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难度谈话》 所属活动: 5月26日让我们相约虹口拆书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采用两步法帮助对方了解他们的责任2 学习目标: 采用两步法帮助对方了解他们的责任

开场: 各位好,我是Jacky,各位是否会遇到不愿意参加的会议,或是一场双方拉锯的面谈,可能是与领导、供应商客户,也可能是自己的家人,这样的谈话如何展开,有没有什么章法呢?
这次我带来的是一本《高难度谈话》一书。
F:这本书是由三名哈佛法学院的三名教授编著,哈佛也是在谈判领域非常出名。对于如何展开一场高难度谈话,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高难度谈话的5个步骤。
A:这5个步骤,充分考虑了会谈中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模式,可以应对各种场景,比如道歉,出现利益冲突,出现错误时等等。
B: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原来面对一个处处是雷的谈话,也可以运用这样的结构化模型,循序渐进的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并且将没有意义的冲突降到最低。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本次我们学习的是步骤一当中,整理发生了什么,运用归责法而不是指责的方式。那么两者间有什么差别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片段。

第四章 放弃指责,将归责系统图表化

从本质上来说,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指责是评判,而归责是理解。

指责是评判,是向后看
当我们提出“谁才是那个应该承担责任,受指责的人”这一问题时,其实,我们不过是将三个问题合并成一个提了出来。第一个问题,制造问题的是不是这个人?是不是你助理的作为(或不作为)使你拿错了演示图板?第二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按照某一行为准则,你应该对她的这一行为做出何种评判?这是否说明她不称职,不可理喻,或是缺乏职业道德?第三个问题,如果评判的结果是否定的,她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呢?你是否应当对她大发雷霆?还是警告她?至更严重些,解雇她?
当我们说"这是你的错"时,实际上就等于用这句话简单而概括地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意在告诉对方你才是罪魁祸首,你应当为自己的这一错误行为受到惩罚。面对内涵如此“丰富”且来势汹汹的诘问,毫无疑问我们在稍有察觉之后便会立刻展开全面的"正当防卫”行为,这丝毫不足为奇。
当指责开始大行其道时,你可以预计到的结果除了防御和抵抗,大概就只有激动的情绪和接连被打断的谈话,以及关于什么才是"好秘书”,如何才能做二个"惹人爱的好配偶”,或"任何通情达理的人”,应该/不应该做什么
之类的争论和辩驳。当我们指责他人时,我们为对方提供的角色只有二个“被告”,所以,他们的反应自然也就和法庭上指控的被告一样竭尽所能地为自己辩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其内在危险,自然也就会明白,为何当人们用手指着对方训斥时,其姿态竟会显得如此不堪入目。

归责是理解,是向前看

归责会提出一系列与指责相关却又完全不同的问题。第一第一个问题就是:“事情发展到这般田地,我们双方各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换言之:“我们双方究竟做了或没有做什么才让事情变得一团糟?”第二个问题是“在了
解了归责体系之后,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改变它?我们能做点什么让事情有所转机呢?”简言之,归责将会帮助我们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协助我们改进双方的合作方式。然而,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个人关系,当我们致力于了解和改变时,在更多的情况下,指责却成了我们的首选。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让我们还是回到最初关于极限体育公司的那则故事中,试想一下,你和你的助理之间可能发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谈话。第二种谈话的焦点在于指责,而第二种则关注于归责。

你:我想和你谈谈我在极限体育公司做陈述的事情。你在整理文件时放错了演示图板。当时的局面简直就糟糕透顶,而我更是不知所措,尴尬不已。对待工作,我们不能这样敷衍了事。
助理:我知道了。真的很抱歉,只是,嗯,我知道,你可能根本不想听我的解释。
你:我只是不明白你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助理:我真的很抱歉。
你:我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也很难过,可是我实在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了?
助理:不会的,决不会再发生了。我向你保证。

上述谈话为我们展现了指责的三大要素你制造了事端,我对你做出了消极的评判,同时也暗示了我所说的正是你将会受到的惩罚,尤其是如果你再犯的话。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1. 指责和归责最大的区别?指责的最大特点评判,是向后看,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评判;而问责则是理解,是向前看。
2. 指责的特点和例子?三个要素判定:1、人:是不是这个人制造了问题?2、评判:如何对这些行为进行评判?3、惩罚:他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惩罚?举个栗子:家里的父母埋怨小孩 - 和你说了,不要做这件事不要做,可是你偏不听,好了,现在出现这么大的祸了,你说该怎么办?以后绝对不允许在这样了。里面三要素都有了:人、评判及惩罚
3. 归责的特点和例子?要素判定:1、双方: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引发的/各自责任 2、结果导向:如何才能改变。所以是理解,整个大画面,以未来大家都愿意看的方式去描述。
举个栗子:我们举办AST培训(销售),该AST改革,从今年起只针对新员工。老总给出了人员参加的资历,及各区人数(中国区最多20,其他都少很多不严),结果新公司的总经理就不高兴:为什么资源总是向中国倾斜?双方各自的问题在哪里?我这边首次接手,不了解每个区实际新销售的分布情况。邮件里首先讲了我的责任:没有实现沟通,没有得到完整picture。
4.异议:如果我承认了我这边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是给对方做嫁衣?
- 首先的一个前提,就是双方是否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而不是一竿子买卖
- 其次意识到:任何问题永远都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强弱多少的问题。
- 看你的侧重点在哪里?是不是面向未来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各位有没有遭遇这样的一场对话,本来是指责对方工作没有到位,或者错误,比如说你的下属、同事或者是家人,按错误的风格:为什么总是你,为什么没有。。。。
我们转换一下,能否变为归责的方式来问问题?各位可以选定一个合适的场景,将指责更改为归责。
学习者案例:
@桃子:我分享一个我和我老板的例子,之前与我的老板因为几件工作上的事情发生了不快,我会对我老板有些不快,之前总想着是他的错误。站在归责的思路来看:我没有把我的不爽反馈给我的老板,并且我没有把我需要的帮助讲出来。我会在下周x和他进行一个交流,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希望和他谈谈各自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