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事件:目前的工作不是很理想,想换一份工作,和自己的闺蜜/好兄弟诉苦,这家伙也够意思,陪着你聊天、喝酒、骂老板,然后来个:“兄弟,打工不容易忍忍吧!”或者“兄弟,你那么有才华忍个X,再找份工作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提问:一般遇到这样情况大家会怎么处理?和兄弟/闺蜜抱头痛哭,觉得有他/她在身边让自己的心灵和情绪有个港湾?还是想,话虽然一吐为快,但是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后还是不要花太多时间、抱什么希望在他/她身上了。
影响:无论用上述什么方法处理,都是非常可怕的,要么你会发现暂时情绪的舒缓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要么身边没有了让自己放松、舒服、快乐的朋友。
解决:所以今天两个关于弱联系理解和建设的片段让你正确认识“强联系”“弱联系”这两种联系给自己人际关系带来的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会如何用差异化定位建设自己的“弱联系”!
这两个片段来自于《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类似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结构化表达、沟通等,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的工具和方法。
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har)的研究,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为亲密。然后是12-15人,失去他们会给你带来重创。继而是30-40人,这是你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群。然后是150人,而这150人是人类智力允许其拥有的稳定网络的人数上限(也被称为邓巴数字)。
社交产品Path,规定好友上限人数不超过150,就是基于这个理论。
至于150人以外的人际网络,你会认识这些人,但并不会那么在意他们,你们的交集一般也很少。
而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人际关系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又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
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而所谓弱联系,就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或者刚认识不久的人,你们的想法常常不同。弱联系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广义的价值,不仅仅是指经济价值。
我举个找工作的例子,来说一下两者的区别:
比如,你要找工作,但没有太多面试经验,强联系人,也就是你的好友,可以特地抽出时间来帮你准备面试,而这是弱联系的人不会、也没有必要帮你去做的事情。
但弱联系人的价值也很高,比如,他/她所在的公司正在招聘,而你恰好在找这样的工作,也是一个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帮你做一下内部推荐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双方获益、双方开心。
再比如:一个强联系人,每天发点无病呻吟、没有价值的朋友圈,你不会就此跟对方断绝关系,说不定还会关心一下他的现状:是不是碰到什么挫折了。而一个弱联系人,要是这么做,你可能就果断取关了。
明确这样的区别之后,我可以说明一下:这里讨论的是弱联系,而非如何维持好友关系。
可能你会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需要那么大的人际网络啊。
是的,当你谈人生、谈理想、吐槽生活的时候,朋友就够了。
但是,当考虑找人合作、了解信息的时候,“弱联系”其实是最佳选择。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在遇到通过关系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判断使用自己朋友圈的哪种联系!
【I- 通过对比概念和匹配例子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边界】
在这个拆页,我们看过了“弱联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同事关系、亲戚关系哪个是我们的弱联系呢?
同事关系、亲戚关系看具体情况,如果彼此能联系上但是交往不多、圈子不同、思维方式也不是很接近,那么他们就是弱联系了;
举例:就算是你的亲哥哥,你们不生活在一起、教育背景不同、联系的也不多{此处加个包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结果全场哄笑},那么他也算你弱联系;如果是你远方亲戚,你们在一个生活、一起创业,那么他其实就不算是弱联系;他们之间的关键差异是亲密程度和圈子、思维的差异。
当然,弱联系可以随着接触的不断频繁,思维方式的不断的融合,会慢慢转化为强联系;比如,原本不熟悉的人,因为加入一个团队工作,经常一起奋斗,后来慢慢成了强联系。而强联系也会因为联系的减少,各自环境的变化转为弱联系。比如高中的同学,读书阶段非常要好,毕业后各自不同的发展和环境,慢慢的变成了弱联系。
【I-给出清晰的HOW】
遇到问题如何判断运用自己的哪种关系?
第一步,明确某个情景中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明确场景)
比如,在生完娃之后我是继续工作还是在家带孩子这件事和老公吵架;
第二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理清要达到的目标)
是有人听我倾诉,吐槽下那个男人,我完成自己不良情绪发泄,还是帮助自己完成产后重归职场的规划;
第三步,梳理自己能够联系到,可能对这个问题有帮助的人,列出清单;(一般倾述类目标可以找强联系的朋友,一般解决类的目标可以找“弱联系”)(思考不同的运用,进一步清晰两种关系的作用)
比如吐槽老公,我找我妈就行,如果是完成产后重归职场的规划,我就要寻找我工作同类型的职场妈妈、有职场回归经验的生涯规划师等;
【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这些步骤中,大家觉得最困难的是哪步?
{学习者分享:第二步;第三步;}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觉得最不容易的是第二步,通俗的讲就是理清目标,清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明确目标找答案就容易很多,对不对?
我理解讲第三步的同学,意思并不是“列出能帮我解决问题的人”而是“列出能帮我解决更多问题的人”,对不对?
{学习者回答:对的;}
【A2】(1.设计有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2.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一个未来具体要做的应用)
1、[故事设计]请大家自己编写一段小故事,二三百字左右即可,设计出任务、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故事要包括我们HOW中的前3步:某个情景中我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标准、梳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请大家把故事概要写在便签上,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们请小伙伴来分享下剧本。
{学习者分享:}
[起因]我是护士,不过很不喜欢这份工作,自己工作和生活就是完全的分裂,一直想换工作,不过父母和男友都认为我现在工作很好,不同意,我真的很困扰......
[经过]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标准是,能够明确自己是否真的应该换工作,我除了做护士没有做过其他的事情,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对我的人际关系做了分类:
第一类是非常熟悉我个性的强联系,比如:现在的同事、我的师傅让她们评估我工作表现及与工作的适应程度;
第二类也是强联系,和我有过工作接触,但是不是在我现在医护圈子里的人,请她们客观评估我的能力;
第三类是弱联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去面试,从和对方人力资源的沟通面试中评估自己的位置。
[结果]
我在第一类关系中,能够客观了解我在目前工作的工作表现;
(我:A;我师父:B)
A:师父,你觉得我在工作中表现怎么样?
B:我觉得你不是很适合这份工作,大大咧咧的,粗线条,经常丢三落四,让人很不放心!
(我:A;我一起工作同事:B)
A:亲,你对我的工作表现怎么看?
B:我觉得你工作和生活完全是两个人,性格完全不一样,生活中很快乐,是个开心果,工作中感觉很压抑。
我在第二类关系中了解我自己未被发现的潜力;
(我:A;原来做过2个月兼职的老板:B)
A:X总,不知道你对我是怎么评价的?
B:小X,你非常乐观、开朗、活跃,思维跳跃,很适合与人打交道,如果做市场或销售类的工作,很有潜力啊。
我在第三类关系中,在市场上去销售自己,以评估市场价格。
【结语】
明确“强联系”和“弱联系”带给我们的区别,明确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减少对“强联系”和“弱联系”的不合理期待,以让我们获得更加快速的进阶。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学会了遇到问题,如何运用现有的联系去解决问题,相对是被动使用;那么在下一片段中,我们讲用一种更主动的姿态去经营自己的关系,就是通过如何运用在弱联系中的差异化定位,以建立自己的高效人脉圈。
有时候,即便你进入了一个社交网络,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没人在意你,你想认识的人、想了解的信息都没有获得。
如何刷存在感,实在是个深奥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去伪装自己,展现自己并不具备的那一面,极力讨好他人。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优势不同,其在人际网络当中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人际网络中会有四种角色: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节点是把大家连接在一起的人,这个前面有讲过。
特别是在一个弱联系的社交圈子,不可能任意两个人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一定是有一个或者一些人扮演节点的角色,把大家连接在一起。
适合做节点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可能是该人际网络的发起人,也有可能是人脉广的人。他们很善于跟大家打成一片,并且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每一个人。
专家是掌握信息、知识甚至资源的人。
一个圈子当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贡献,这个圈子80%的价值是由那20%的专家贡献的。典型的例子像知乎,大部分用户从未回答过问题,而有赞同有关注的用户连10%都不到。适合做专家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知识渊博,比常人阅读的新闻和书刊要多很多,
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总能够从他那里听到。并且,他总能给你很多有用的建议,常常给你指点迷津。他们本身具有特定的社会资源和优势。
明星是那些善于说服的人,他们未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很有人格魅力。
有时候,专家说出的观点,可能别人未必完全认可,但是经过明星的诠释,会获得极高的认同度。
适合做明星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推销出去,让别人信服。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类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有种难以言说的特质,一种强大的、有感染力的、不可抗拒的东西,超越了语言的力量,能够让见到他们的人愿意相信和赞成他/她的观点。
助理是在圈子里面提供服务的人。
他们热心肠、乐于助人,未必有专业的知识、很高的人格魅力以及连接大家的社交能力,但是他们任劳任怨地提供服务。
这个角色不一定在所有社交网络都有,尤其是高端社交网络。
比如,企业家协会通常会由发起人的秘书来做很多服务性工作,而这个秘书,其实并不属于这个网络的一员,因为他/她的价值对于别人来说太可替代了。
适合做助理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热心肠、做事有条理、不计回报。
这四种角色,并非完全割裂的。
比如,你既是节点又是专家,自然在这个网络中的价值会更大。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进入一个社群的目标,根据自己的优劣势清晰的界定自己在社群中的角色。
【对比概念与案例】
1、 对比概念:
节点:把一群人连接起来的人;
专家:掌握重要的信息、知识、资源的人;
明星:善于说服影响他人的人;
助理:在圈子里提供服务的人;
比如在我们拆书帮,专家远的说是我们的赵周老师,近的说是我们各分舵自己的三级拆书家,比如小丫、李夏、菲尼、娜娜;节点在我们光明顶就是酱酱、倩倩老师为我们组织很多活动的人;明星就是分舵舵主这样影响大家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三级拆书家;助理我认为就是类似像小雯这样一直为大家默默付出的人,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像助理这样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进入拆书帮,小雯是我除了师父之外最早成为朋友的让人。
2、举例:(下面案例是可讲,可不讲的,如果不合适完全可以去掉)
举例一(反面案例):
我之前在狮子会、学友会之类的组织,虽然角色是队长、分会长之类的头衔,但是只是出席活动并没有清晰明白优势,确定角色,导致的后果是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不足,并没有产生我期望中的结果。
举例一(正面案例):
我们另外一个公司合伙人,参加的组织活动很有限,但是在每个团体中有限的时间都能产生很大的效益。回看他成功的原因是,首先他知道自己的优势,他的知识渊博、阅读量大、善于说服他人,但是能够投入的时间有限,所以他在团队中给自己的定位是专家角色+明星角色,每次出现都发挥推动作用。
【分享提问&回应式反馈】
我们有没有小伙伴可以举一个你身边的社群或者朋友圈,你能感受和区分这几个角色的,可以和我们分享下?
{学习者现场分享}
学习者一:
就像我们的拆书帮,舵主就是明星,需要说服和推动他人;像酱酱这样就是属于节点人物;
学习者二:
我身边有个朋友是销售总监,同时也是个吃货,她甚至把市面上所有品牌的乳酸菌都买来,从口感、营养、外包装三个维度做对比测试,她在朋友圈中就是奠定了“吃货专家”的地位。
-你的意思是不是专家不一定是要好像“教授”“老师”这类的学术专家,只要在某一个领域有自己的理解和资源都可以,我的理解对吗?对的!
感谢你给我的启发,谢谢。
学习者三:
我们有个“狼人杀”群,我们的群主就是个玩“狼人杀”最菜的人,但是所有人都是他组起来的,他就是个节点;另外有个人,“狼人杀”玩得非常好,能够引导大家,他就是属于专家级的人;还有个人,非常热心,一般活动的通知、准备、物资准备都是由他来做。
【A1】(量表的设计和解释)
先请大家花一分钟做下手上的自测题,并统计下总分,半开就是对半的意思
序号 | 题目 | 从不 | 较少 | 对半 | 经常 | 总是 |
1 | 我非常清楚自己在一个圈子里想要的东西 | 1 | 2 | 3 | 4 | 5 |
2 | 我非常清楚自己在一个圈子中的定位 | 1 | 2 | 3 | 4 | 5 |
3 | 我在一个圈子里做的事情都是围绕定位展开的 | 1 | 2 | 3 | 4 | 5 |
这套自测的目的,是看我们是否清晰自己的社交目标和去角色定位的。
如果你在12分以上,那么你真的是个人脉关系整合运用的达人了,如果你在9分以下,那么恭喜你,今天你来对了!
【A3促动参与】
Step1:请每位伙伴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下未来有可能用到今天我们拆页内容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每人在一张便利贴上,然后贴在白板上。接下来给每人2个投票权,你选出两个你经常会碰到的集体问题,作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Step2:(分组)请我们X人为一组来讨论出具体的行动步骤;
Step3:大家可以把讨论出的步骤写在A3纸上,等下每组派一位代表来分享;
Step4:请每组带上自己的大白纸上来分享;一位同学分享完,请其他同学畅所欲言,补充;
Step5:整理、合并、优化出新的步骤。
{学习者现场总结出来的HOW}
问题:我们在一个社交圈中要有影响力,运用今天片段学到的差异化角色定位,该如何做?
1、在一个社群/圈子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从这里获取什么资源;
2、这个社群/圈子存在的目标或则建立的目标是什么?
3、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4、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要在社群/圈子的目标和圈子本身的目标,明确自己要在这个社群中的角色定位;
5、明确这个角色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A2】
1、请在本次学习结束后的一周内,把今天学习的“人际网络中的四种角色”分享给一个自己的好朋友,并且帮助他/她一起运用在HOW中学到的“在一个社交群体中要有影响力”的五个步骤制定一个让自己在社群中有影响力的计划。
【结语】
弱联系的建立是一个先投入、价值交换的过程,需要我们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摆正态度去经营,而非一早一夕见成效的事情,同时在建立“弱联系”的过程中,不要放弃维护“强联系”,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不要过分依赖人际关系,这个是世界上所有的投资,最好的永远是投资自己!祝大家学习了解“弱联系”,成就自己开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