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黄小朵,炎黄子孙的黄,黄小朵,我的三个标签呢,第一我是一家湖南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第二我是一位喜欢历史、旅行、电影的两岁男孩的妈妈;第三,我是一名未来的拆书家。
在开始今天的正式过级之前,请先允许我介绍一下“拆书”以及“拆书帮”是什么?“拆书”是一种专门为成年人学习应运而生的学习方法论,它讲求对于书本知识实用性的转化和运用,运用的是便签的方式记录,首先要说的是拆书法对于致用类的书籍效果最佳,具体是怎么操作呢?先选取书本的原文片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重塑和表达,再回到我们过去的某一段类似的经验,这就是所说的A1,作出反思和总结,最后链接到未来的类似场景中的运用过程,也就是所说的A2。我们也可以将“拆书”的学习方法论用在对于身边小伙伴的知识转化输出上,由个人的拆书实践者升级为拆书家。
那么“拆书帮”又是什么帮呢?咱们拆书帮是一家全国性质的公益学习型组织,在全国各地开设如我们麓山分舵一样的分舵组织形式,意在凝聚像在座各位一样的学习爱好者,传播科学有效的“拆书”学习方法论,打造全民的学习型组织,帮忙更多的学习爱好者。
长颈鹿语言中表达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如实地描述出你在对什么做出反应。你所具有的没有评判的观察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帮助你跟孩子建立联结。如果你对儿子说:“你今天早上表现得很粗鲁。”他听到的可能就是一句批评,就会有抵抗的情绪,要么与你争论,要么言不发。但是,如果你只是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没有评判的观察,孩子就有可能更愿意听你说的话。一个没有评判的观察会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今天早上我和你打招呼的时候,你的眼睛看着别处。”
为了培养没有评判的观察能力,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是通过摄像机的镜头看东西。准确地说,你都在那里看到(或者听见、记得)了什么呢?当你能够使用生动的和没有评判的观察时,就迈出了与孩子建立联结的第一步,打开了进一步对话的大门。
好了,我看到大多数的小伙伴已经阅读完毕了。请大家将视线再次聚焦在我身上。原文中提到了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长颈鹿语言”,那么什么是长颈鹿语言呢?是这样的我们将那种有爱的、尊重的语言称之为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也叫做“长颈鹿语言”,因为长颈鹿是陆地上心脏最大的动物,而且它的长脖子还可以带给它更远、更广的视野,所以长颈鹿被比喻为最有爱和最有远见的,好了,回到原文片段上,原文告诉我们,如果想有效的快速建立与孩子的正面联结,就要把注意力聚焦到最有可能建立联结的地方,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理智观察,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我们的话当成是批评,有抵抗反感的情绪,并且可能会更愿意听我们说接下来的话。那么怎么样可以做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理智观察呢,片段中用了一个比喻,就是把我们自己当成摄影机的镜头,用高清的视角将眼前的动作或状态完整的不加剪辑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有爱的“长颈鹿语言”句式来表示尊重:“我在做.....的时候,我看到你......,我听到你......,我记得你......"也就是说将我们所观察到的原汁原味的动作或状态表述给对方听,比如,我在跟你说话的时候,我看到你在低头玩手机,我现在需要你听我说话,如果你愿意的话。而不是直接说"你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
在阅读这个片段时,马上就让我想起,上周六我的婆婆对我儿子的一个评判“你看你,以后就不是读书的料”,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子的,我的儿子非常的活泼好动,特别的爱跑步、打篮球、跳高登运动项目,但是对于教他学说话、认字母图片什么时却总是表现出“装聋作哑”的不太感兴趣,就在上周六的时候,婆婆如往常一样准备给我儿子看一个绘本讲故事的时候,结果小孩硬要自己拿着,而且并没有认真听奶奶讲故事内容,而是自顾自的在开始撕书玩,在撕了一会后直径去玩滑滑梯去了,完全不理会奶奶,奶奶顿时非常的愤怒,然后奶奶就对着二岁的儿子,吼道“你看你,以后就不是读书的料”。当时在场的我,虽然能够感觉到这样的对话很不好,但是却也是有点无奈,不知道怎么处理比较妥当。
通过本片段的学习,我明白上周六的评判语言方式不但不能让我的孩子接受我们的安排好好阅读,反而会引起他更大的逆反情绪,并不能跟他建立有效的联结,我想在本周六的亲子阅读时间时,如果他依然有撕书或者表示出不理我们走开玩其他玩具的事情发生,我可以抢在奶奶出声之前,这样跟他沟通,“宝宝,妈妈给你讲故事的时候,你把书抢走并丢到了一边去玩篮球,是因为你现在不想看书,更想妈妈陪你玩球吗?”我想我的孩子当时也许并不会安分跟我一起阅读,但是多进行几次这样的互动,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有所好转。
好了,感谢大家,我今天的拆书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认真聆听!
我想可能很多的时候,我们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不光只是发生在亲子关系中,大家不妨回忆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是否曾经被这样直接被评判过,或者评判过别人的经历,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