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20171125外文书店拆书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寻找感受的根源 学习目标: 用表达需要代替指责

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面对负面事件时,学会(行为)用三个步骤,准确倾听内心感受(界定);并学会(行为)四个步骤,不含暴力地表达感受(界定)。
事件场景:请大家想象一下,现在你是一个200斤的胖子,你希望通过一年的节食和运动让自己瘦50斤,但是由于管不住嘴加迈不开腿,一年后你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不是150斤,而是250斤!
提问:看到这样的结果,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描述内心的感受会是什么呢?可能有的小伙伴会想:“出现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我的意志不坚定。”有的小伙伴会想:“我感到我已经没救了,就这样吧。”
影响:如果你认为刚才这些内心的话语是你的感受,你就已经上当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冒出一些披着“感受”外衣的“想法”,来评价所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而这些想法,往往隐含着不易察觉的暴力,要么伤害我们自己,要么伤害我们所爱的人。
解决:《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会让我们警醒并觉察到这些带有暴力因子的想法,让我们突破那些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并用不带伤害的方法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生命体验。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们有时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以下是更多的例句: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大家觉得想法和感受有什么区别呢?:

学习者1:想法在前,感受在后。(能具体说说吗?)比如说有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我应该是先有一个想法,然后才会有感受。

学习者2:感受是一种情绪,而想法没有表达这种情绪。

从这个拆页我们可以看出,想法是经过思维加工过的结论和评价,而感受是一瞬间的内心冲动。下面做个小练习,对以下的句子,你觉得是想法还是感受?

1、我觉得我是个没用的人。

学习者:想法

2、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学习者1:感受;

学习者2:想法。

(大家觉得这句话是评价还是情绪反应呢?)

学习者:评价,所以是想法。

3、当你说那句话时,我很害怕。

学习者:感受。

所以,感受是中性的,而想法往往带有攻击性。很多小伙伴可能觉得区分想法和感受并不困难,但是在现实中要真正能听到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想法却并不容易。

【举例】举个例子,我上周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我觉得时间有点紧,但是人在焦虑的时候反而会容易拖延或者做别的事,而且越拖延越焦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但是我老婆却拖着我去看房,我就表现得兴致不高。她问我怎么了,我说我在担心复习的事情。她就用略带讽刺的表情和口吻对我说:“得了吧,你说别的理由我还相信,你会一直在房间复习才怪呢?”我当时就感到大脑嗡的一声,于是我听到了以下的一些内心的声音:“我觉得她一点都不理解我。”(这是感受吗?学习者:是想法)“她这样说,我觉得受到了伤害。”(这是感受吗?学习者:想法)“我觉得我确实做得不够好,落下把柄是我活该。” (这是感受吗?学习者:想法)没错,这些都是想法。真正的感受是,我有些难过,有些沮丧,也有些尴尬。但在那一刻,它们都没有让我听到。

当我们只能听到想法时,精神上的暴力就已经产生了,如果表达出来,可能会加剧冲突。比如如果我对老婆说:“你这样说,我觉得受到了伤害。”她可能会回应:“哎呦,你还挺脆弱的嘛。”但如果我表达的是感受:“我感到有点沮丧。”她可能会反过来安慰我。

how】所以在面对负面事件时,让自己准确地听到内心的感受很重要。怎么做呢?

1、用“我认为”替换“我觉得”排除想法。虽然想法经常会用“我感觉”将自己伪装成感受,但是本质上它还是一个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用“我认为”替换“我觉得”改造句式的方法分辨出想法和感受。比如:当我听到的内心声音是:“我觉得她一点都不理解我。”我可以替换成:“我认为她一点都不理解我。”从而觉察出这是一个评价,所以是想法,要排除它。

2、找一个或几个描述当下情绪的形容词概括感受。这类词很多,比如: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

3、用“不是……而是……”造句。不是后面接排除的想法,而是后面接情绪形容词。比如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感受不是我觉得她一点都不理解我,而是我很沮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在请大家编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剧情是,生活中关系亲密的两个人发生了语言上的冲突,其中一方运用听清内心感受的三个步骤,排除了想法的干扰,准确捕捉到真实的内心感受,没有伤害自己和对方。时间5分钟,之后我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这个故事要包含:

1、人物:XX和XX(请各设计一个名字)

2、起因:冲突是怎么发生的?

3、经过:冲突中的对话是怎样的?XX是怎么使用(1)用“我认为”替换“我觉得”排除想法;(2)用一个或几个描述当下情绪的形容词概括感受;(3)用“我现在的感受不是……而是……”造句等技巧来消除精神暴力的?

4、结果:使用了技巧后,结果怎么样?

 

学习者:

人物:我、房东阿姨

起因:我热牛奶的器皿放在厨房里,被她拔掉插头放在一旁,我就很生气,觉得她很霸道,而且我很赶时间。

经过:

我用今天的步骤来消除暴力语言:

1、我的内心声音是:“阿姨太强势了,过多干涉我的生活。”所以这是一个想法,要排除。

2、我的真实感受不是阿姨太霸道,而是我很赶时间很着急,而且我很难过,没有得到尊重。表达出来就是:“阿姨我因为这个被拔掉了很着急,因为我很赶时间,您下次拔之前是否可以先和我说一下呢?”

结果:阿姨没有觉得我在指责她,我也充分表达了我的感受和需要。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请注意以下例句表达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当我们遇到一些让自己不快的事情,引发了一些负面情绪,我们真的明白这些情绪因何而生吗?请仔细阅读以下4个题目,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

1、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会觉得自己犯了错123456
2、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习惯指责别人





3、我觉得自己之所以会引发负面情绪,是因为受到负面事件的刺激





4、当我出现负面情绪时,我没有意识到它与我的需要有关





得分在10分以下的请举手。在15分以上的请举手。让大家做这个测试,是为了提醒大家,如果你感受到自身的负面情绪,请先弄清楚它究竟缘何而来,如果归因错误,就会产生包括精神暴力在内的各种暴力。得分较高的小伙伴,请更加认真地学习下面一个拆页。


【互动】大家先想象一个场景,有一个人突然踩到你的脚,而且居然没有道歉,毫无反应,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生气?(学习者:会)那么这个生气的根源是什么呢?是被人踩到脚却没有道歉这个行为吗?(学习者:不是)对了,因为如果你发现这个人是个盲人,你可能就不生气了;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做踩脚实验的心理学家,并表示如果你愿意继续被踩,踩一脚给100元,你可能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高兴。所以他人行为不是感受的根源,根源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图,与ABC模型对比,对B这个认知给出了更清晰的线索,即自身未被满足的需要)

【概念与匹配例子对比】需要注意的是,承认感受根源于自身并不是说我们要指责自己。比如如果事件是快考试了,我却一边焦虑一边打王者荣耀。感受是我很愧疚。如果我认为感受的根源是:我是一个自控力很差的人,这就会变成针对自己的精神暴力。本书中所认为的根源,应当是:我特别需要自己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how】那么怎么表达感受才是非暴力的呢?根据拆页,我总结了这样几个步骤。

1、客观描述所发生的事实。比如:刚才你踩到我的脚,但是没有道歉。

2、用一个或几个描述当下情绪的词概括感受。比如:我有些生气。

3、将感受归结于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因为我希望得到尊重。

4、将这个需要具体化。比如:我需要一个诚恳的道歉。

【适用边界】当然,表达感受在现实中是有局限的,一般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者平等关系,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对自己的上司使用这种方式,比如:王总,你刚才没有根据的批评我了,我感到很委屈,因为我希望被公正对待,我需要你向我道歉。那么,离我们离职应该就不远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表达感受好像很别扭,特别是提出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似乎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在本书中,作者也深刻地洞察到,人们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往往用指责、批评来代替。究竟有哪些原因使表达感受那么困难呢?有什么好的对策可以使表达感受更容易在现实中运用呢?书中没有说,但我想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进入微行动学习。



首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现实中表达感受有困难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请大家注意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验,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追问问题的本质。时间5分钟,请各组安排一名记录员,把讨论结果写在纸上。

 

学习者:1、表达者缺乏表达词库;2、表达者成长环境的影响;3、表达者与倾听者的关系,越疏远越难以表达;4、指责别人是本能,惰于内观;5、想象一旦说出真实想法,对方会怎样回应,比如如果我表达自己“筋疲力尽”,会不会被同事误解为偷懒。

 

好,这是第一组反思而来的问题本质,其他组认同吗?有补充吗?(学习者:没有)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就这个问题的本质,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请各组记录员将可行的做法和思路记在纸上。5分钟后,我们请代表来讲解你们的成果。

……

我想请一个代表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1:我们总结了三个方法

1、针对缺乏表达能力:建立表达词库,生活中经常理念;

2、思维模式的问题和惰于内观的问题:在家里设置提醒牌提醒自己;

3、关于亲疏关系问题:运用刻意练习,先从最亲密的人入手,再不断扩大圈层。

 

学习者2:与身边幽默的朋友多聊天,多参加一些聚会活动。


【 A2】促动参与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和关系亲密的人发生冲突,你当时是怎么回应的?通过今年的学习,对这个冲突的经过做一个复盘,思考一下如果用表达感受的四个步骤,可以怎样改进你的表达。这作为一个作业,请小伙伴们把改进过程发到群里。

 

学习者:有一次我买了房子,我妈对这个房子不满意,就说我做事情考虑不周全。我很生气,就说:“这花的是我自己的钱,又没花你的,我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妈妈听了也很生气,我们就有一阵子相互怄气。

学习表达感受的四个步骤之后,我会这样表达:“妈妈,我听到你说这个房子有很多地方不好,显得我做事情考虑不周,我觉得有些难过,因为我很希望被你理解,如果你能够从帮助我的角度多给我提点建议,而不是直接批评我,我想我会很乐意接受的,您看是不是可以这样?”


结语

最后,我想把今天的拆解总结为一句话:我们时常将自己装扮成强大的模样,企图通过强硬的形象保护自己,可最终却往往和亲人一起伤痕累累。学会表达感受,看似是一种示弱,却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愿大家都学会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获得更和谐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