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罗罗,一名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师学习的临床医师,目前的人生首要任务是重整自我、调整说话方式和重建人际交往模式。怀着重新探索的目的,7月31日我参加了拆书帮的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第一次接触“拆书”,并且和拆书帮产生“联结”的书籍,就是稍后会给大家分享的《非暴力沟通》。
【拆书是什么】
1. 何为“拆书帮”:
首先,何为“拆书帮”?拆书帮是一个公益组织,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架构和分级方式。其次,整合零星接触的信息,我心目中的拆书帮,是一个团体。在这里,有着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伙伴们,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并且分享,提升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互相支持和鼓励,从而在一派和谐欢快的气氛中达到共同进步。不论是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还是马斯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来看,这都是一个非常棒的社群。
2. 何为“RIA”读书法:
拆书帮的“拆”,并不是把一本厚书裁成好几部分,便于出门携带的意思。它的“拆”字,说的是“转化”和“内化”。如何转化和内化,让我们来看看“RIA”现场学习法。
1) R环节:Reading。指的是阅读原书的拆页。
2) I环节:Interpretation。接触过中英高级口译的伙伴会知道,口译是在口译员听完演讲者的中文(英文)讲演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翻译成对应的英文(中文)给听众。RIA的I,也就是在拆书者阅读了原文拆页后,将自己对原文理解,重新加工-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内化成自己的记忆。
3) A环节: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在I环节中内化形成的技能,通过“指向过去”的A1套用既往经验、加深理解,再通过“指向未来”的A2假想在未来时间中模拟新方式的使用。而A3强调的当下演练——即在安全情境下,与团体中的伙伴现场演练I便签中HOW的建议。这种角色扮演,可能是在拆书家给出的情景中,也可以是学习者在A2中设定的处理方式,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书籍简介:
据小健堂主说,《非暴力沟通》是拆书帮几大网红书籍之一(恰好书的封面也是红色的,当然此话的出处可能是无从考证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有很多的头衔,如“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在做准备表的过程中,我搜索到这些信息,感到无比的亲切。因为我曾在UWM交流访问一年,且最近接触的心理咨询的基础正是人本主义的主旨 “来访者中心”,强调“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背景。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卢森堡博士不但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也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我将这段介绍的“不但”“而且”倒置了一下,是因为我认为解决国际争端可能不是大多数人的任务,然而将“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依然可以有很多的产出。
下面我将拆页发给大家,大约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完成的伙伴可以给我一个眼神或者点头示意。谢谢。
大家都阅读完拆页了。从原文中可以看出,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使我们从满怀怨气和不满的做事,转换成新的模式,从而能够充满动力、开开心心的完成同一件事情。那究竟如何按照拆页的建议来做呢?我会把转换分成三个步骤来做:
【I便签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点】
第一步,先将觉得“没意思”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这样,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到工作生活中,究竟有多少我们认为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清单列完,你会惊讶于它的长度。
第二步,再用“选择做”的字眼来替换掉“不得不做”的字眼:
为什么要“选择做”?从心理动力学来看,人是一个有着自主行为能力的机体,如果完全不想做一件事,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强迫我们去做这件事的——哪怕别人拿着鞭子在后边儿抽,我们也不会去做。哪怕做了,也是因为我们怕疼:不想继续疼下去,才会勉强去做这件事。也就是说,既然做了这件事,一定是可以从中“获益”。明确了这部分“获益”,也就是我们的“需要”后,在“需要”的基础上转换积极想法,驱动我们主动去做——即我们的“需要”令我们“选择做”这件事。这也就引出了第三步。
第三步,填写声明:“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我需要……”。
这个可以大声说出来,或者内心反复提醒自己。催眠或NLP往往会提到,每一个指令都需要重复21遍(我们的训练营也是21天哦)。我的NLP教练曾开玩笑说:“这个21天到底从何而来?我也不清楚。”所以呢,我的建议是,大家选择一个你喜欢或者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暗示自己即可。这个需要,可能是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为了逃避惩罚,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等等。
【A1自己的具体经历】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我的A1便签,在这里我介绍的是自己的成功经验。
今天之前有跟大家预告了一个嘉宾,那就是我的小猫“罗小蛮”。故事的背景是,7月18日开始我养了一只田园猫,取名叫“罗小蛮”——因为它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破坏力,又小又蛮。虽说是中华田园狸花猫,也算是CFA唯一认证的中国纯种猫啊。我现在的日常,就是帮他铲屎、收拾垃圾、打扫弄倒的花瓶,以及被它咬得一地凌乱的绿植。如果我想自己是“不得不”去做这些事情,那我会外归因,在心里把送猫给我的那位同事骂无数遍,或者在心里阉割罗小蛮无数次了。但~正因为我学习了心理学,所以每当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会思考我的获益。也就是:“我选择做罗小蛮的铲屎官,是因为养一只体温38-39度的四脚兽,能够给空巢中年的我,提供情感支持和肉体温暖,治愈我的人格障碍”。
那在学习了I便签之后,再遇到让我觉得“不得不”的事情或局面的时,如何转换A2便签呢?
【A2便签规划对知识具体应用】
这会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故事。大约在11-12月间,我会结束目前的休假状态,回去上班。尽管上班需要再次面对嘈杂的门诊、大量的手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会按照I便签的三步法:
1. 第一步:列出清单:
我不得不去上班,看门诊,接诊病人;
2. 第二步,用“我选择”的字眼替换掉“不得不”:
我选择去上班,我选择看门诊,我选择接诊病人。同时思考我的获益是什么?
3. 第三步,填写声明:
“我选择去上班,是因为我需要工资和奖金来维系和改善我的生活,这能够让我继续生存下去”。就是这么直白(掩面),大家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马斯诺的需求层次告诉我们,满足了生存需要,才能继续更高层次的追求。收入很重要,我们都要照顾好自己。当然,如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并且实现个人理想,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会后感言:
今天的拆书,其实决定的很偶然。一开始我会思考,要带来怎样的拆页。恰好看到这一页,触动了我的一些情结,所以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感动。我希望大家,尤其是我自己,能够加深一种认知:那就是做事之前,明确自己的获益是什么。
就像卢森堡博士在文后说到的,“在仔细思考清单上所列的各项事情后,你也许会像我放弃写临床报告那样,决定不做某些事情。即使这听起来似乎很激进,但我们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可能的。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在做一些让我们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时,发觉我们从中的获益,在做事的过程中满足我们的需要,也同样可以用一个好的结果或经验,来滋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