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张兴宝。90年出生,工作在航空公司,曾经做过6年的飞机维修工程师,现在负责主要工作是负责整个分公司飞行、机务乘务等部门的安全监察工作。之前在北京组织过上百期霸王课,其中不乏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李忠秋老师,以及智立方杨石头这样的大咖,课程非常精彩,最初让我受益匪浅进步很大。但是后来发现,无论听再多的课,自己进步都不大,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红彤彤的朋友圈了解到了拆书和拆书帮,才帮我解开谜团。
拆书的拆不是拆散,是转化和内化,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成年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书里边的知识,关联到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应用。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让一个人读一本书达到同主题培训的效果:一个简单的便签包括RIA,R是阅读原文拆页,I对原文知识的理解A环节就是拆书A1激活学习者的经验A2催化学习者应用。
拆书帮就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拆书帮是公益青年组织,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有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
原文里说,通过不断断舍离,我们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这方面我们不做过多说明,今天的重点在于如何断舍离
其实不但收拾房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的时候,我们都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从关系轴上考虑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考虑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样东西,而不是这东西可不可以用,就这点上和我们拆书理念不谋而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举个例子我这里有个眼镜,还能用,给你你要不,你当然不会要,因为无论款式,度数都不适合你。
第二考虑的时间轴永远是现在,现在不需要的必须放手。
相信大家小学初中高中,应该有很多同学,这些同学当时和大家的关系应该都不错,但是就现在而言,你还能有几个联系?因为什么不联系,因为对于同学只是在当时对你有帮助,而对现在的你基本上木有多少作用了,所以你逐渐的也就不联系了。
可能大家觉得好多东西以后可能用到,不过现实告诉我们,你现在不穿的当季的衣服,以后也不可能穿。所以对于放置一年以上不用的东西,该扔就扔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所以无论物品还是人际关系,都要考虑对现在的自己是否有用。
A1:
物品:前年,我同事去国外接飞机,我了解到国外的菲利普某一型号的剃须刀质量好,比国内便宜一半呢,就买了三四个200多人民币的,又买了一个1200人民币的剃须刀,想以后送人用,结果当时也实在木有合适的人送,自己200多人民币的剃须刀也用着挺好的,那个1200的剃须刀都放了快两年了。如果当时能从当下的我是否需要出发,就不会买那剃须刀,也就不会白白浪费1200块钱。
在人际关系上:在北京时候因为组织霸王课需要,认识了2000多好友后来去年回到烟台,觉得朋友圈各行各业的都有,虽然现在不联系了,或许以后用的到,留着木什么亏。后来我在朋友圈发现,我的一个大学一块上自习,打篮球的同学来青岛了,我当时就和他说周末有空不,请你吃饭,我同学说今天就走了,后来我翻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已经来了一个半月了,这一个半个月发了好多关于青岛的照片,而因为我朋友圈有太多无用的信息导致我木发现老同学的状态,从那以后我和我这个大学同学就再也木有联系。
参与者记录:买衣服时候看到打折就想买,结果买回来根本不怎么穿
A2:
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自己准备在烟台买房,看着旁边的同事考虑交通,上下班方不方便,小区环境,物业,是不是学区房,周围购物是不是方便,房子布局还有价格是不是合适等等一系列的因素,不知如何抉择。而我到时候买房时候,从关系轴上考虑,我最需要的可能是距离班车点近,距离单位近的,而不是朋友推荐的山水龙城去福山,莱山,芝罘区方便对对我上下班不方便的房子。从时间轴上考虑,暂时不考虑太贵的学区房,因为等我孩子上中学至少10多年,而对现在自己还买不起太好的学区房,等以后资金充裕的时候考虑再买套小的学区房。
参与者记录:将家里常年不用的书和衣服,捐献给西餐贫困儿童。