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跃迁》 所属活动: 12月20日拆书帮武汉珞珈分舵街道扣场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从迭代到联机,你也可以成为高手! 学习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联机学习,让自己成为知识的跃迁者。

开场: 大家好!我是刘雅恕。【场景】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位这样的同学,读书时默默无闻、工作后兢兢业业,几年未见面,再看朋友圈,已经是一线城市公司的主要部门负责人,听说还是年薪百万?同学聚会时,大家总是问他,“你小子怎么运气这么好?”(与现场小伙伴互动、眼神交流、获得反馈)而他,总是淡淡地微笑,不做声。【提问】有没有想过,同样是一样的起跑线,甚至于你以前的成绩更好一些,你也觉得自己更加优秀,为什么结果却是这样?为什么一个你看不起的同学,现在过得比你好、赚得比你多、职位比你高、前途比你光明?【影响】这还只是目前的现状,如果再过5年、10年,你敢想像你和他的差距吗?这就是你越来越觉得同学聚会是攀比,越来越不想去的原因,因为你受不了那个原本没有你优秀的人,却发展得比你好太多。【解决】还好有古典、还好有《跃迁》,古典帮你整理了成为高手的技术,教你实用技能:在自己的优势区域不断迭代、通过联机学习提升认知效率,直接成为高手!你也可以是那个被人羡慕的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阿蒙特:日行20英里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柯林斯在其著作《选择卓越》里,思考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卓越公司,这些公司的基因有什么不同?

以2002年为基点,柯林斯往前回溯了30年,在20400家样本中最终选出了7家公司。这7家公司连续15年市值增长是同行业的10倍,有的甚至超过百倍。这本书开始分析了很多“10倍速"公司的基因。柯林斯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行20英里"。

由于北极点在1909年被美国人拿下,1911年10月,有两位探险家同时瞄准了南极点这个处女地。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罗斯的斯科特。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当年12月1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而斯科特探险队的5名成员在探险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你愿意做阿蒙森,还是斯科特?

两者有很多差异,但是柯林斯专门提到一个:在整个探险过程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天气好时绝不会走得太远,以兔筋疲力尽;在遭遇恶劣天气时,也坚持前进,保持进度。他把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约24-32千米)。

另外一队则完全相反,在天气好时,斯科特让队员们全力以赴,而天气不好时,则躲在帐篷里抱怨鬼天气。

      为什么“日行20英里"如此重要?柯林斯的总结是:

1.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3.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好天气带来的“暴利"破坏的不仅是你的自制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和预期,带着这样的侥幸心理进入严酷的南极雪地,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

要充分意识到,妙手是成为高手的最大障碍,迭代的手艺才是正途。

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下的平凡一子。一个看清楚自己在迭代什么的人,就找到了自己的护城河。在当今社会,只要你愿意用时间打磨一门手艺,就会有自己的护城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了解衡量迭代的三个要素,并且能够区分迭代与重复的区别,在今后的知识累积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要进行迭代而非盲目的重复。


【分组】我们还是按照刚才小伙伴的分组来继续,好吧?



【I】

在开始讲解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阿蒙森是谁了吧?嗯嗯,好的,开个玩笑。虽然我们都没去过南极,但是不管是看电视介绍还是听说,我们对于南极的认识都是冻死人不偿命的。有一个数据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地球上目前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93.2℃,就是在南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是一片冰晶。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阿蒙森真的好睿智!他能够作为第一位成功登陆南极并且成功返回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迭代策略:无论如何,日行20英里。【互动】现在,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奖竞猜环节哦!大家还就记得,原文拆页中,是怎么描述阿蒙森的这一迭代策略?抢答有礼物哦!(骏飞:在逆境中要保持信心。主讲人:确定是这个吗?骏飞:1、阿蒙森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2、无论如何都在前进;主讲人:回应,并配合板书写下来)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在原文拆页中,柯林斯是怎么评价阿蒙森的行动的?(亮亮:有三个步骤:1、逆境中保持信心,2、遭遇打击保持信心,3、失控中保持自制力,【反馈】对,很棒!感谢刚才小伙伴,你的奖励在这里!)我相信,接下来,肯定有小伙伴要问我问题了,迭代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棒!因为,这就是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内容。其实,感谢刚才小伙伴的配合回答问题,我们就可以用刚才阿蒙森的策略来总结一下迭代的概念:

【互动】1、阿蒙森的目的是什么? (小伙伴:去南极)

2、他在持续推进,在重复着一件事情(小伙伴:对,每天20英里)

3、他每天都会前进20英里,每一天的20英里对于第二天是否是一种前进?(小伙伴:前一天的20英里就是今天20英里的基础)

好的,大家都很棒!那么,我们迭代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强化讲解概念】迭代,在百度里面的解释:“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板书】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是不是就是迭代概念的三要素?

1.jpg

了解概念之后,大家如何去判断呢?应该用怎么样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总结出的判断是否迭代的三步骤吧!【细化行动步骤】【How】

1、          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2、          要不断重复进行相同的过程

3、          每一次过程的结果务必能够成为下一次的开始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和我一样,在第一次听到迭代这个词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它和重复有什么区别?我就专门去查了一下重复的概念:

“重复意思是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

【强化讲解概念】而迭代与重复的区别,首先,重复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再者,重复不在乎,前一步对后一部会产生什么作用。就这两个点,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举个例子:大家都有过背单词的经验,如果你只是单纯觉得我要背单词,然后今天背100,明天背50,虽然是在背单词,但是并不能达到效果,甚至不了了之。这就是重复。

而如果你给自己确定目标,我要背雅思单词,30天完成,每天背100个,并且每天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发自检结果给同学监督。这样坚持下去,你完成了,而且达到了效果,你掌握了雅思词汇,就是迭代。

其实,不难看出,迭代这个词是个数学或者计算机名词。【适用边界】不过,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把它放到学习知识的范畴里,我们也可以套用它概念里的三个关键点,我们为了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一次一次的重复着读书或者学习的过程,并且用每次积累到的知识,来指导和支撑我们的下一次读书或者学习。

2.jpg

【举例】【正面】举个最为贴近我们的例子吧!大家觉得我们的拆书打怪升级,是不是一个知识迭代的过程?(对,是的。)我们为了成为三级拆书家,要不断的重复打怪升级的过程,少则9次,多则无法估计,少则3、5个月,多则1年、2年。每一次不管成功与否,我们都会得到观察家的诚挚建议,作为我们开启下一步的知识积累,让我们不断地成长,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

就像我在板书中写出的一样:

第一步,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成为三级拆书家。

第二步,我们要重复至少9次的拆书过程,每次都有观察家做点评给建议

第三步,每一次的拆书过程积累的经验,都将变成下一次的开始。

我相信今天现场的小伙伴,今天积累到的经验就会对于下一次打怪升级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也就是迭代最大的特点和价值!【举例】【正面】大家有没有听过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小伙伴:做小板凳)对,就是三个小板凳的故事。老师觉得他交的小板凳只有三条腿,而对于他自己来说,这已经是第三个版本,已经要比第一次、第二次做得更好!每一次都是后面依次进步的基础,难怪别人会成为创造历史的科学家!因为从小就知道迭代的价值!

【预防性讲解】其实,迭代本身就是一个计算机名词,跟做实验感觉更为相近。不过推而广之,在我们知识的积累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重复,永远无法让自己提升高度。还记得读高中时候的那个错题积累本吗?那就是老师在指导我们进行知识的迭代,让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大家想一下,在你的学习或者成长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情况下是可以用到迭代的呢?请大家用3分钟时间讨论,营造一个场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经过及结果,并且要体现出来迭代概念的三要素。大家可以将它写在便签纸上。

【学习者反馈】

【反馈:赞美】我听到大家的讨论了,非常的贴切,看来大家对于迭代的概念已经掌握了!

以小组内一位小伙伴的工作:实验为例。

时间:上班时间

地点:实验室

人物:吴琼及同事

发生:某项实验

经过:

对话:吴:我们这次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工具效率提升1%。

          同事:对,你来操作,我来做记录。

          吴:好的。我们开始第一次实验,......

          同事:现在是第四次实验了,刚才三次的结果分别是:0.1%,0.3%,0.5%,没有能够达到1%的目标。不过,每一次的结果都在提升,而且我们第二次还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可以应用于我们下一个主题的实验。期望我们这次可以更加接近目标。

          吴:对,我们要不断尝试,一定可以解决

首先,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出某个结论或者解决某种问题。其次,实验的过程是反复在做一件事情:一步一步的实验。第三,每一步的结果都要进行记录,从而成为下一步的基础,最终成功得出结论。【体现迭代概念的三要素】


结果:得出结论

【结语】

我相信大家现在对于迭代的认识,肯定非常清楚了。也希望大家在知识或能力积累的时候,想一下迭代这个词,相信它会对于你接下来的行动产生神奇的效果,因为,想到这个词,你绝对会想到这一次的积累会对于下一次有什么帮助,那么,不知不觉中,你就在为自己进行迭代,你一定会越来越强!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李小龙是第一位在国际舞台上屹立的华人巨星,更是功夫高手。李小龙对于武术界的影响,绝对不仅仅是泰森这种一代拳王对拳坛的影响,他还是一位开创者。他是武术思想家。他把哲学、健身、舞蹈、中国传统武术、跆拳道、空手道、菲律宾短棍术、柔术等相融合,形成一门独特的功夫。事实上,功夫的英文"KongFu",就是他创造的。《时代周刊》评选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人之一。日本则尊称他为“武之圣者"。

      要知道,李小龙刚到美国的时候,19岁,练习过几年咏春拳,但也不是最杰出的。而他24岁受邀作为嘉宾出席加州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在唐人街打败其他中国武术高手时,已然有一代高手风范,其间只用了5年。是什么让他在短时间内,在武术思想和造诣上有那么快的发展?除天赋以外,他是怎么学习,从而快速成为高手的呢?

      李小龙也许是中国武术界第一个联机学习者。当时的武术界相对封闭,一人拜入某个流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未经允许学

别家的功夫就是欺师灭祖,更别说公开传授了。李小龙没有这种门派之见,大二开始他就租了个停车场开始教授咏春拳。这吸引了人量的功夫高手,他最早收的两名学生,一个练习柔道,一个练习空手道。李小龙不仅教授功夫,还教授课堂上刚学到的哲学和心理学,搭建起自己的武术哲学体系。整合了传统中国武术和西方哲学心理学的这套功夫后,李小龙将其命名为截拳道。这是他传授给世界的第一个知识模块。

李小龙的截拳道是开放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极为有极",没有门派之别。他经常从弟子那里学习他们的武术,迅速整合入截拳道又分享给更多弟子。学习——理解——分享,是非常快速的小循环,他自己的功夫逐渐集大成。

      万维钢曾经这样点评:“只有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才有流派。''李小龙就是一个无门无派的人:《精武门》里酷炫的双节棍,是他从美籍菲律宾武术家伊诺山度那里学的;《龙争虎斗》里标志性的高踢腿,是他从跆拳道高手李峻九那里学到的,他也分享给对方隐秘出拳的秘诀;他的体格趋近完美,那是用西方健身系统训练的功劳;他的步法灵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拳王阿里的蝴蝶步。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体会联机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联机学习,让自己成为知识的跃迁者。

【A1】

先来给大家做个小测试吧!这里有5个题目,请大家选择,按照1-6的标准为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一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1、我喜欢和别人探讨问题

1

2

3

4

5

6

2、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求助别人

1

2

3

4

5

6

3、我喜欢自己有了新知与别人分享

1

2

3

4

5

6

4、我享受大家一起学习、求知的过程

1

2

3

4

5

6

5、我乐意接受别人给我的建议

1

2

3

4

5

6

【I】1

好的,那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分数吧!

【互动提问】

1、总分低于10分的,有没有?请大家举手。

2、总分在11-20分之间的呢?

3、大家分数如何呢?

3、总分在21分以上呢?

如果每个问题都是4分以上的,也就是总分在21分以上。说明你已经在实践联机学习了,而得分较低的小伙伴们,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一下这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吧!

刚才,第一个拆页中,我们了解了迭代思维,而在我们不断升级打怪拆书的过程中,我有提到:观察家们给我们的诚挚建议,其实,这就算是一种联机学习。不过,要再什么了解什么是联机学习、如何联机学习,我们先来读一下拆页2吧!


【I】2

看完李小龙的快速崛起之道,你有没有悟出什么道理?【互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李小龙崛起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举手回答,有小礼物哦!感谢小伙伴的回答。没错,李小龙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众家之所长为自己所用。而他用的方式是什么呢?

3.jpg

“以答案换答案”:他开武术课,教别人武术,又学习徒弟们的武术,整合内化后,再次教给别人。这种模式,才是我们当今互联网时代应该具有的学习方式。

还记得我们开始做的问卷题目吗?我们看一下最高分的反面,最低分数的表现会是什么:

我不喜欢与别人探讨问题,

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会求助别人,

我不喜欢自己有了新知与别人进行分享,

我不享受大家一起求知、学习的过程,

我不乐意接收别人给我建议。

4.jpg

【预防性讲解】得分低的小伙伴们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些年的教育模式、学习模式对我们的影响。你一定记得,高中课堂上,老师明明讲错了,你指出来,他却无视,还很不开心的时刻!你也一定记得,想与家长探讨一个话题时,家长说:“小孩子,一边去。你知道什么。“你更会记得,班上那个每次考第一名的同学,总是害怕别人知道他的学习秘籍,连作业本都不愿意借你看一下。

没错,就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我们习惯性的自己思考问题,不愿意与人探讨、更害怕和人分享。我们害怕丢面子、害怕被否定、更害怕被超越。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案例】【反面】我是在2016年开始了解到个人成长,开始关注各种大咖,开始参加线上社群,并且关注线下活动。当然,我自己的工作原因也是一方面,事实就是,我一直都没有迈出参加线下活动这一步。为什么?因为我怕,我怕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怕自己不如别人,我怕别人不肯定自己。包括今年开始参加拆书帮,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敢发朋友圈,我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成长,害怕有人比我更加优秀,同时,也不喜欢同事知道我做什么,因为我自己觉得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也不会懂我。现在想想,那是真的大错特错。

不过后来,当我开始过级的时候,尤其是通过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发了一条。【正面】之后,我就再无禁忌了。为什么?因为我收获到了太多:有人恭喜我,给我肯定;有人问我拆书是什么,可不可以来参加;也有人就读书发表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位同事来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看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并且还能学习到别人的想法,所以,我也喜欢上了分享,喜欢上了联机学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

接下来,不如【明确问题】我们大家来一起讨论一下大家心目中的联机学习吧?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是否有这种情况存在呢?【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或者,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按照刚才的分组,时间5分钟。

【学习者反馈】

小组内讨论:

小组1:

喜鹊:其实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就是在联机学习?

七七:对啊!你这样一说,其实拆书就是一个联机学习的过程啊!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很棒的想法,可以再细化的想一下,联机学习体现在拆书的哪些环节呢?

小组2:

骏飞:我觉得这个联机学习啊,真的很受用。你看我每次来参加拆书活动,每一个人的分享,我觉得适合我,我都会开始实践,这周,我就在坚持做每日复盘,对我自己很受用。

亮亮:对,还有,在我的工作中,因为是IT技术员嘛,我们经常会一起讨论代码,或者在论坛里面看别人的分享,这都属于联机学习。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对,亮亮,可以再想一下,在与别人讨论之后、看到别人的分享之后,你还会做些什么动作,让知识可以为你所用?

吴琼:不过,我在想,联机学习怎么判断啊?你像我们做实验,一步一步迭代最后会形成一个结论,但是,平时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太好判断到底是不是联机学习?

【引导讨论问题本质】

【问】很好的思路,吴琼刚才提出的一个困惑:如何判断你进行的是不是联机学习?大家有没有这样困惑?

喜鹊:对,是的。我自己读一本书,算不算是联机学习啊?我也学到了知识。

七七:对!那自我学习算不算联机学习?

喜鹊:我觉得联机学习,一定要与别人交流,互相借鉴取经。

七七:对对对,联机学习一定是与人交流,才能够实现联机吧?就像联机打游戏一样(大家都笑了)

喜鹊:那仅仅与别人交流够不够?拆页中李小龙的联机学习还有没有其他关键点?

七七:对了,有一个,李小龙学习了别人的方法之后,加工成为自己的截拳道。

喜鹊:嗯嗯,也就是说,联机学习要自己将学习交流来的知识加工成为自己的东西。

七七:【明确问题本质】那这是不是就是联机学习的特征?

喜鹊:原来我们的困惑在这里。

吴琼:联机学习加工之后还要与别人交流!

【回应】【明确问题本质】小伙伴们非常棒!哪一位小伙伴可以为我们总结一下刚才大家的讨论结果:

骏飞:我来吧!我们经过判断什么是联机学习,最后发现我们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联机学习的特点是什么。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联机学习的特征是:1、与人交流讨论,2、内化加工成为自己的知识,3、加工之后再与人交流。

【反馈】很好!刚才小伙伴们在组内的讨论中,找到了我们如何区分联机学习的本质问题,其实是要知道联机学习的特征。而且大家通过讨论后成功总结出联机学习的特征。而正是因为联机学习,让我们可以升级自身知识,形成一个一个知识体系,指导我们不断提升。

不过,仅仅知道联机学习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知道,如何进行联机学习,从而可以让我们的知识不断迭代,支撑自己的不断成长!

刚才小伙伴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有提到了,一部分联机学习的过程,还有联机学习的特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化、整理出联机学习的方法吧!让我们在之后的学习和知识积累中可以直接操作的、可以遵循的步骤!

【行动步骤】按照之前的分组,请大家先写下来自己对于联机学习步骤的总结,之后在组内进行讨论,我会与大家一起参与,最终形成小组一致通过的联机学习步骤。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想一下,李小龙在开始崛起之初,做的第一步动作是什么? 那接下来呢?……也可以思考一下,刚才的讨论中,拆书过程联机学习的步骤是什么?

【反馈.摘要点评】刚才听到大家小组内讨论的超级热烈,超级棒!而且有很多小伙伴有很好的想法和创意。小伙伴们的讨论非常激烈,而且立刻体现了联机学习的意义。刚才,亮亮在讨论中提到“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化”、吴琼提到了“联机学习的前提是要首先有自己的知识依托,才能形成只是系统”、骏飞在大家的讨论中提出建议“将理解改为内化,更为深刻”,这就是大家的联机学习过程!

接下来,我们请一组小伙伴来为我们分享一下他们总结的联机学习的步骤吧!

【学习者反馈】

七七小组:

我们认为步骤是学习-理解-内化-创造-分享的过程。不过,我们还总结出了一个小循环:学习-理解-分享,并且,我们觉得联机学习的方法跟我们的拆书法也是相通的。学习就是R,理解则是自己的I,A1激活过去经验就是内化的过程,A2指向未来就是我们自己在前面的基础之上的创造,A3我们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就是一个典型的分享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循环就是我们拆书法的应用!

7.jpg

【反馈.真诚赞美】条例非常清晰,很棒的分享!【反馈.号召鼓掌】我们大家给他们掌声好不好?

【反馈.点评】七七小组不仅总结出了我们的学习步骤,而且还将它举一反三,应用到我们的拆书中,让我们对拆书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好的,感谢大家的分享和讨论。其他大家觉得我们刚才的总结+讨论过程是不是一个联机学习的循环?我们先自己总结思路,形成自己的知识模块,再与小组内伙伴进行讨论,交换知识,重新思考整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我们也可以看到联机学习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

5.jpg

1、          先打磨出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这里的图片。(板书)

6.jpg

大家的总结是更为细化的,甚至于我觉得是升华了联机学习!非常感谢小伙伴们与我交换知识模块,让我们的知识都升级了!


【A2】

我们刚才对于联机学习进行了实际的操作,还记得第一个拆页中的迭代吗?现在,就请【A2.事后复盘】大家将今天学习的迭代概念的三要素和联机学习的四步骤写在便签纸上,并且【A2.找人分享】晚上回去将它分享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且询问他们的感受,并记录下来,分享到我们的微信群。谢谢大家!

【学习者反馈】【A2.事后复盘】

10.jpg

小伙伴的复盘很棒!不仅对于我们的知识做了回顾,还自己总结了步骤。

【学习者反馈】【A2.事后复盘】

12.png

小六:我晚上回到家,问我老公有没有听过迭代,他一脸懵。我就问他想不想知道?他很期待,因为他觉得我知道的不可能有他多。我就将今天讲到的三要素:有目标、不断重复、每一步对于下一步都是积累,还跟他讲了阿蒙森日行20英里的故事。我老公说,“迭代思维确实很新!以前知道阿蒙森却不知道原来他的成功并非偶然!我自己也要好好注意迭代!”


【结语】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迭代思维和联机学习,因为我认为,在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能力,我看到了不错的学习方法,就把它分享出来,希望可以给在场的你带来新的成长,而你拿它去实践,就是对于自己的迭代,形成新的思路再去分享,便是联机学习。希望,我们都可以不断成长,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