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通过全身心倾听(澄清),在面对指责时(界定)也能体会(行为)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事件场景: 我有一位拆书家小伙伴,她的一位闺蜜有段时间正和老公闹别扭,因为老公出轨,但是自家孩子也不小了,究竟应不应该离婚呢?闺蜜非常苦恼,于是来找这位拆书家小伙伴诉苦。
提问:遇到这种场景,大家会怎么做呢?可能有的小伙伴会选择安慰:“别难过了,男人都这样,没一个好东西。”有的会提建议:“离!赶紧离!这种渣男还留着过年吗?”还有的会纠正:“你应该分析一下,在老公出轨这件事情上,是不是有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影响:在很多时候,我们给出的意见可能含有暴力成分。比如安慰可能是在暗示对方不应该拥有难过这样的情绪;提建议往往会忽视对方的真实需要;而纠正本身就含有批判的意味。所以,当我们急吼吼地提出一堆自以为是的想法或意见时,对方很可能并不领情,甚至还会引发反感。
解决:那么当我们的亲人或朋友处在烦恼和痛苦中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非暴力沟通》指出,无论对方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甚至是对我们的责骂,我们都可以通过全身心的倾听说出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有位女士和她先生的交流出现了一些困难。她先生对她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我给她的建议是,她先猜猜先生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再回去和先生谈。在下面的对话中,我试着帮助这位女士做到这一点。
(先生:“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
太太:“你生我的气吗?”
马歇尔:“你这么说,意味着他生气是由于你的缘故。我建议你说,‘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这有助于你去了解他此刻的状态,而避免责备自己。”
太太:“但我说什么呢?‘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需要什么?”
马歇尔:“从你先生的话中去寻找线索。他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不好好听。’当他那样说的时候,他没有得到什么?”
太太:(试图体会先生的需要)“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
马歇尔:“你现在关心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我想,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太太:(再试一次)“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
马歇尔:“这正是我想到的,你觉得这和你之前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吗?”
太太:“当然,很大的不同。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面对家人的指责是生活中一个特别常见的场景。而非暴力沟通提倡在别人指责我们时,用全身心倾听的方式,体会对方的需要和感受。
【互动】在现实中,体会对方的需要并不容易。举个栗子,我夫人比较喜欢外出旅游,但是我并不喜欢,所以当有一次夫人提倡去香港我却不断推诿的时候,她非常生气。那天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她突然语气不善地对我说:“反正我的事情你总是不放在心上!”我推测就是因为这件事让她很不爽,但是这样的语气也让我很不爽,于是我回应说:“我怎么就总是不放在心上了?你说说看!”大家觉得这是在体会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吗?她是需要我纠正她弥补语言中的漏洞吗?(学习者:不是)这是一种纠正。那如果我这样回应呢:“抱歉抱歉,都是我不好。”这是不是在体会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呢?她是需要我认错吗?(学习者:不是)这是一种安慰,而且很假。如果我这样回应呢:“我知道你心里不爽,但是你也要考虑下我的感受啊,我平时也是很照顾你的,比如说……。” 这是不是在体会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呢?她需要我证明我其实是关心她的吗?(学习者:不是)这是一种自我辩解。
那么怎样才是体会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呢?通过拆页,我们可以推出三个步骤。
首先,放下已有的想法。这种想法可能是针对自己的,比如“我的确好像是个不称职的丈夫。”也可能是针对对方的,比如“她从不考虑我的感受,就是自私。”这样的想法会阻碍我们体会对方的需要,吵架或冷暴力一般就是从这样的想法开始的。
其次,从对方的话中寻找需要的线索。比如夫人之所以说我把她的事不放在心上,是因为她需要我在去香港这件事情上给她更多的回应,也是因为她不喜欢孤单,需要陪伴的感觉。
最后,说出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对方对我们的看法。要注意这两者并非同一个概念,感受和需要应该是归属于对方自身的,而我们却常常觉得自己应该为对方背负责任,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当我夫人说:“反正我的事情你总是不放在心上!”有人可能会这样回应:“你是觉得我经常不陪你出行吗?”这就是把对方的感受归责于我们了。非暴力沟通提倡我们说出属于对方自身的需要:“你这样说,是因为你需要我陪你去香港,因为你需要夫妻一起出游的那种陪伴的感觉。”
学习了今天的拆页,我们知道了如何在面对指责时体会对方的需要和感受。现在请大家编一个小故事,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指责,通过体会对方需要和感受的方法,非暴力地解决问题。
剧本可以是大家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受家人指责的场景,比如:你没找到合适对象,爸爸妈妈就很不高兴地批评你,等等。剧本要有起因、经过、结果,有人物,有对话,也可以包括人物在对话时的心理感受,简要写在便签上,时间5分钟,之后我们请人来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
场景:我回家了,吃完饭坐在沙发上。
我:“最近爸爸生活怎么样,是否舒心呢?”
爸爸:“还可以,就是有些不大不小的心思,就是想带着自己的亲孙子,你看你年龄也那么大了,这种事情却一直不考虑,是不是应该多花些心思在这个方面呢?”
我:“这个方面也不是想就能有的。”
爸爸:“那这是你谈恋爱方面的能力不行。”
(场面一时僵住,大家不说话了,但我使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决定这样回应)
我:“爸爸您现在心情不好比较忧虑,是不是一是因为看到同事、周围邻居问到我有没有对象、有没有孩子的事情,觉得没有比较尴尬,有些融入不进去。二是因为确实也想有个亲孙子带呢?”
爸爸:“你现在才知道啊!”
我:“您刚才说我能力需要提升,时间需要再给我一点,您的需要我也明白了,我会在这一块多用心的。”
结果:爸爸不生气了,大家就开开心心的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