动播放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视频,于是我就进去吃了,结果呢,内牛满面,我觉得很难吃,我们一行人,吃了一半扔了一半。

为什么我们没有多加思考就去了这家饭店呢?时候想想《舌尖上的中国》是权威的节目,

这样的例子就提醒我们,当有人搬出专家的意见时,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相信权威?”拆页中就给出了建议,怎么提出问题。

【可能的异议】

可能大家会问,所谓的权威都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自然比多数人了解的更多的信息源,也就是所谓的专家,他们肯定比我懂得多啊?比我自己判断的准啊?会省很多的精力?

【处理】

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地球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它运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这句话是摘自托勒密,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全能的上帝》里面的。可是今天,我们学过常识的人都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我们认为的专家应该是客观的、权威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假”专家,或者为名或者为利在发声。比如,有的专家是吸引对健康无害,他为烟草商说话,背后有经济利益输送。有的专家“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博眼球,求关注。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相信专家。我们也许没有专家懂得多,至少遇到所谓权威的意见的时候,能够停下来想一想,问一问自己,他的话可信吗?有多少可信?怎么得出结论的?靠什么论据支持的?等等

细化案例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最后一个上场,评委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中,他突然发现乐曲中有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还是觉得不对劲。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现场气氛十分尴尬。面对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评委们故意制造了这样的意外,最后他夺得了冠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大家想一下在接下来的一周,你有没有工作中要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一件事情?

或者去某网站推荐的好吃到哭的餐厅;或者试用某网红推荐的面膜等;学习了这个拆页后,大家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提问技巧,讨论一下你怎么能够做得更好?

案例分享一:

在超市里看到成龙代言的霸王洗发水,因此比较喜欢看成龙的片子,就买了两瓶。第一直觉就是肯定好的,回去用了一次全部扔掉。用过之后头发痒,不舒服。如果用拆页中的批判性思维,以后遇到明星代言,要想她在这个方面是不是权威,我有没有充足的理由去相信她。像成龙演艺界比较权威,但在洗发水领域不是专业的。

案例分享二:

我以前在日本留学,后来去移民加拿大。移民前一个比较贴心的朋友和我讲,北美真的很棒很好啊,我当时都没做任何考察,直接就办了移民就飞到加拿大去了。在那里呆的这十几年,我发现我根本不适合这个国家,无法融合。现在看,也有一些好的地方。但是真的是,自己不去深入是不知道的。有的时候别人给的建议,至亲也好,也只是通过想象来做的,所以自己要经过调查以后,来判断这个是不是适合你。

批判性思维在一些小的事情上,比如面膜,只要不毁容就可以。但是在很多重要决策的时候,如果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就全盘接受的话,会对自己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A3 请每组加工一个剧本。剧本是说小明和小明的妈妈。小明妈妈看电视有某明星代言的药品,又有某个老中医的介绍。小明妈妈觉得这个电视节目是很权威的,老中医也是专家,所以就要购买电视的产品。小明更希望妈妈早日去正规医院就诊。

小明希望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点,来说服妈妈。请大家讨论10分钟,10分钟后,表演一下你们的对话,同时说一下,运用了拆页中的哪些知识点。

小明妈妈:我看螺旋藻这个药不错,我给你订吧

小明:效果怎么样?能减肥吗?

小明妈妈:又能减肥又是保健品

小明:卖多少钱啊?

小明妈妈:不贵,两盒只要388

小明::这个是用什么做的啊?

小明妈妈:她都是中药成分,你知道中国人都相信中药。

小明:这么多中药成分,两盒388,还有中医给他站台,做广告。那么他们能赚多少钱啊?

小明妈妈:我也不懂啊,但是老中医都上电视来说了,肯定是有道理的

小明:这个老中医你认识吗?

小明妈妈:我不认识啊。但是电视怎么会骗人,又不是马路上的小广告,随便印个传单就给你发的。人家都敢上电视了

小明:电视购物有的卖的利润很高的,也可能是假货,我们先去查一查,这个老中医是不是正常上班的,还是退休了。如果没有退休可以查到他的医院,是不是有这个人。第二,看看他的专业是不是减肥领域的。

小明妈妈:好的。

结语

经过这么热烈的讨论,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通过淘金式思维的提问技巧,学会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我该相信哪些信息?相信谁的?怎么相信?无论是工作、学习、购物等等,不随波逐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