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罗罗,目前正在从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自从接触了心理学,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学原理真是无所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所谓心理,就是人的心理。
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阅读结束的小伙伴请给我一个示意。
今天带来的书是《拆掉思维里的墙》,副标题是“原来我可以这样活”。作者古典,曾经是新东方的GRE词汇老师。刚加入新东方的那段时间,是他本人人生中的绝望之年,后来他去学了心理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几年的不断努力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心灵寄托,也开始为更多人提供帮助。【F:Feature】
和同类书籍比较,书中古典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和案例解析,再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把“思维之墙”对人的限制讲述的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冷不防的就能发现自己的思维之墙,胸口受到一记重击。【A:Advantage】
通过对古典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会发现曾经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失败的经历,原来根源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进一步思索后,意识到这些“思维之墙”可以被打破和重构,并可以引领我们走出生命的困境,踏上通往更好人生的康庄大道。【B:Benefit】
希望今天大家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在今后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再归咎于环境和别人,能够深刻自省,找到自己可以改进和提升的部分,让工作生活变得更加顺利【学习目标】。
【不按拆页建议去做的坏处】
心智模式其实是一种习惯。它来源于本能和原生家庭给我们灌输的理念,以及成长过程中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学习。我们常年生活在其中,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样,以为世界就是这口井和那片圆形的天。因为思维方式不变,下一步采取的行动自然也不会变。因此遇到同类事件,常常遭遇相同的失败,反复体验着沮丧和失望心情,却困惑为何会这样。当有一天我们跳出这堵墙,有机会感受到墙内外巨大的差异的时候,就有了差距体验,也会开始对固有印象之外的世界有所察觉。这个就是所谓的“后知后觉”。
【I讲解中举例】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领导,希望我们配合他的时间,随时保持联系。当时他在国内,我在美国。美国中部时间晚上八点(中国时间下午五点)的时候,他发来一条微信“你晚点睡”。然后我就一直等。等到晚上十点半,他把任务发邮件给我,我将初稿做完再发回去,一来一往,反复修改,直到做到凌晨三点半将最终结果发回给他。他回了一条“你可以睡了”,我才去休息。
连一句“你辛苦了”都没有,还挺让人崩溃的哈?那如何根据拆页中的建议进行改变,避免自己再次受到身心伤害呢?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
我们的祖先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基因,“避害”除了包含避开危险的事,还包括麻烦棘手的事。虽然是天性,可“怕麻烦”毕竟是一个负面评价,我们怎么会这么说自己呢?于是在自己最没有掌控感,最没有力量的时候,“受害者模式”就蹦出来,缓解我们内心冲突所致的焦虑感,让我们变得心安理得。
其次,我们要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遭遇不幸时,受害者们充满怨气,说着:“就是因为他,如果不是他,我早就做好了”、“那个时候我太小了、还不懂事,所以不得已而为之”、“他怎么可以这样?”或者“他都这样做了,我只好把委屈往肚子里吞”,等等。受害者们惯用这些句式,来推卸责任、保住面子,然后获得同情和帮助。
我当时的思维模式就是在中国,学生和下属是不能违抗老师或领导的意见。我甚至都没有想过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就浑浑噩噩得度过了很长时间。
最后,尝试给自己打造一个新的掌控故事。
和“受害者”相反的是“掌控者”。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环境和别人怎么样,下一步生活,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即使我们不能掌控所有的事情,但仍能找到里面可控的因素,那就是我们自己(海贤老师年会分享“努力焦虑症”)。于是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更好的方法: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或者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再在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看看书、选选拆页、构思下次拆书的准备表。
【A1显像提问】
下面我想邀请各位回想你最近发生的难以释怀的烦恼或失败。比如
“因为工作没有做好,被上司责备,你觉得领导太过挑剔”;
“孩子做作业不听话,你作为家长觉得这孩子怎么一点专注力都没有?”
“在饭店里吃饭,花了钱没有得到性价比相当的服务”
也可以是团队合作中棘手的沟通或停滞不前的项目。
在这些事件里,回想出现不满意结果的原因,你认为让自己生气、失败、沮丧的主要原因在于别人,而错不在你。然后将它作为A1便签记录下来。
下面邀请一位伙伴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A1便签。
【学习者分享A1+】
桃子分享:我的一个下级上周跟我汇报工作的时候,毫无逻辑的说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话,哪怕我集中精力去听,也无法理解他到底想说什么。但碍于情面,我又不好意思不听,弄的自己很烦躁。
接下来,学习了I便签中的方法,我如何代表月亮,消灭“受害者”模式呢?
时间又回到那个让我敢怒不敢言的夜晚。那个领导在八点钟的时候给我发来“你晚点睡”的消息。
第一步:首先,找到我的受害者场景: 我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去反驳这个领导的要求。
第二步:其次,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我就是个小小学生,不听领导的话,毕业和工作都会没有着落;
第三步:最后,这次我作为掌控者,提出问题,明确我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比如
1) 晚一点是多一点?
2) 晚一点睡是为了什么原因?
3) 如果是要加班,是什么任务?
4) 完成任务预计花多长时间?
5) 这个任务是非我不可的吗?
然后明确第二天我自己的情况是什么。比如
1) 我要不要上班?
2) 多晚休息不会影响我第二天的工作?
3) 如果加班到很晚,这位领导是不是可以给我至少半天的假期?
于是我会回复:“某某老师,我需要等多久呢?这是什么任务,是只有我能够完成的吗?因为第二天要上班,我还有实验安排,如果晚上十点不能确定的话,是否可以找国内的师弟来完成这件事情?”
【A1+反思加工指令】
现在邀请大家,给那个因为“怕麻烦”而不想改变的你写出你的A1+便签,告诉他:“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我觉得你可以做的是……”。然后花3分钟进行小组讨论。
我看大家都写完并进行了小组讨论,下面再邀请桃子来说一下,根据I便签反思后,他的A1+是怎样的。
【学习者分享A1+】
桃子:我想我的受害者场景可能就是“跟这个同事谈事情的时候”,背后的受害者模式是:我跟他是同事,跟他说“我听不懂”或者“我不想听了”可能会伤害同事间的感情,以后不好相处。现在如果让我作为“掌控者”去给自己一个新的应对,大概我会先借故走开,平息自己的烦躁等负面情绪之后,再建议他重新整理自己汇报材料的逻辑,然后再来跟我交流吧。
好的,感谢桃子的分享。
会后感言:
在写准备表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过去的四年,自己简直用了太多的受害者模式了。今天的拆书,也是希望大家通过拆页的学习和分享,能够察觉到自己运用“受害者模式”的情境,根据I便签来修正自己的认知,同时在这个安全的社群里,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给“思维的墙”一记重击。只要我们相信认知是可以改变的、绝不放弃尝试,终有一天能够突破“思维的墙”,看到外面的大好世界,甚至遇到一群和你一样有着新的认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拆书帮的小伙伴们(耶)。从当下开始改变,每一天、每一步的小变化的集合,都能让未来的轨迹发生难以置信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一念之间扭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