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张琢,张是弓长张,琢是精雕细琢、玉不琢不成器的琢,现在一家医药流通企业做HR。
介绍拆书和拆书帮:
在同事的推荐下了解到了拆书帮.在这里不仅知道该怎么通过读书吸取知识并学以致用,还更深入的认识了自己,感觉那是相当的治愈啊。朋友们知道我在拆书,都在问我什么是拆书,什么是拆书帮?在这里我也为大家介绍一下。‘拆书’简单点说就是一种读书方法,学习者将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整个拆书的流程是:第一步从书中学到知识-第二步关联学习者自身经验-最后一步规划接下来具体的应用。拆书可以是组织性的学习,由一位拆书家引导一群人进行拆书,也可以用于日常个人的自学,由于拆书是个相当有实用性的学习方法,所以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的聚集地,全国各地都有拆书帮分舵,比如咱们珞珈分舵。拆书帮是公益性的青年组织,使命是为了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以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将文章片段发到群里,给大家一到两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读完的小伙伴可以看向我。
接下来我要为大家带来今天的拆页:
来自《刻意联系》这本书,“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的。作者认为专家级水平的技能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的学习和练习去掌握的。“刻意”的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完成任务。
我今天拆解的片段来自这本书的一个小章节,想要高效率的进行训练或者完成任务就需要保持持续的动力:如何去获得能量基础。
好的,我看到很多小伙伴都看完了,这个章节比较容易理解,我来概括总结一下内容:
这一段主要讲的就是:
为了让我们进行练习或者完成任务的时候有更好的效率,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保持身体的活力:这个是指身体健康并且充满精力,如果你前一天晚上熬夜很晚才睡下或者你正处于生病身体不适的状态,那么第二天你将会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建议平时多锻炼、注意休息(早睡不熬夜、中午打个盹)、每天摄入一定的青菜蔬果,劳累的时候通过冥想恢复精力;
2.一小时法则:每个人能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课间休息,培训中间会有中场休息。如果我们准备着手做一件需要高度集中的事情,我们尽量将时间设置为一小时,不宜过长,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建议设置为20分钟、30分钟、40分钟,依次递增,以自己的真实情况为主。
A1:
我有两个例子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例子是有关保持活力的:我今年年初去我们公司的大学参加全国培训师晋级的经历,这次的晋级需要参加三天的学习课程,其中有两个晚上有相应的闭卷考试。最后一天还要针对第一天晚上选的考题做15分钟ppt演讲的呈现。我在前面好几天都经历了紧锣密鼓的学习和闭卷考试之后,每个晚上还要做ppt到凌晨,有好几天还失眠到两点,第二天周而复始,所以到了最后一天晚上我很疲惫,精力透支,第二天特别紧张只想赶快结束,ppt做的不够缜密发挥的也不好,当时有22个学员参加甄选,最后选取了11名,我排在第12名,最终落选了。
事后我总结了原因:其中一点就是没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没有能量思维就混沌。
第二个例子是有关一小时法则的:有次公司安排我给新员工做一场高效沟通主题的培训,我这场培训只是一天培训中的一场,时间非常紧迫,我想尽可能多的把知识分享给学员,我就自作主张的砍掉了中场休息时间,,不仅自己快累死,学员听得也吃力,最后还有学员在意见反馈里表示听到后面难以集中精神,希望以后不要安排得这么紧凑,给点时间休息一下。这就是因为学员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所以导致最后培训效果不好。
A2:
经过这些事情,第一我意识到从事很多工作都是个体力活,如果没有好的身体充足的精力,可能很难圆满的完成任务;第二是人的专注力也是有限的,要学会适当休息。我为自己制订了几个改进计划:1.坚持健身,一周会至少拿出一晚的时间运动,我选择的运动方式是每周二下班以后去跳舞;2.在有重大事件之前保持充足的睡眠,如果是上午的任务,前天晚上会早睡。如果是下午的任务,中午要补个午觉,让自己休息饱,不会暴露疲态;3.进行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任务时,每满一个小时,中间一定会预留10-15分钟休息时间,给自己以及一同参与的人一个喘气的break,再回来大家的状态都会更好。
这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1-1拆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